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雅地老去 |
正文 | 优雅地老去 ?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非常不愿意别人提到给自己做寿的事:“很丢人的,怎么就到六十岁了呢?家人和朋友在饭店订了宴席,我就是不去,一个人躲在书房里喘息。” 我退休的时候,虽然没有像贾平凹说的那样夸张,感到自己很丢人,但是望着稀疏的白发和一脸的皱纹,暗自感叹“老闫老矣”,“来日不多”。 为了振作精神,我访问了许多“老有所为”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对待衰老,如何度过晚年的。我第一个访问的是阜阳市畜牧水产局的高级兽医师董彝,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退休之后,他仍忙个不停,除了打太极拳、八段锦,注意体育养生外,就是忙于老本行,参加家畜疑难病会诊,给乡村兽医讲课,他还凭着自己的记忆,把几十年的经验重新整理出来。本来只打算写一两本书,由于受到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的鼓励和读者的要求,写作激情一直燃烧不止。如今已写出了6部书,牛马猪羊狗猫兔禽病的预防与治疗,他写了个遍,约200多万字,全部由中国农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版再版,深受读者欢迎。如今正在写第七本书。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思维敏捷,笑声朗朗,根本不像高龄老人。 采访的另一位老人是阜阳市政法委退休干部刘家聚,他退休后三次中风,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注着城乡老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的问题,他拖着病残的腿,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村串户,走访老人家庭,了解空巢老人照护、合法权益保障情况,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等问题,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揭示了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受到了涉老部门的重视,多次被中国老年学会评为优秀论文。 我还采访了一些百岁老人,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豁达大度,坦然面对衰老,从不把年龄放在心上,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颍上县新集镇中心学校老师刘家勤的母亲张秀英,106岁了 虽说因髋骨骨折,不能下床活动,但还能穿针引钱,我去采访她时,她正在缝补衣裳。他的儿子告诉我:“俺妈虽然腿不能动了,但从来没有唉声叹气过。一双手不闲着,能干啥就干啥。”颍上县鲁口乡临淮村花鼓灯艺人王传先,别看他年届耄耋,跳起花鼓灯来,仍然舞姿翩翩,动作娴熟。“风摆柳”、“白鹤亮翅”……,一招一式,层出不穷。 2007年,王传先唯一的儿子得病死了。老来丧子,是人生大不幸。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更困难了。人们认为,这回王传先再也跳不起来了,可是,不论是外地客人来访,还是辅导本村孩子学艺,只见他扇子一抖,立马就来了精神,跳得如醉如痴,让人们忘记他的年龄和他的痛苦。 这些老人的表现让我感到惭愧,让我从自身衰老的伤感中解脱出来,重新树立了生活的目标,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文化养老”,重新回到了“文青时代”,如饥似渴地读起了文学作品,莫言、陈忠实、刘庆邦、迟子建等人的小说,汪曾祺、余光中、贾平凹、陈所巨、梁衡等名作家的散文,我一篇接着一篇地读,我还把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优美散文剪贴起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日积月累,读出了心得,还动笔写起散文来。 我写父爱如山,写母爱如阳光,写儿时的挚友,写引领我走上写作之路的老师,写那些帮我渡过难关的“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回顾往事的文章,让我重活一回。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到有写不完的东西,日子越过越充实,越过越幸福,刚退休时的自卑与伤感一扫而空。我将沿着这条文化养老的道路优雅地老去。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