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曾国藩告诉你,人笨更要多读书 |
正文 | (一) 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是晚清时期杰出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候,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有人说他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人,也有人说他是封建历史中最后一位“大儒”,更有人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正如以上所述,我们提到曾国藩的时候,总会想到这些光芒万丈的成就和头衔,纵是去百度有关他的任何资料,跃然眼前的也总是诸如6岁入私塾、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等等这一类近乎天才的介绍。仿佛在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的人,生来就是奇才。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对成功者的过度包装和崇拜,似乎已经让我们忘记了一个人最本来的样子。如纪伯伦所说:“斟满了美酒的杯盏,难道不是曾在陶工炉火中锻造过的杯盏吗?”我们怎么可以只看到杯盏的华美,而忘记了他接受锻造的过程呢? 看过一些名家讲坛和资料,其实真实的曾国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童和天才。相反,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非但不是天才,反而的还只能用“笨小孩”这一类的词语来形容。 (二)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讲曾国藩少时读书的故事。话说曾国藩14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苦读。有“梁上君子”,蓄势待发、蠢蠢欲动。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正在背一篇文章,夜深寒重,得意的小偷本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等到机会下手,却不曾想,这位少年背书居然背了整整一晚。眼看天都快亮了,小偷非常着急,心想这么简单的文章连他一个不识字的人在旁边听都听会了,这少年怎么还不会。于是小偷终于忍不住了,一怒之下便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大骂一通。骂完之后还流利的把少年刚刚背的文章从头至尾的背了一遍,随后扬长而去。想想看,曾国藩的“笨”连小偷都无法容忍了,那该是多么的夸张。 这是一个很戏剧性的故事,至于真假我们也不得而知。但除了这样戏剧性的故事,还有比较正经的是说曾国藩年轻时不是天才的故事。话说梁启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这本是一篇极度推崇曾国藩的文章,但他在文章里面也这样写到:“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意思是说:“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什么超凡绝伦的天才,在当时所有的诸贤杰中,他的天资是最差的。”我们也知道梁启超是很杰出的国学大师,他若是要写曾国藩,肯定是细细的研读并考证过的,不可能信口开河乱说的。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相信曾国藩年轻的时候,确实不是什么天才和神童。 (三) 或许我们会有一点好奇,既然一代大儒曾国藩也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那他的人生怎么就可以成功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呢? 对于这个问题,凡是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或许都能随口列举出一大堆他成功的理由。一个能被称作“千古第一完人”的大儒,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优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有一点一定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曾国藩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则,并言读书,可以变其相法。”意思是说,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但是读书却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气质和皮相。曾国藩一生爱书,哪怕是写好遗书去领军打仗,都不会忘记带书。到了晚年的时候,甚至把一只眼睛都读坏了。 关于他爱读书,这里还有一个很真实的故事。话说,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进京参加会试,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在北京把盘缠花光后,不得已只能回家,此时的他囊中羞涩,非常窘迫,为了省钱回到湖南,他绕道东南,从天津、山东顺运河而下,再从江浙顺着长江返还湖南。此时曾国藩身上盘缠已用尽,只能向世叔借了一百两银子作为回家的路费,可在南京逛书店的时候他看上了一套精刻本《二十三史》,酷爱读史的他,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地主家庭,父亲是私塾先生,家里虽然还过得去,但也不是什么特别富有的家庭。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花钱,他向来是很谨慎的,而一百两银子无论是对他还是对他的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当他看到这套精刻本《二十三史》之后,想也没想的就倾其所有把它买了下来,可见他对书的痴迷程度非同一般。 在曾国藩生活的年代,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可是关于为什么读书曾国藩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意思是说,我们读书只为两件事,一是为了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修正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二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求立足于社会。可见,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不仅能够修身养性,强大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外在技能,让自己得以立足于社会。 曾国藩不仅告诉了我们读书的目的和好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法。他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这样写到:“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需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意思是说,读书不必死记硬背,只需从容品味书中之深意,每天都坚持读几页,时间久了自然可以从中受益。这是曾国藩教导他儿子的读书方法,其实在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是这样教导他的。 话说曾国藩把借来的一百两银子全部拿去买书之后,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回到家后,他也开始认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于是提心吊胆的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私自在外面借了这么大一笔债务,并在顷刻之间花光,他以为父亲这次一定会大发雷霆教训他的。却没想到他的父亲在听完儿子的哭诉请罪之后,居然毫无责备。只是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了一句:“借钱买书是好事,我很乐于替你偿还债务。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持之以恒,这样借来的钱就不算白费了。”就是这么一句很简单的话,不知鼓舞和感动过多少人。曾国藩自然也是铭记一生,从此以后他果然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细心研读,持之以恒。”对读书人而言这是多么可贵和重要的品质。想起一位老师批评现代人读书的一番话语。他首先从吃饭说起:“现代人之所以得肥胖病的多,除了生活水平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人们的进食态度。这一代年轻人,很少有过饥寒交迫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食物和粮食的时候,从不知道感恩和珍惜。饿了就吃,吃不完的就倒掉。吃饭的时候,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要么滔滔不绝的讲话,从未细细品味过食物带给他们的饱腹感和温暖感,甚至于连细嚼慢咽都做不到。《礼记》里面讲,人不但要礼天、礼人、还要礼物。所谓礼物,就是指人对自己所面对的一切物体,都要有一种最起码的尊重之心。我们‘粗鲁’和‘野蛮’的进食,这其实是对食物的不尊重,也是一种极其粗糙的进食态度。如此,吃进去的当然也是粗糙,滋养出来的身体又怎么可能不生病,不肥胖呢?” “读书也是这样,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的孩子从小也读了不少书,什么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哲学外语,一个个天之骄子,从大学的校园里走出来,也并不见得人人都有气质。古人对书是心存敬畏的,对自己看过的书会倍加珍惜。而现在的学生高考一过,撕书、撕卷子,卖废品的大有人在。很多的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刚学会说话,就拔苗助长、生塞硬灌的教孩子背诗。逢有亲朋好友来访,就跟耍猴似的,把孩子推过去:“乖,给某叔某姨背首诗听听。”这个时候,书仿佛不再是书了,而是一件衣裳,随手往身上一套,就去招摇过市。这其实也跟吃饭一样,我们不过是在用功利和粗糙的心态读书,读进去的当然也是功利和粗糙,又怎么可以滋润心田,培养气质呢?” 如曾父所说,买书是好事,但我们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要细心研读,持之以恒。而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细心研读,持之以恒呢?各种资格证、从业证的考试,已经让我们养成了读快书,读巧书的习惯。知识,多少时候仅仅成为了我们谋生的工具。知识,越来越少地带来快乐和丰富,越来越多地造就了压力和空虚。曾几何时,我们也像曾国藩一样,蹲在某个旧书摊前,依依不舍,痴痴抚摸;曾几何时,我们也会在进入某家书店后,一冲动就花光了身上的所有积蓄,抱回一大堆书,立志要做个饱学之士。可时间过去很久,书的封皮上落满了尘垢,除了最初翻过的几页,书还是原封不动的躺在书柜的某个角落。曾经听过一个最现实的买书的理由,买书只是因为家里,最近新买了个书柜。 (六) 而对曾国藩而言,读书虽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气质,但他却从来不强迫自己的孩子读书,也不左右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晚清有名的外交家,可他年轻时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就不考了,因为他不想为了科举而读书,他对西学兴趣浓厚,曾国藩并没有反对儿子的做法,而是支持他学习西学。而次子曾纪鸿对数学情有独钟,曾国藩也同样表示支持,正是有了曾国藩的支持,曾纪泽后来成就斐然,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他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电学专著。 一代“大儒”曾国藩是这样读书并教育他的孩子们的,那我们又该怎样读书呢?或许多一点热爱,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沉静,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炫耀。书对我们来说,才能真正实现它“进德”和“修身”的意义吧! 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生在这没有禁锢和饥迫的年代,生在这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华夏之地;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文化瑰宝和文学典籍。我们不但有书可读,同时我们也拥有可以“细心研读”的最安宁的读书环境,所以让我们不要辜负、不要迷失,拿起一本好书来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有始有终。(与君共勉!) 记于:2016年2月25日 愚人:怡悦 (陈瑶) 微信公众号: yiyue13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