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说《论语》·连载350 |
正文 | 张说《论语》·连载350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荷(hè):扛,挑。蓧(diào):古代的竹制农具,用来除草。芸:同“耘”,除草。见:同“现”。反:同“返”,返回。) (白话)子路跟着孔子落在后面了,遇到一个老人,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他:“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我手脚不灵便,老眼昏花分不清五谷,怎么知道谁是你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着。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再看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的道义又如何能废弃呢?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大的伦常。君子做官,是施行道义。道义行不通,是早就知道了的。” (张说)本节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过去一直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百姓对孔子的讥评。这是错的,是老者在说自己。因为那时代,即便不从事农业的人,也没人不懂种地常识的。分不清小麦韭菜的现象,出现在后来城乡严重隔离的时代,而在孔子时代,城镇只是比较大的农业村而已。再者,这位隐士显然是道家,道家对孔子的主要批评是逆势而为,不可能莫名所以地去指责孔子不事稼穑、优哉游哉的少爷作风。况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老者的举动吻合。 其二,子路的话(多半是孔子叫他这么说的)再次暴露了儒家的推论是完全不合逻辑的,也可以说是在诡辩。子路把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划上等号。不做官,就是不侍奉君主,就等于儿子不侍奉父母,属于不孝不义。儒家把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混为一谈了。父子是永远不会变的血缘关系,而君臣则是可变的政治关系,子路的推论是把可变的君臣关系视为永恒不变,很不恰当,属于偷换概念。再者,孔子曾经说商朝有三个仁人:退隐的微子,装疯被囚的箕子,以及强谏被杀的比干。为什么说他们是仁人?因为“邦无道”,他们没有同流合污。可是儒家在这里又指责道家的隐居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岂非矛盾?也许儒家早就先于西方采取双重标准了:邦无道的时候,儒者退隐是仁人的行为,其他人退隐就属于“乱大伦”。 儒家的逻辑能力很差,诡辩倒是不胜枚举。比如鼎鼎大名的孟子是这样论证人性本善的:“人性向善,犹水就下。”意思是,就像水总是向低处流一样,人性总是向善的!——这是哪家的逻辑?指鹿为马,比喻失宜!因为需要,孟子就把“低处”与“善”强行划上等号。不妨把这种自说自话的理论家称为“修辞霸凌主义”! 本节的用意,显然是批评道家逃避社会。不过这种批评毫无说服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