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千年古镇窑湾纪行:不要让旅游变成没有灵魂的游荡
正文

以前坐船的时候,就对新修建的华棠桥有了很深的印象,那悠悠的河水中,淋淋的雨,穿行河中一种似梦如幻的感觉,两岸杨柳依依,清风拂面,在这样的情境中,最好不要说话,而船到码头车到岸的感觉虽然让人踏实,却没有意境,当朦胧的雨中,行人撑伞而过,行走于青石板桥上,逶迤前行,雨脚在人前人后溅起的雨花会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涟漪,老人的缓行,孩子的欢跳,穿着旗袍的女子的尖尖的高跟鞋在石板上有规律的咯噔声会让坐在船上的你恍然如梦,而这时的心境完全融化于幽静的环境里,哪里是我哪里是你谁有知道郇明春是谁呢?天地一体,无边无界,如果真的有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诗,我想就是晋代陶渊明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所以来古镇,一定要在雨季,或者找个下雨的时间,坐一次船,游荡在月牙河的水里,体验一下古镇的幽静和天人合一的感觉。

我和德清站在华棠桥边,我们久久的思考,事情变成历史总是非常简单和迅速,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呼吸过的空气,我们彼此对视过的眼神,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就已经成为历史,而我们的历史又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回味。

我们想重新认识张华棠,如果没有张华棠,窑湾古镇的历史又该是怎么样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去思考,但是却没有办法去改变,而一个人对历史的贡献就是可以让现在的人踩着他们铺就的路走的更快。

据新沂县志有限的几个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华棠兴办华棠小学校。民国27年(1938)上半年,日军侵占窑湾,华棠小学被迫停办。竖年春,张华棠从天津寄来大洋1000元,使华棠小学又得以恢复。(新沂县志p47,p573)”

而我们根据资料,更多的来还原张华棠的历史:“张华棠,字伯循,1900年出生于天津静海。1927年任西北军骑兵第二旅旅长,开封卫戍司令。1930年参加了中原大战。1931年至1934年驻防宿迁、窑湾。据当地文化部门人员介绍,张华棠来到窑湾后,对队伍要求约束很严,教导他们要“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冯玉祥语)。每到农忙时节,所有官兵自带工具和干粮,去帮助农户收割庄稼。对于害民、扰民的官兵,张华棠决不迁就,处罚得相当严厉。他的作风赢得了当地商贾百姓的信任和好感。

张华棠还特别热衷教育事业,他将镇上的“江西会馆”改建成了学校,并号召商贾富户捐资教育,聘任有声望的教师任教。有时,他还会亲自为学生上课。为了纪念他,这所学校就叫“华棠学校”。

当时的窑湾商贾云集,这些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陋习,并形成了风气。张华棠了解情况后,决心扭转当地的不良风气,并付诸实施。1932年,为了警醒窑湾富人,他在护城河上建造了三座石桥,分别命名为:戒毒桥、戒烟桥、戒嫖桥(后改为试德桥),合称三戒桥。在铲除当地人恶习的同时,他还积极推广文明礼仪,在他的号召下,窑湾人重礼仪,知荣辱。互爱互助、扶困救危的传统美德又回到了窑湾。

在窑湾驻扎期间,张华棠与苏北姑娘徐新茹结婚。为了赞美和祝福这个好官,当地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这杯酒敬新娘,窑湾师长张华棠;修马路、建茅房,江西会馆安学堂;推乱岗、平乱岗,到处栽些柳树秧。”

1936年,张华棠入南京陆军大学学习,后来参加了新唐战役和常德会战,与日军浴血奋战。1993年,他在台北病逝。为了纪念张华棠,窑湾人特意将一座命名为“华棠桥”。”

桥在人非,从古至今,事情都是一样,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我想在我们成为历史之前,我们应该做一点事情,不论贡献多大,我们都没有碌碌无为,我们有可能不会做出张华棠将军做出的这样的事业和成就,但是只要我们没有虚度光阴,我们就可以无愧于我们自己和历史。就像泰国诗人泰戈尔说的:“天空中没有鸟儿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们站在华棠桥上的思考,就是要把做人的态度和旅行的目的结合起来,而不让自己的旅行变成没有灵魂的游荡。

新沂郇明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