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厚重的燕伋望鲁台 |
正文 | 王艾迎 在宝鸡市西北约40公里的山区小县千阳县,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历史古迹,它就是燕伋望鲁台,又称中华尊师第一台城。它小巧玲珑,历史文化厚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令人品味到了2400多年前燕伋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 燕伋是一个什么人呢?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孔子的学生,列七十二贤人之一,曾三次从千阳老家出发,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鲁国,跟随孔子求学13年,周游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考察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老子探讨过易经和道德经,当过8年官吏,办学18年,培养了众多的学生,编辑过《论语》等孔子的著作。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阕里文献考》、《陕西省通志》、《千阳县志》记载,公元前541年,燕伋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燕家山,家境富裕,天资聪明,素有大志,父母对其充满了希望。公元前519年,22岁的燕伋遵父遗命,来到鲁国,跟随32岁的孔子求学,成为孔子最早期的学生。燕伋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道德高尚,深得孔子和同学们的喜爱。一次,孔子领着学生去西周考察,燕伋主动担着孔子的书籍,累了从不叫喊。子路有意在路边放了包银子,想考验燕伋的品行。燕伋发现后,用手指在路边写下“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孔子知道后,感慨地说,秦国有你这样贤德的学生,老师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据传,这也是“孔子西行不到秦”的由来。公元前515年,燕伋回归故乡,当了秦国的一名官吏。8年后,燕伋二次赴鲁求学,孜孜不倦地学习孔子的儒家学说和六艺,逐渐成为一个全才,还遍访了周边的人文古迹,瞻仰了齐桓公庙。二次在鲁5年,燕伋与孔子的感情日益深厚,知识也日益渊博。他决心以孔子为榜样,弃官从教,培养人才。回到故乡后,他在渔阳(古地名,在今千阳县城西部)设坛办学18年,传道解惑,开启了三秦大地文化教育的先河。 在渔阳办学的18年间,他起早贪黑,谆谆教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使读书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时尚,推进了当地的文明开化。教书期间,燕伋日益怀念恩师孔子,但教学繁忙,天高地远,面见老师实在难以实现。迫不得已,燕伋每日去塾坛崖顶遥望鲁国,试图看见泰山和恩师孔子,但前面总有高山阻挡。为实现梦想,寄托思念之情,他每天用衣襟撮土垫足,引颈远眺东望,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燕伋望鲁台。 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去世,58岁的燕伋知道后,停学罢课,不顾年迈体弱,急急赶往鲁国曲阜吊唁,并继续跟随孔子学习。不幸再次降临,恩师孔子又于4年后去世,燕伋和同学们悲不自禁,含泪为师守孝3年,一起整理编辑了《论语》等孔子的著作。 守孝期满后,身心疲惫的燕伋回归故里。第二年,亦即公元前476年,燕伋溘然逝世,享年66岁。 燕伋先后三次赴鲁,和恩师孔子生死相伴共16年时间,这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伟大啊!我们不难看出,燕伋不仅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而且是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更是尊师重教、传播文明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尊重,值得学习,是后世尊师重教的楷模,他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唐、宋、明三朝,燕伋曾经三次受封。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渔阳伯”,宋真宗赵恒封其为“千源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封其为“先贤燕子”。 随着岁月的迁徙,燕伋望鲁台似乎被人遗忘了。民国十八年(1929),千阳县长张道芷(河南开封人)公余到郊外散步,得知酷似帝王陵墓的土堆是燕伋所筑望鲁台,长嘘短叹,随即令人找来一块废碑刻上“燕伋望鲁台”五个大字,立于燕伋望鲁台下的路边,以防此古迹被掩没遗忘。 改革开放后,为了弘扬燕伋尊师重教的美德,千阳县政府和民间人士共同对燕伋望鲁台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起了燕伋广场和燕伋汉白玉雕像,修葺了思师亭、尊师亭、启文坛、民俗馆、燕居宇、六棱碑、大牌楼、燕伋塾院等景点。这些仿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2003年9月24日,燕伋望鲁台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以来,敬天地者无数,敬鬼神者无数,敬祖先者无数,筑台敬师者,恐唯千阳先贤燕伋一人而矣。燕伋虽然离开人世间已经2490年了,但他拜师求学、尊师重教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今天和后世的人们,昭示着教育优先的美德,激励我们把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传下去。 燕伋望鲁台,不仅是千阳的,也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它尊崇的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以,它无疑是中华尊师第一台。孔子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放眼遍观全世界,孔子学院正在全世界到处开花,中国的整体实力在世界日益巨增,因此它也是世界的。我们为千阳有燕伋和燕伋望鲁台感到骄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