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读书可以和中药一样苦,也可以和蜂蜜一样甜 |
正文 | ?|读书可以和中药一样苦,也可以和蜂蜜一样甜 ◎1 聊读书应该甚于聊工资,谈起读书能召唤作者入世、出世的人物经验,继而依附在读者的身上,让自己变得憧憬和远大。不像谈工资只是谈谈,就和在橱窗外看美食一样,只见唾液三千尺不曾果腹一夜暖。 读书是让脑子先行一步穿梭在物欲横流的路上,有明辨是非的之力;而谈工资和美食则是让身体寄托在红尘万物之间,为存“我”驱饿讨生活。 一个太虚幻,一个太现实;前者容易让脑子充实,后者更容易让身体冲动。 因为读得少而想得多,人就容易陷入一种情绪,冷不丁地就不快乐,又突然地就被现实的某个细节给揪住缠绕,就很自然地陷入厚重的沉默堆里,不想说话,形成心理上的“不知打何而来又不知从何而去”的闭环虚像。 那读书的使命就是去承载自己的所见、所知、所闻、所悟、所通透再幻化出一股潜在的竭力而行和一股身体的力量:德力、智力、体力、美力、劳力。 读你,我能有见字如面之快意;读我,你能有字如其人之惬意。意识上有“我很迫切要学习你”;行动上有“我很迫切要做成你”。 从大学到参加工作,对于读书有几点个人在价值上的认识: 1、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不搬弄是非也不恶意中伤,讲口德也讲心德。 2、做经济上的清白人。不挪用公款,不私吞、不诱导他人应得款项。砥砺住下流的欲望,释放出高尚的情操,既要有承欢养志的决心又要有矢志不渝的信心。 3、做家庭中的守护人。既能做孩子心中见多识广的大英雄又能做妻子眼里呵护有加的软相公,更要做父母眼里知行合一、奉承孝悌的好男儿,有礼有道有家有人。 4、做工作中的挖井人。兢兢业业求业绩,诚诚恳恳团人心,做领导口碑中的不二才俊,做同事大拇指尖上的表里如一,工作上要开得动、打得响,结果上要干得好、做得妙。 读书获得知识是天经地义,既要享受知识造化人的欣然又要让知识成为智力与情商之间收支平衡的闸口,会忏悔反省又会进步求取,会痛哭流涕又会守望相归,会割爱舍得又会补足拥有,读书会让一个人慌张,但知识不紧张。 ◎2 荒诞地曾以为读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面子上光耀门楣的一件差事,完事之后找一份“高人一等”的白领工作。 大学的时候恰逢又得了一种“病”——厌学症。父母没有文化,但骨子里有一种信念,那就是自己读不了的书一定要让儿子去读,每次去学校看我总会带给我一大包书,有《瓦尔加湖》,有《解忧杂货铺》,有《桃花扇》,有《百年孤独》,有《三重门》等,竟!然!还有《聊斋》。 父母说,这书好,一定要细读。 我问,你们读了? 父母憨厚地笑了,我们哪儿能读,店长说这是年度畅销书,都说好,就让店长推荐了(这就是我的父母)。 当然,说起读大学就有我考大学的断背艰难。 通常意义上的“父母为你好”大多都是情感上的绑架者,笑容可掬又雷霆万钧的“用心良苦”,来劝导接受“一切为你好”的这个不争事实。 那年,读书不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不读书。 父母有两张脸,一半是威逼,一半是利诱。威逼的一半逼我签订了《关于读大学的保证书》;利诱的一半是父母自觉签订了《关于大学自主独立的协议书》。 考大学的时候也读了不少书,不过都是基于兴趣爱好的,大多都是一些杂志刊物,至今流行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还有《高考新干线》,父母们也给我准备了许多书,有朱自清的,有钱钟书的,有郭敬明的,还有安徒生等一些。 大杂烩,一锅端。 记得问过父母一句话,你们别给我买书了,省点钱,我看不完(其实是不想看)。 父母说,没事,没事。做生意赚了点钱,好读书才能读好书,最后就读书好。 那时候不懂那么多的柔情似水,只是白了一眼,直到读大学了才尝试着旧书新读,才把高中父母给我买的书看完,只是记得我在大学写了很多篇好作文,得了很多次奖,让自己在学弟学妹面前彻底火了一把。 但关于父母买书的那些独家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稀忘却了,有的只是剩下他们一日三餐上的节衣缩食,所谓的生意赚钱了的幌子,那都是在黄泥土地中负隅顽抗中攫取置换的微弱酬劳。 有一种这样的感觉,读父母买的那一本本分门别类的书籍,会沉湎流泪又会欣喜若狂。书中读到父亲的严厉外表下的无奈和母亲柔弱心触间的沉默,还有作者本身的文思泉涌,有情有义,有景有人,这些都相互交织相互饱满。 不过所述的一切归功于,让我又爱又恨的父母和那些广义、狭义间“店长推荐”的书。 大学毕业那一年发现自己变得泰然、淡然、宜然、自然。少了许多稚嫩,多了几分丰腴。 ◎3 毕业参加工作了也读了不少的书。拘泥于时间的狭窄,不像一些自由写作爱好者那样一周可以一本,一年都能读下A4纸列下的书单,还能附加额外有声的和电子版的。 很懒,是我“年度之最”的标签儿,没有那么强大的心脏,但我每读一本我都会仰观从屋檐滴落无根的思维和俯察破地倔强而生的文心,笔录咀嚼,回炉再造,效果好极了。 长大了所读的都是根据自己写作偏好而定制的书籍,学会了定性和定量。 读过《白说》、《白夜行》、《摆渡人》等,也了解过其他一些作者,比如王小波、余华、刘同等,从读书到读人物经历,从仅仅是喜欢到热爱,或许是一杯咖啡下的余热让脑血热腾亢奋,又或是“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似乎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感同身受。 很大程度上,读书让一个人不再焦躁,对于一个社会工作者来说,读书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让一颗脆弱的心变得强大,不再轻易选择逃避,比如换工作、调岗位、炒老板鱿鱼等。 当然,读文学书仅仅是不够的,文学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刺激治愈,专业方面还得看与岗位对应的实用书籍,去适应社会化劳动分工的求生需求,也就是技能之于工资的关系。 也就这样,我就成了CBN的铁杆儿,也买了很多职场方面关于职业经理人门类的书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满足,就是那自学提高的4个小时,灵感充足的时候写一些关于职场、关于人生的篇章,记录我来时的路和想要奔走的远方,跟饮酒吃肉一样大快人心。 自然,职场上的领悟力和学习力在理论和实践的帮助下已然不是当初那个任人摆布的楞青,这也是归功于读书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苦,苦于没钱没时间,它也能让一个人甜,甜于读书用时不多不少,刚刚好。 读书开悟前就是看自己傻,开悟后就看到别人傻,最后能包容别人的傻和自己傻,只要是人都不傻,看淡了也能看透了,能吃下世间交替轮回的酸甜苦辣也能过上世间阴晴不定的喜怒哀乐。 ◎4 常常有同事跟我抱怨,不能坚持读书了,读书没什么用,心里揣那么多的文学巨匠真没有什么用处,找女朋友又不会加分增彩,买房子也不会打折送阳台,工作不会因此给你增加绩效薪酬,还信用卡的时候更不会给你抹掉利息,还延期。 太现实了会累,因为抹不过弯儿;太投入了也会废,因为现实与纯粹的理想切换不过来。 身体要活,就必须要房子、票子、老婆。可追求面不能这样逼仄啊?就像有人说的,文学的功利是要面对现实,在冰冷和残酷面前可以说是一文不值,但真正撑起一片文明的天空不仅是我们的“朝九晚五”,还有在黑白间夹缝求生的“小蝌蚪”,有普通人的随笔,有大家们的巨作,汇聚在一起就是想要进步的思想。 一边给我们的功利纠偏,一边让我们的生活走上正轨,不至于太过保守也不会大过冒进。 生命之所以矛盾,那就是一个俗家修行的过程,读书就是修行最廉价且不可辜负的方式。读书可能不会让一个人过得太好,我想它不会让一个人过得太差。 读书之道在于悟,一日悟苦,一日悟甜。 后来之于读书我没有讲什么大道大理,就只是用了一句话打趣给了那位同事: 读书的好处就在于你看见湖面的美景时,你会不自觉地要去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恢宏。”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卧槽”这水啊!“哇塞”这天啊!真TM的好看! 》完美谢幕 其实,写文章这件事,我很当回事,别人可能只是一个兴趣。 简书作者:文|少校十三 生活在三线城市,非黑即白生计的搬运工,非白即黑文章的搬运义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