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以怎样的姿态读书
正文

以怎样的姿态读书

说到读书,人们总喜欢拿高尔基的名言和少年周恩来的座右铭说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当然对,简直太对了。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须臾离不开读书。读书作为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持久、最常态的文化活动,一直被视为诸“雅好”之首,也是人们励志修身之途和成事兴业之基。人是生来需要精神激励的物种,读书如同吃饭,是为了满足人的第一需要。所以孔子每读好书,就感觉满屋生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圣贤先哲们的这番话,不管是谦虚还是作秀,有一点很肯定,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大可不必把读书搞得那么“高大上”,仿佛一拿起书,就像要完成什么神圣使命似的,“头悬梁、椎击股”般地苦读。没必要把读书这件事搞得那么纠结,那么雅,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愿那个样子读书,我也是。从为什么读书到怎样读书,人的脑袋长在各自脖子上,不可以要求天下苍生一个模子倒出来。一书在手,各有各的动机,各有各的读法,这样才有意思。

中国自古有崇尚读书的传统,只不过读书常常被功名利禄所裹挟和扭曲。时下更是浮躁盛行、拜物成风,读书功利化膨胀,“礼仪之邦”差不多被误读为“利益之邦”,整个世界似乎被经济价值挤兑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非常不妙,读书不应太过功利。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有那么厉害吗?长期坚持读书,自然为书香濡染,明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品质,包括思想、眼界、知识储备和行为能力等等。这不假。可我更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点,读书和不读书、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不一样。但动辄即企望从书中捞到现实的好处,开卷就想成名成家,指望眨巴眼的工夫把自己读成什么大器,无疑是幼稚和非理性的。尤其流毒久远的是,晚宋落魄皇帝赵恒曾做过著名的读书广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无数男儿竞折腰。问题是,能够借苦读诗书“成功”渡过科举考试这道独木桥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为俗念所困,死读书,读死书,最终把自己读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介腐儒。

我特别点赞孔夫子他们享受读书的姿态。这是一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书就应该像交友、吃饭和爬树,用平常心读,读出真知灼见,读出快感,读出宁静与淡泊,读出一番人生况味来。

说读书如交友,同意的人决不会少。交友是人的自然生活形态和需要,是人作为最高等群居动物无法逃避的社会属性。人一辈子可以不显赫富贵,但不可一日无友,离群寡居是不可想象的。交友固然要选择,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交至友、诤友什么的,肯定终生受用,但光有几个兴味相投的好友是不够的。鲁迅当年赠联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时当以同怀视之”,是说知己难求,不可多得,理当格外地重视,而不是说有一个好友就OK了。读书的道理也是这样,读一本书相当于交一个朋友,博览群书即是广交朋友。与书相伴,亦如与友相知,“望云识高鸟,临水羡游鱼”。书读多了,就像跟好友处久了,书养其人,渐入芝兰之室。然后知书而达理,弘志而笃行,那么距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境界,就不会很远了。

说读书如吃饭,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这里不是讨论要不要吃饭的问题,而是说吃什么——读书取向问题。一般地,人们大都从专业、志趣爱好和从业需求出发,就近阅读,学什么用什么就读什么,美其名曰“学以致用”。这没什么错,实惠,速成,像给农作物施化肥一样见效快。但我仍执拗地相信“二般”读法。譬如,杨振宁主张自然科学家读一些人文书,苏步青既读诗也写诗,俞大维读哲学、梵文和音乐还作曲,达?芬奇、罗素、卢梭这些大师级通才更是无所不读。人要身体好,五谷杂粮都得吃,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读书也是这个理,好书“坏书”都要读。再说了,从更远的时间跨度和更高的空间维度观察,只要不是反人类、反社会和违背科学规律的书,只要不是粗制滥造、剽窃作伪的书,是不能简单地做出好坏分野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书和坏书。你能说读《金瓶梅》就一定变成花痴,就性侵吗?看一眼《转法轮》就会沦为邪教信徒吗?打死我都不信。如今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互见的数字化时代,阅读者一方面有无限选择,一方面又容易无理性地迷信“权威”,被公知绑架而跟风当“粉”,进而排斥异见,一叶障目不知秋。实际上,读几本不那么成型甚至备受诟病的书,货比三家,或许更能让人心明眼亮,更透彻地理解什么叫经典。关键是要批判地读,就像我们的肠胃有选择地吸收食物。人为地硬把书籍分成三五九等,只能说是一种狭隘的阅读歧视。读书无禁区。我想表达的是,作为阅读个体,只要精力够用,应当尽可能地多读、广读、远读和杂读,博采百家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方能在更辽阔浩瀚的精神世界体验书海冲浪的乐趣。

至于读书如爬树之说,我就不希求有多少人赞同了。爬树是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一大本事,理论上人人都会,其实不然。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就像面对一棵树,能爬到什么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能(素养)和技巧(方法)。人的天赋和掌控能力有别,目标不同,读书或者说爬树的法子也不一样。天才的阅读者过目不忘,善学多思,读书不依常理,如同身轻如燕的侠士,嗖地一个箭步即可窜至树巅。可那是天才啊,我等凡夫俗子没必要空自嗟叹。我在一篇题为《读着读着就笑了》的读书札记里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一些集大智慧的杰作,虽仰之弥高,却也确实不是整个读者群都能轻易接受得了的。这就好比爬一座大桥,须经一段引桥来提升坡度。以我辈寻常的心智和水平,去感受那些巨人的思想,总免不了有一种坡度太陡的畏怯心理,这很正常”(《长江文艺》1998年第12期)。带着敬畏之心读书,是阅读巨著的一种态度,敢不敢读和会不会读则是两码事。读书跟爬树一样要得法。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又说,“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老先生说读书循序而致精,我理解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自下而上,由简到繁,以致于精,一步一步来。别想一蹴而就迈虚步,投机取巧走捷径,否则很可能会挂在树上或重重地摔下来。谁都想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但那是要“积硅步以致千里”的,要一点一滴叠加才成。有好友感慨,读书像谈恋爱,重在用心,贵在专一。深刻!一门心思攀高枝或见异思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我觉得,读书不在华丽高深,对胃口就行,跳起来能摘桃子就行。不必读得那么辛苦,那么累,不然哪来的快乐呢?

有闲读书,有心情读书,是惬意和幸福的。秉烛夜读也好,阳光的午后临窗展读也罢,忙里偷闲地“三上”而读也行,读的都是一份安闲自在。在自由而快乐的阅读体验中,尽可以拂去蒙昧心灵的雾霾,消弭精神空虚贫瘠与孤独,尽享思想的烂漫和飞扬,不亦乐乎!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