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山东黄县寻根——长篇纪实文学《我们这一辈》连载之三十
正文

山东黄县寻根

——长篇纪实文学《我们这一辈》连载之三十

《镶红旗村志》出版了,算是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也给父老乡亲交上了一份答卷,也是我在花甲之年献给家乡母亲的一份孝心。国有国史,地有方志,族有宗谱。国无史无以知兴替,地无志无以明沿革,族无谱无以寻本源。也许,一百年、二百年乃至更多年以后,镶红旗的子孙们可以凭着这本村志去寻找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后人。但若干年后,正红旗、镶红旗的郑氏后人又去何处寻找同族同宗的家人呢?能不能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呢?于是,我决定再拼搏一把,撰写一部《正红旗、镶红旗郑氏宗谱》。

我的第一个步骤是走访正红旗、镶红旗20多户郑氏宗亲。2009年春,在一个杏花吐火的日子,二哥郑德方陪着我,到正红旗郑国志(正红旗“国”字辈同镶红旗的“德”字辈同辈)三哥家里走访。当我看到正红旗郑氏家谱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帧家谱同镶红旗郑氏家谱如出一辙:辈分不差,用字也大致相同。国字辈以上的十一世祖讳名郑帅,跟镶红旗的十一世祖郑皋一定是亲兄弟!郑国志三哥因煤气中毒,身体瘫痪在床,当他听我说明来意要写一部郑氏宗谱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用颤抖的手拉住我:“兄弟呀,你干的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啊。你有文化,有能力,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干好。”我对三哥说:“三哥,你多保重,一定要等到我把这部宗谱写出来。”

据传,正红旗、镶红旗郑氏祖籍为山东黄县郑家庄(今龙口市徐福镇郑家庄)。正红旗、镶红旗两支郑氏后裔公认一世祖为郑帅、郑皋兄弟。起初,兄弟三人从龙口港乘船闯关东,来到熊岳城一带,途中,走失一人。几经辗转,在熊岳河河北吴屯落户。据龙口市市志办专家介绍,清顺治八年有过大批移民前往东北各地。《盖平县志》载:“顺治十年乃招民开垦,优给牛粮种籽,文武职官以招民多者酌予陛迁。康熙三十年盖平添设知县,治理人民事务,于时户无旧籍,丁鲜原额,俱系招自。直鲁等省民族不尽以乐土视此邑也。及知垦田之益,渐有不招而来者。”顺治八年是1651年,距今已有367年矣。以一代人平均25岁计算,郑氏一世祖当于顺治年间落户此地。

为了上溯追根寻源,我和老伴陈洪兰启程到山东黄县去寻根。因此我又进行了第二个步骤——山东黄县寻根。8月5日,我和老伴陈洪兰首先抵达蓬莱阁。在游览了天下四大名楼的蓬莱阁景区之后,我们在拱门上写着“古登州府”的一个宾馆下榻。我们询问了一下,蓬莱市即古“登州”,也有一个“郑家庄”,但肯定不是我要寻根的黄县郑家庄。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告诉我,郑氏先人是黄县郑家庄人,他们是从龙口上船的。于是,我们俩决定再打车专程到黄县。我在等出租车时,过来一位开电动车的老兄。我向他询问到黄县怎么走,他主动说:“兄弟,我姓赵,百家姓排老大。我看你这人挺实在,这样吧,你要信着我,我送你去。保证一天回来。一天你就给我100块钱,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我姓郑,百家姓排老七,我要到黄县郑家庄寻根。”“那也没问题,多跑十里八里算什么?”于是,我就坐上了电动车。车开得恨慢,很稳。三十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黄县地界,路边几乎全是矮化葡萄,偶尔能看到玉米地和菜地,空气非常清新。这时,我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就是我的祖先生活、劳作、繁衍过的地方吗?通过问赵大哥才知道,黄县的行政区划已取消,现在归龙口市管辖,叫黄城区。我们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黄县西北的郑家庄。村里几乎全是塑料大棚,我们停在一个大棚旁边,走进大棚,和里边的一个老者聊了起来。老者也姓郑。他告诉我,你要是打听郑氏家族的事,你就找城里的郑云陵。郑家的族谱、家书都在他那里。我们按照他提供的电话号码和居住地址,很顺利地找到了郑云陵。郑云陵住在二楼,家里悬挂的字画、书橱里的书籍很具文化气息。谈话间,我大略知道了他当过民办教师、生产队会计,没受过什么大累。所以老人已经81岁了,身板硬朗,寿眉很长,显得清癯干练。他找出一叠他亲自整理的郑氏族谱及辈分名录图表,图表字迹工整俊美。然后他又领我下楼去复印了一份。同时,还送我一本沈阳市新民县后当堡郑兴长先生编著的《东北·辽沈地区郑氏宗谱(修订本)》。事情办得很顺利,我要请司机赵大哥、郑云陵家兄共进午餐。郑云陵说:“兄弟,你瞧不起家兄吧。到了山东黄县,我就是东道主,我请你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他下楼到饭店点了四个菜给送上楼,在家里用一瓶龙口产白酒招待我们。分别时,我紧紧握住郑云陵的手:“家兄,等我把族谱写完,一定送您一本。”

现将郑云陵整理族谱有关内容抄录如下:前言:“原郑氏宗谱遗失了。一九六六年,我国搞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大破四旧,大破封建迷信!因而,我郑氏宗谱也被列入四旧,交到大队,焚毁了!”

他还写了《郑将军》一章,全文如下:

黄县郑氏始祖郑将军,为元朝将军。因与明朝朱元璋作战失败,明徐达去招降。郑将军以忠臣不保二主(为信念),绝不投降。故当即自刎。将军生三子,长次子皆从戎。三子郑毅因腿有残(跛),未从戎,在黄县留下了后代。将军因保主无功,嘱其后代勿将名字留给后人。故后人只知“郑将军”而不知将军之名。 以上是来自县志的记载。民间留下来的传说是这样:郑将军打败逃跑时被害,头落在乡城村南,身子在马上向前又窜出数百米远,才掉下来。当时他有斗米之兵(形容兵之多),士卒们用枪头子铲土,给将军修了一个山一样的大坟堆。名叫“将军坟”。(在咱村西泊,解放后,于一九五八年被乡城村搬土使用,只剩下一小丘)。坟前竖有将军石碑,每年清明节日,各村郑户都携子为将军扫墓。小孩子在叩完头后,都能分到一个铜元(清币)。后来,非郑姓小孩,也被吸引去给将军叩头,好得到铜元。头落之处,又修了一座将军庙,内有郑将军泥塑像。庙门对联写道:“威镇莱子国,保佑士乡城”。每年古历二月初二日逢庙会,四乡百姓,潮水般地来赶庙会。会上,卖好玩的,好吃的,热闹非凡。人们在进完香火之后,便进入热闹的人群中游逛。更有意思的是郑克选老人,将他扎制的风筝——龙口蜈蚣,双翼飞机等,在会上放飞,人们仰首观看,拍手叫绝。更为庙会增添了光彩。遗憾的是,解放后,这庙被拆除了。

黄县郑氏人散居点:郑家庄、乡城村、小郑家庄、洼美家、诸高炉、碓徐家、张郑村(北宿郑家)、龙化村。

回来后,经半年整理、编写,终于将《正红旗、镶红旗郑氏宗谱》印刷出来了。山东大堂兄郑德庆的长子郑忠回乡后,我特意让他带回一本,送给郑云陵。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