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生好个秋 |
正文 | 一个人不能成眠, 每一个幻想的画面都是那般美。 如果思念有滋味, 是不是棉花糖般空虚的甜。 而我, 真的就喜欢。 两个人相视无言, 近在咫尺又似天远地远 如果爱情有滋味, 是不是眼泪般微苦的咸, 而我, 真的就喜欢? 城市的秋,还是一眼葱绿,只是这灰蒙的天,和着寒意彻骨的海风,让人无端生起肃杀和荒凉的心境。 好在陌生的城市,能遇见好友,甚是欣喜。傍晚时分,小聚一起,聊天喝酒,一杯不到,却也是醉意微醺,恰到好处,近来感伤的情绪也是消散了好许。 此刻,一觉醒来,口干舌燥,迷迷糊糊中摸到床头柜上的可乐,咕噜咕噜的灌了一大口,瞬间清醒许多。半睁着眼,房间里黑漆漆的,也不想知现在是几时几分。可乐刺激过的神经困意全无,之前被沉睡压抑的思绪好比苏醒的火山般喷涌而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躺床上能快速的入眠的方式就只剩下一种,那就是白天把自己累得困倦到不行。而除此之外的夜晚,一种是依靠手机和书本,通过长时间看电视、看书直到眼睛生疼到没力气再把下垂的眼皮睁开,当然,这种情况里还得考虑时常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每当碰到一本好书,不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是绝停不下来的,于我而言,如果不能一口气看完就会如弥留的人舍不得闭眼那般;另一种则是在闭着眼睛的实境中,胡思乱想的清醒和强迫自己睡着的意识你来我往的对抗轰轰烈烈持续到东方泛起鱼肚白,这种情况往往是最难受的,可是,于我身上,却又着实不少。我想,此刻如果有一面镜子,就算是在这黑暗中,也能看清在我眼白里纵横蔓延的血丝,就好像地图上密密麻麻用来描绘的线条,只是这线条的染料里纯净得只有血。 黑暗中,不愿得开灯,也懒得打开手机看一眼时间。想是睡不着了,拖着还保持着初醒时疲劳惯性的身子和意识起了床,懒得披衣寻鞋,好在室内开了空调、铺了地毯,并不觉得冷,赤着脚摸向窗台,将窗帘拉开三十公分左右-这是自己习惯的宽度,因为这样才可以做到让有限的光透进来,我一直认为,人就像房子,有墙壁,有窗子,至于窗子的大小,就是你的性格。一直喜欢顾城的小诗,简短好记,饱含哲理和智慧,读起来也朗口: 墙,使我们隔离 窗子,使我们联系 我们需要更大的窗子 却不想从墙中走出 倚着窗台,城市依然灯火通明,而就这样一种姿势,我似乎可以忘记时间。至于我视野里、这城市的灯火通明里、还是远方的黑暗里,吸引我的,至今未曾有一个答案。只是自己内心能清晰的认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已成了一种喜欢,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竟成了一种习惯。我想,一个人久了,习惯也慢慢变多了,也许,孤独就是习惯的一个源头。说实在的,我是并不羞于承认自己害怕孤独,也不惧于承认自己喜欢热闹。只是这些年过来,虽然改变许多,却始终未能让自己融入喜欢和向往的热闹,最初的时候的我曾乐观的把原因归咎于自身骨子里的内向,后来慢慢想通透了,才发现最主要的是我天生就有一个优点——我不是一个喜欢强人所难的人,尤其是对自己。以至于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为自己能找到这么一个一石二鸟的解释而沾沾自喜的好长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优点严重匮乏的我而言,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也自然是极其满足和骄傲了。 我一直有一个疑惑,过去了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呢?还是会因历史发生过就会一直存在?或许是一切都会消失,一切也会永恒存在。就好比那些尘封的回忆,想起的时候就存在,未曾触及的时候就是消失了的。只是有一点我想不大明白,大脑是自己的,回忆是自己的,为什么尘封记忆的钥匙并不属于自己,当自己哪天、哪刻想拿出来晒晒,总是苦于纵使千方百计也毫无办法;每当自己情绪低落、心情糟糕时候,可能某一个场景、某一句台词、某一个出神,都可将其打开,而且我发现,越是一些悲伤的、不痛快的片段,唤醒的概率就越大,反而那些我们愿意回忆的、甚至曾绞尽脑汁想永远烙印在脑海的美好的画面,却是睡得太沉太沉了,说难听点,就是一具千年未腐的尸体。当然,我要申明一下,这种发现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另外我也要说明下,这种观点的形成并不是说,在我之前的过往中不幸之事远远大于幸的缘故,至少,我从未曾如此认为过。 我陷入沉思和回忆最快也最有效的两个方式是:躺床上和站在窗前,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昼黑夜。而此刻,我就处于其中的一种状态。时光如果回到三年前,我刚离开大学,开始人生最正式的一份工作。 时间如果再往前倒五个月。 对于正常学生里边比较幸运的来说,他们在还没拿到毕业证之前就已经在学校的两次毕业校招里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或者家里满意抑或是自己不是特别满意而让别人羡慕的工作,此时他们当中有些人正结束闹腾了一晚的毕业晚会赶往家中,同父母亲人告别后就将奔赴一个自己人生至今未曾去过的陌生地方,那里可能是热闹喧嚣的城市,也许是人迹罕至等待自己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创造的蛮荒之地,原本宿醉后还残留着的酒精和一路上车子的颠簸就已狼狈不堪,再想着那些远方陌生和未知的人生,脑袋生疼生疼,完全没了以往回家的喜悦和迫不及待,画面如果再回到昨晚,他们似乎记得班上的女生都哭了,开始女生抱着女生哭、接着女生抱着男生哭,最后散场时一群男生相互抱着痛声大哭,那好像是午夜的事,至于有没有人不满和投诉,他们都已不在乎了,虽然类似这样的场景,以后或许有机会,可是这个地方,对大多数人而言,这辈子可能不会在来,在这个地方四年里的一千多个日夜,就在昨夜酒杯“呯呯”的碰撞声和男生女生的哭声里奏响了挽歌。会不会有人这样想过:大学就是一场葬礼,不是类似成人礼那般只是一个仪式,整整四年都是在做着出殡前的准备,入土的时间却短暂,每个人经此将获得重生,而往后对于它或多或少的怀念,就可以刻字立碑了-碑文也是因人而异的。接下来就是奔赴他们各自的目的地了,参加完公司安排的新员工全员岗前培训,最后一天相当于阅兵,跟刚进大学时军训阅兵形式会有不同,本质却也差不多,洗脑之外,还都是居低位者借机向高位者谄媚、高位者顺势炫耀而安排的盛宴,而且每个参与的人在这个自己并不喜欢的过程还得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感恩的心。从正式工作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各自办公的地点规划着自己在这个公司职场的第一个三年、第一个五年,却不知道,就在同一个场所的其他前辈,他们当中没有哪一个,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公司待足了两年,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们的上司。三年后的现在,没法计算有多少人依然保持住了那份坚守,也没法计算有多少人已实现目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三年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怀念过那个青葱年纪带过的地方、和那群陪伴在你身旁和你同样青葱年纪的人,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何景。 对于正常学生里边那些运气稍差点的来说,此时分散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各个人才市场用自己带着眼镜的近视眼或没带眼镜的近视眼吃力的搜寻着心仪的公司和岗位。不过,何为心仪的公司和岗位,在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以自己关心的几个条件作为标准通过对比寻求一个匹配度更高点的,而在这个年纪想要表达出来的诉求无非也就以下几种,而且还都是笼统和模糊的:一个是薪水,人最基本的硬性需求是养活自己,你的期望值也仅是参照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标准满足最基本的硬性需求,如果期待再高点,希望可以养活一个女朋友,当然,要养活两人这个条件必须得有缩衣节食这个前提支撑,而且这对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而言,已是足够高了,尽管你是一个从高等学府毕业却又是这个社会最不缺少的人;一个是工作地点,是否有自己熟悉的朋友和同学,有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则更好,当然,对于那些能够挺过分手季的情侣来说,能在同一所城市就是最好,尽管这个城市大到从你的住所到她住所的途中要转好几趟公交和地铁,如果是七休一,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十点到家,一星期你和她相处的时间可以在五个小时内,如果勤快点,一个月就会有四到五次的这样机会,前提是在公司周末都不会进行无偿加班,但是这样加班的情况就算你每天24小时都在祈祷,一个月也至少得两次,毕竟这个城市就是这样子,不会因为一个你,两个你,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毕业生而有丝毫的更变;其他的可能还有岗位、发展空间等等,但其实这些也基本是建立在薪水与工作地点之上的,你作为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工作经验几乎为零,岗位都是从最底层做起,只是每个公司对自己公司所招聘岗位的包装语和内容描写稍有差别,所以说,公司HR是一个锻炼文笔的活。至于发展空间,你可以搜索下找工作初你对五百强企业和当地知名企业名字汇总的记忆库,如果里边未有标记,你也可以通过招聘广告上公司简章了解,然后再通过面试官相互进行些简单交流和询问,你可以了解更深点,当然,这要建立在面试官不是满口胡言的前提上才成立,但我见过和了解到得,很少有正经的,还有许多其实年纪比你还小。心灵鸡汤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算我心有世界,可还局限在这十几平的小空间。弱食强存,才是自然界不变的生存法则,虽然残酷了点,却也是没谁能挣脱得了,哪怕你天天都一日三遍对自己大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要说舞台的大小和你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太多人寄希望于类似“赢在起跑线”的鸡汤上,可又有谁能准确说出起跑线的位置,终归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坚持自己选择的,不断努力充实自己,这样人生还可能稍显彩色。写下这些,有点小尴尬,毕竟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心灵鸡汤的人,更不是一个擅长煽动情绪的人。 现在说说我,我应该属于那些不正常学生里的一位,因为在别人已从大学身体下脱身而出时,我还在抓着大学的尾巴被它拖着跑,这些年过去了,伴随而起的灰尘可能依然还弥漫在它所在城市干燥的空气里。其实关于这段历史,我是不愿提的,从离开校门后就从未有提过,虽然我从未有过将它当做耻辱的想法,但着实也不是一件光鲜和值得提的事,不过在那段苦闷压抑的时日里却时常被自己拿来自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