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说《论语》·连载304 |
正文 | 张说《论语》·连载304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逆:预先。亿:同“臆”,主观推断,猜测。) (白话)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没有根据地臆测别人的不诚信,遇到有欺诈和不诚信的事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吧!” (张说)孔子在这里提出的要求太难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性不同,有些精明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而坦诚的人总是十分信任别人。这虽然是个性使然,但也是一种境界。从伦理的角度看,精明者的境界显然低于坦诚者,因为人际关系要以信任为先。孔子的要求的是:不要事先就怀疑别人动机不良,换句话说,不要把人往坏处想,但是,如果真的遇到坏人,要能够提前觉察,那就是贤人啦。 这个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事先不怀疑他人动机的人,必定是坦诚者,而坦诚者往往在被欺诈之后才知道奸诈;能预先觉察到奸诈的人,一定是精明者,而精明者是对坦诚者也是从一开始就怀疑的。所以两种人都满足不了孔子的要求。 坦诚的人往往被骗后才会看清奸诈,他们要事先觉察奸诈,必须具有极高的情商,能够见微知著,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符合孔子要求的,必须是智商、情商都很出众的坦诚者,这祥的人较少,所以孔子称之为“贤人”。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微生亩:姓微生,名亩。传说是位年长的隐士。一说即微生高。是:副词,如此,这么。栖栖(xī):忙碌奔波的样子。与:同“欤”。佞(nìnɡ):花言巧语,能言善辩。) (白话)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呢?不是为了展示展示你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敢逞口才,而是我喜欢宣讲的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了(另说:我讨厌顽固不通的人)。” (张说)据说微生亩是道家,他不理解孔子为何四处游说,宣传自己那套拥护周礼的学说。道家强调“势”,势一旦形成就得顺势而为。现在诸侯分裂的势已经形成,任何逆势而行的举措都是愚蠢的,所以觉得孔子到处游说、兜售仁道的逆势行为很愚蠢。 孔子也不想得罪道家,他毕竟曾经请教过老子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呢?装糊涂!——是呀是呀,我宣传我的观点没有什么目的,而是已经养成习惯了啦,也可以说是一种“宣传病”吧,这个毛病根深蒂固,改不了啦,呵呵。 儒、道在这里分道扬镳。儒家积极入世,“虽千万人吾往矣”;道家主张“上善如水”,水是绝对的顺势而流,不违逆趋势。儒家的社会责任惊天地泣鬼神,可感可佩;道家的四两拨千斤、匡正时弊之功无可匹敌。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互补互成,缺一不可。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