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走长征路,走进沪定桥 |
正文 |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年暨飞夺泸定桥胜利84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文化,7月24日,与云南文学朋友”一行四人来到甘孜州泸定县,参观红军飞夺泸定桥旧址,缅怀父辈光辉业绩。 我们依次走上铁索桥,体验它的惊、险、奇、绝,感受当年革命先辈们在铁索链上“飞夺泸定桥”的勇气和决心。十三根铁索上铺着不多的木板,低头便是湍急的大渡河水,站在泸定桥头,远望铁索,跨越激流、飞跃峡谷。低头时湍急的大渡河水,其中一名女友表示,“自己在桥上走都要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在这样的险境中,当年的红军也能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先辈的勇敢使我深受感动!” 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毛泽东正确战略,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精妙的计划,英勇的作战,经中央决定于1935年5月29日,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抢渡成功,夺取胜利,朱总司令将自己骑的马给杀了,让战士们吃个痛快. 5月29日清晨,红四团红军出其不意地在泸定桥西岸向敌军猛烈开火,由红四团连长廖大珠带领等21人手持双枪首先爬上抓住铁链冒着枪林弹雨过河与东岸红军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矸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今天我们重走长路,踏上沪定桥重温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往事历历在目...... 我们经过实地考察与采访,当年红军强渡大河,飞越泸定桥却有几个流传"版夲,一种说法为什么川军不砍断桥上13根铁索置红军于死地?据说当年蔣刚刚统一全国,只能是形式上的统一,各地还有不少地方部队,川军就是著名的一支地方部队,蒋想利用川军消灭红军,既可消灭红军,又让川军元气大伤以免对他构成威胁,同时达到一石二乌的目的.可川军将领也深知只有红军存在,川军才有被蔣利用的价值,才能保存他们地方实力.从湘江之战就可看出,如果再来一次湘江之战,红军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了.所以川军在沪定桥留下13根铁索,实际给红军留一条生路. 一, 冷兵器时代,石达开全军覆沒,而今在桥对面重炮密佈的强火力下,红军能抓住这10根铁索飞渡吗?何况川军在抗日中也是一支英勇奋战的铁军. 二,据了解当时川军象征性开几枪跑了,由地方保安队(民团)驻守,人少既沒有生武器,又无作战经验.又沒有全部抽除桥上木板,据说只抽掉百米长的距离,在武器完全不对等的时机,英勇奋战的红军飞夺过桥就不用说了. 三,"飞夺泸定桥"事件,即发生在刘文辉与红军之间.蔣当时电话曾通刘文辉要他砍断桥上铁索,刘文辉回复蔣说这时当年康熙皇帝御批修建的,趁蔣思考的间隙,刘表示拆掉桥上木板,事实上,木板只拆了几块.刘文辉长子刘元彦说,父亲这样做是怕蔣也派嫡系部队借追剿红军名义入川,失去自己的西康地盘.在红军飞夺泸定桥事件中,不管怎样,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与民团交战的一个插曲,但作为文艺作品允许高于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弘扬红军文化是天经地义的. 红军在长征中因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伩仰,为劳苦大众,为新中国诞生拋头颅,洒热血.一心"跟着走"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抱负,彰显着"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血性,寄予着"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理想才取得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和心得历史条件下,沪定桥不仅是红军长征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宝贵的爱国主义教材,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让这种红色文化精神永远传承下去.1961年,沪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日眼前大渡河依然湍急浑浊,波涛汹涌,气势恢弘.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红军战士的英雄故事. 下午5时,天空突然下着大雨,我们穿着红军战士的服装,久久站在那儿不舍离去,红军雕塑铁骨铮铮站在面前,这就是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的壮举的缩写,静立在 雕像前,仰望着一个个红军像,历史间空间刹那间缩短,眼前又浮现出那战火硝烟,惊心动魄的场景.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