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山下乡13.农业工、器具】 |
正文 | (“承上与启下”上山下乡系列短文) 生活在小镇街上,习惯于小镇生活,加上当时年幼无知,不知粮食、蔬菜是怎么来的。当了知青,不但知道粮食、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还知道种庄稼得使用不同的工、器具呢! 在农村,在咱南方(贵州黔北),农村使用的工、器具主要分生产和生活二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分大农具和小工具。此外,工、器具作用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农活使用的工、器具也各不相同。在农村,使用最多的恐怕就是锄头了,这就像战士的枪一样,每人都有一把,地里的活儿,旱地种植挖土、欠土、打窝、中耕锄草、掏沟、铲田坎等,没有一样离得开使用锄头。 对于锄头,还有不常用的,亦即有专门用作挖土,特别是挖板土的二锄,这种锄锄口较窄,一般约4厘米样子,锄口窄是利用物理压强原理制造的,同一力量更容易让锄头入土更深,有利提高挖土效力;还有一种锄头,锄口又较宽,有十几厘米,我们称之宽锄,这种锄头则专门用于中耕及铲草,加宽锄口,则是为了提高工作效力而考虑的。至于耙疏、十字镐、掏耙等,用途、功能则各不相同,在此不一一叙述。 种植水稻(大米)的农具有宽锄头(铲田坎用)、耙疏(搭田坎用)、犁头(犁田用)、耙(平田用),收割稻子用镰刀,脱粒稻子用半斗,去除杂质用风簸,储存稻子用围席(一种长条状竹制品,用以将稻子圈围起来),有稻子加工成大米的擂子、兑窝、碾子以及风簸(去除米糠),米筛(去除残余稻子)等。1 在农业劳动中,少不了用于搬运的工具,最常用的是背篼,而不同用途的背篼则形状、容积、功能则大不一样。如打猪草、割牛草,能装运较多数量,又比较轻巧的东西得用大稀篮背篼,容积大;尖底背篼(土话叫尖督督背篼),一般用于装运土石方或果实类农作物(水果、红薯、土豆等);喇叭口背篼,专门用于搬运稻子及其它小粒粮食。搬运工具其实还有许多,如背架(搬运沉重物件)、水桶(担水用)、粪桶(担粪便用)、箩筐(较为平坦地势搬运用)、菜篮(卖蔬菜用)等。 在劳动与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刀具,除各种厨房用刀具和收割用镰刀,最常见和经常使用的莫过于弯刀(割柴草用)、斧头(用于砍树与劈柴)、柴刀(介于弯刀与斧头之间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劳动防护保护,但在抗拒大自然的日晒和雨淋时,草帽、斗笠、蓑衣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没带草帽,为避免太阳暴晒,不得不用灌木枝,缠绕一顶名符其实“草帽”。 我所下乡的尖山生产队,是一个真正地无三尺平的地方,是一个连绵起伏的线状山尖,当时没有公路,也无道路运输工具,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如此,零星分散的田土,农业机械根本使用不上,农业生产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耕作,为生产使用的工、器具,也就是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的形状与模样,不过就这些也是祖宗传下来的,完全能够满足各种生产劳动要求,同时也充满祖先的聪明与智慧,让居住在此的人们子孙万代得以受用。 (作者:承上与启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