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张说《论语》·连载355
正文

张说《论语》·连载355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笃志:坚定志向。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白话)子夏说:“学习广博的知识而坚守志向,到近处去发问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张说)博学:广泛地学,不要有所学,有所不学。笃志:有主见,不随风逐流。学习的内容广泛,如果没有主见,容易被所学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学康德,成了先验主义;学萨特,又信仰存在主义,学马克思,不知不觉就入了党。这叫做无主见。没有主见,博学反而坏事;有主见,博学就会使主见渐趋完善。

问和思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关注。切和近也是一个意思,指与你切身相关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关注与你密切相关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替古人、洋人担忧。

子夏的这两句话是正确的。知识之所以越多越好,是因为你能“一以贯之”,即用所有的知识为你的主见服务,有了主见,这些知识才会有序,不会杂乱无章。反之,你没有主见,学什么信什么,就像叔本华说的,你的脑子成了人家的跑马场,看了许多书,就被各种黑马、白马、杂毛马践踏得一塌糊涂。所以,无论你学多少东西,必须形成你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还是别学习,去打电玩吧。

其次,你关注的问题,应该是与你有关的问题,这样才会对你有用。如果你是一辈子住在上海的本地人,老是去想美国的飓风、地铁、枪击案、民主自由、大选等问题,却不关心上海的空气质量、道路拥堵、食品价格,说明你脑子病了,因为你的关注对你的实际生活不会有一丁点的帮助。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肆(sì):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手工业作坊。陈列商品的店铺也叫肆。)

(白话)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要在作坊里工作,才能做成他们的器物,君子要努力学习来认识和实现道。”

(张说)子夏在这里说的话,跟上节一样,把君子的学习与非君子的具体技艺学习隔离了开来。他说,百工在作坊里专心干活,才能把自己想要完成的器具制作好,因此,君子必须专心学习,才能理解和实现“大道”。这个比喻表面上看没毛病,其实漏洞百出。因为两者没有可比性。比如,木匠要打造一张桌子,就得具备三个条件:材料、工具和技艺。他凭借自己的技艺,借助工具作用于材料,才能做成桌子。百工进作坊,有了技艺,而且心里有明确的目标。但君子在学习之前,对他来说“道”是未知的,模糊的。百工的各种准备明确指向自己的目标,不会有偏差。木匠不可能误用水泥去制作桌子,而君子学什么才能“致其道”呢?不清楚。那时还没有《论语》和《道德经》等讨论大道的资料,君子学的基本上只有六艺,而六艺是贵族教育的教材,目的是培养行为和能力合格的贵族。如果说“致其道”的“道”就是指成为合格的贵族,那么子夏这句话是对的,但却是一句废话;如果说“道”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律性知识,这句话就错得离谱。

我们知道,“道”是从诸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知识。在那个时代,人们能学的的现象,只有自然现象和人际关系现象,《论语》和《道德经》从这两个源泉总结出的大道是循环规律(如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依等)和让利规律(仁德)。前者来自四季运行,后则来自人类的利己性。这就是当时的“道”,是人类长期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经验总结,跟学习六艺毫不相干。子夏把君子的贵族式学习说成是悟大道的必由之路,是对后世的严重误导。

到了宋明理学的阶段,“君子学以致其道”思想就发展成机械的“格物致知”(拼命研究对象以获得真知)。十五岁的王阳明想成为圣人,就叫上一个同伴一起“格物致知”。他们在王家后院的竹林前坐了7天,整天盯着竹子“格”,“格”得反胃作呕,结果大病一场,却没有“致知”。王阳明从此抛弃儒家那套寻求真知的方式,回归孔子“学而时习之”(习,是实践的意思)的教导,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学习观,才彻底摆脱了孔子第一代弟子所提出的纯粹思辨性的、无法获得真知的学习方式。在王阳明之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获得大成就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是毛zedong。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