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高水长沂蒙红 |
正文 | 山高水长沂蒙红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小调》的广泛传唱,使我对沂蒙充满向往和憧憬。前段时间,我参加单位组织的赴沂蒙革命老区党性修养提升班,不仅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涤,而且境界得到了提高、党性得到了锤炼。 敬仰英烈,凭吊光耀中华的不朽丰碑 沂蒙山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与井冈山、延安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1938年,随着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革命战争年代,420万沂蒙儿女,120万支前、20万参军、10万将士血洒疆场。 1941年抗战时期著名的大青山突围战,抗大一分校本来是以学习为主,不是战斗部队,就在他们遭遇敌人后,突然发现更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115师机关的人员也出现在包围圈里,虽然总人数有5千多,但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几百人。在千钧一发之际,最有战斗力、最容易撤退的几百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掩护,他们的担当和牺牲换来了大多数人的胜利突围。 在这场突围战中,两个女英烈的事迹动人心魄,气壮山河。一个是济南大明湖畔有名的才女辛锐,曾举办个人画展为抗日募捐。突围途中,怀有身孕的辛锐身中数弹。日军搜山,发现了辛锐藏身的山洞。当日本军官用力拉她裹着的被子时,突然一声巨响,被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年仅23岁的辛锐和她未出世的孩子一起为国壮烈捐躯;另一个是陈若克,在撤退途中不幸落入敌手,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早产生下了女儿。在狱中陈若克不屈不挠,行刑前她的血泪之语让人潸然泪下:“孩子,生下来你就没吃妈妈一口奶,现在就喝口妈妈的血吧!”陈若克咬破手指,把血滴到孩子的嘴里,然后母女从容就义。 中华民族每个时期,都有一批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殉道者”。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看着孟良崮战役的照片资料,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耳边仿佛响起了炮弹的轰炸声和子弹的呼啸声,仿佛看到了那些英勇的战士,同敌人不屈不挠的厮杀。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纪念馆的后面,有一座烈士陵园,埋葬2680名在这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3岁,只有100多名烈士有名有姓,其他人则默默无闻的长眠于这片土地下。 他们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丰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质疑英雄,毁谤先烈,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加强党性教育,不仅是对革命英烈一次圣洁的悼念、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意志的激励、历史的重温。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英雄和牺牲,总是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直指人心。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争年代那样血雨腥风,但现实考验同样严峻。当你面对岗位晋升未能如愿而心态失衡的时候,面临改革触动个人利益而牢骚满腹的时候,不妨来去一去烈士陵园,看一看地下长眠的烈士,认真地想一想与这些革命先烈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私利不能舍弃,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呢? 敬重红嫂,感怀至善最美的人间大爱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沂蒙妇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了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诠释了沂蒙女性爱憎分明、吃苦耐劳的淳朴心灵。 当我依次走过一个个展馆,看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内心被沂蒙山红嫂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冲撞着,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一群柔软的女性爆发出那么惊人的力量!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她们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红嫂祖秀莲,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他复员后为了报恩没有回老家山西,毅然决定回到第二个故乡——沂蒙山,后又到沂水县为义母祖秀莲养老尽孝;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峥峥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女性汇集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为什么对共产党八路军那般情深意长?带着这个问题,我边看边听、边走边思。站在沂蒙女性的角度看,在旧社会她们身处社会最低层,逃荒、要饭、当丫头、做童养媳,受压迫最苦深、盼解放最强烈,她们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翻身有了盼头”,义无反顾地跟党走。“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精神”,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形成的。 1964年8月,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红嫂”闻名天下。《沂蒙六姐妹》影片,所有情节都有原型,“没有虚构,只有感动。”现场观看的不少同志流下了眼泪,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新媳妇月芬,从过门后直到丈夫牺牲后都没有见上一面。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时,我见到了月芬真正原型——“永远的新娘”李凤兰,一生没有再嫁人。 据统计,从抗日战争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有3.1万名沂蒙籍的战士献出生命,这就意味着3万多位母亲失去可爱的儿女。而这一切在任何军事沙盘和地图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她们只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奉献,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愈加感到沂蒙红嫂的可敬和伟大。 更难等可贵的是,建国60多年来,沂蒙老区数万烈属,家家挂着烈属证,却不向政府要待遇;“红嫂”人人有功,却没有一个去争名利;她们有的手里还有当年军队和政府打下的欠条,却没有一个去索取回报。她们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偏僻农村,默默无闻,简朴一生。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群众的心坎上。沂蒙女性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博大胸怀、高贵品质,将成为保家卫国、光照千秋的精神密码,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鲜明靓丽,永不相忘。 敬畏群众,传承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保证。 抗战时期,沂蒙山区流行一句顺口溜,“日本鬼子趴窝,国民党吃喝,共产党唱歌”,朴素的三句话清晰地道出了三股力量的区别。日本鬼子是侵略者,失道寡助,不可能占领中国的每一个村庄,只能蜷缩在据点“趴窝”。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建党的宗旨已经淡化,吃吃喝喝、与民争利、腐败横行,最后只能被人民抛弃。沂蒙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日本鬼子,韩复渠跑了,八路军来了,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大批久经考验、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拥护、支持党和人民军队,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沂蒙精神的创生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创生主体是党中央和人民军队。由此可见,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群众”二字。 孟良崮战役之所以在我军战史上位置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山东战局,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格局。这场战役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是非常艰难的。通过实地参观、了解整个战史,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和人心向背的重要。当时敌我兵力悬殊非常大,为什么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胜就胜在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 骄横跋扈的张灵甫可能至死也不愿接受全军覆没这一事实,就连远在陕北的毛泽东面对这一战争奇迹,也感叹道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毫无疑问,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中写道: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我军处于劣势,或者夸张地说,就是对等。但是张灵甫如果知道一个数字的话,他就不敢打了。因为有四倍于华东野战军的老百姓在后面。孟良崮战役打到最后,满山都是伤员。老百姓就是抬着门板,拿着自己的棉被,就往下抬共产党解放军的伤员。近在咫尺,国民党伤员没人抬,在地上呼号不止。 党的根基在人民、源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们要时刻铭记沂蒙精神,代代传承群众路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它用大量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党、一个军队对人民群众好,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人民群众甚至会豁出命来拥军爱党;反过来,如果一个党、一个军队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得到的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唾弃,注定了垮台与失败的命运。战争时期是如此,和平时期也是如此。 对照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的鱼水关系,今天一些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达不到,交通便利,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却疏远了;通讯发达,但同人民群众沟通却梗阻了;干部文化水平提高了,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却下降了。脱离群众的危险,需要引起每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度警觉和从严防范。 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群众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植根群众更坚实;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群众更崇高;没有一种追求,比赢得民心更珍贵。沂蒙老区人民在革命年代敌我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之所以选择并跟定中国共产党,关键在于党能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善于组织群众、忠实服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通过实行土改、减租减息等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务必继续发扬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和维护全体人民利益,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把“蛋糕”分配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段历史,刻骨铭心;一种精神,辉映未来。沂蒙老区革命文化的厚重和浩淼,必将激励我们忠诚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