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育着,思考着,努力着 |
正文 | (作者 吴雪琦)支教生活已经过去一半了,每每上完课后静下心思忖,总想着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和“好”的老师。 记得自己在下乡之前曾经从图书馆借了《上课记》来读,最初只是单纯想看看在一个教师记录者的眼里,我们当代大学生到底是什么模样。而翻阅数次后,发现作者不仅仅承担了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更是在满怀赤诚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发自内心地反省。王小妮在书里提到有人批评《上课记》没有文采,而她表明,这样的内容只需要真实,写书的人不是作家,只是一位饱含真诚与期待的教育者。 王小妮的学生中十之八九都是农村或者小镇上来的孩子。立于人文传播学院的讲堂,她和同学们一起谈论诗意后记录道,“在诗意这种人自身很原处的感知面前,谁也不是老师”;她说自己十分喜欢学生们交上来的形状参差、大小不一的小纸条,说那是“个性与独特”的反映,她不需要“千篇一律”与“整齐划一”;她不美化也不贬低反而试图去理解旷课、作弊甚至世故逢迎的孩子们,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她感激这群孩子,因为“始终感觉自己依旧在,并没被毁掉,靠的正是纯净气息的不断补充滋润”,感激这些年轻人“不间断的提示和陪伴”让一个悲观的人拯救了自我;她不下判断,不直指学生被教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温柔的提醒中却有并不软弱的思想内核。 这样的课堂与课堂上下的教育,于2006年至2010年被记录在王小妮的笔下。作为已经过完两年大学生活、刚进入教育学习的师范生,在其近十年后读完这本书,也时不时会去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到底需要些什么;作为一个现阶段的被教育者,又如何才能做到不辜负那些真正饱含殷切期望的教育者们。 2017年的夏天,我第一次站上了七家村小学的三尺讲台,倾力传授知识之余,也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七家村完小,六个年级,只有五个老师,还有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一再被返聘回校。学生们上课都很随意,常常也光着脚满校园跑。早上八点开始上课,六点就有学生陆陆续续抵达学校,一个个待在教室吃着辣条,啃着冻成块的豆奶,渴了就从水龙头直接接点水喝,哪怕是洪灾过后,自来水满是浑浊。课程门类不多,有些课还被随意换成主课,高年级的英语水平,和十年前的我们实在悬殊。低年级班级总有一些孩子不受管教,好几个老师或是好言相劝,或是厉声呵斥,依然丝毫不见效。本来天天八卦的年轻大学生们,每天饭桌上的谈资不知觉变成了那些低年级“小霸王”的故事。也常感慨,有些半年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度。 待的时日越久,发现的问题也越多。还没有什么资历的我们,也会聚在一起讨论孩子们的心理,讨论该如何教导他们,讨论如何在这短短十五天之内,带给他们更多更好的知识、快乐和精神财富。不管时日是否无多,不管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否带给他们所需要的,希望他们和我们都能共同成长,都能在这个金色的盛夏里满载收获而归。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