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生一水沙家浜 |
正文 | 秋日阳半遮半掩锁云里,柔柔撒在沙家浜水面上,却被船娘的乌蓬船打破了宁静。水纹圈圈,摇撸声声。撸,搅动水波;水,哗哗起落。清明水微澜开去,闻几声鸟鸣,随水波远去。忽的从芦苇荡里飞出个白鹭,俯冲水面,叼起了鱼,扑棱棱地就飞走了。 鸟蓬船,行走在沙家浜的芦苇荡里,这里水路曲折十八弯,一条条水路纵横交错,在一个个布满密密灌木似的小岛前岔开。水路宽窄不一,两旁都是高高耸立的芦苇,弯弯曲曲恰似迷宫般。这儿弯了一转,屈了回来;那儿弯曲径幽,芦苇挡道;望身后,却不知回归路。难怪当年新四军的革命火种得以保存,芦苇荡这般复杂,谁还敢贸然进荡?正想着,几只野鸭钻出芦荡,划来划去,快活嬉戏,双翅扑打晶莹水花,梳理着身上的羽毛。船拐了个弯,晃晃悠悠过了桥洞。水面上,水花生、水葫芦、野菱、水草都长得茂盛得很,许是阴凉吧,还冒着许多细小气泡。窜条鱼在水草间游动,许是被乌蓬船碍着了,有的会跳出水面,扯出了断线样的水珠。两侧齐刷刷的芦苇更是密密匝匝,相比之下,此时的水路更显得像个羊肠小道,顿时感到人与船儿都被淹没在芦苇丛中了。 忽闻秋风起,足有六米高的芦苇丛齐唰唰地随风摇晃起来,芦苇叶上还沾满了水珠,那是淅淅沥沥秋雨的赏赐。今晨来时,秋雨一路跟着我们到了常熟,进了沙家浜才雨止露了点阳光。车上人喜说,出门下起雨,一路发财雨。我说我还是个学生,发个哪门子财啊!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话罢了。两旁的芦苇有的已初见芦苇花,在阳光下跳动着银闪闪的亮白色。看着眼前景,心里直痒痒,心想,要是变成一只鸟,飞到蓝天上,俯瞰芦苇荡,一睹芦苇荡的美丽和神秘那该多好啊! 摇撸的船娘告诉我们,这个芦苇荡足足有1000多亩,辽阔、幽深、曲折、迂回。陌生人进了芦苇荡,水路不知在何方,容易迷失了方向。它就是个迷宫,进得去,出不来。想当年,新四军就是依靠这天然屏障,开展对敌斗争的。 1939年10月,新四军在阳澄湖建立敌后根据地后奉命西撤。为留下抗日火种,他们留下了18位伤病员,在当地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以芦苇荡作掩护,粉碎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一次次扫荡,保存下了革命的力量。 曾经风行一时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的。剧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形象,他的原型就是新四军的三位英雄——郭曦晨、李建模和夏光,各取名中一个字。剧中的阿庆嫂,是个地下党员,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妇女塑造的缩影。她利用春来茶馆作掩护,负责传递情报。以痊愈伤员为骨干,迅速组建起了新的武装部队。此剧唱红了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如今,沙家浜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圣地。建起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石阶两旁矗立着十八根不同程度残缺的柱子,代表着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和他们的受伤之处。郭建光和阿庆嫂的雕像屹立在纪念馆正中。馆内陈列着新四军的文物、斗争史、图片资料和腊像人物,让人们念念不忘今天的来之不易。 为了让中小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加形象化,今年,常熟沙家浜镇模仿张艺谋导演的杰作,利用芦苇荡的水面作舞台,演绎着集声光电一体的《芦荡烽火》现场版,回原当年那烽火连天的战斗场面,让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 乌蓬船,行水中。水能千古常流,水为万物之需。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就是沙家浜人的一个符号。这里河浜纵横,湖荡密布,水产品种类丰富,气候温和湿润。人们以水为生,捕鱼捉蟹,百业兴旺,横泾老街车水马龙。如今的沙家浜,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地、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和平年代的沙家浜,留存着曾经硝烟的痕迹,不紧不慢地讲述着它的往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天然形成的芦苇荡,天生流淌着的湿地水路,天作而成的水中宝贝,天成活跃的动物水鸟,都是温柔多情之水造福了一方百姓。要说水,江南水乡有太湖、大运河,有长江,还有大海。如果说,长江浪涛滚滚与大海相会是一种气势,那么,再看看眼前,曲曲折折的河浜苇塘,是不是平添了几分秀气和空灵呢?这,就是天生一水沙家浜! (作者初一学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