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原创:罪恶是一面镜子,我们是照镜子的人--探析太宰治与《人间失格》的罪恶意识 |
正文 | ? 闫睿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 摘 要:太宰治作为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也反映了二战后日本人的焦虑、颓唐与不安的心理特征。《人间失格》带有浓重的“自我映射”的色彩,作品中的大庭叶藏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去面对社会,通过不断地自我剖析来寻找解救自我的良药,这也是太宰治的缩影和化身。他非同寻常的、透露着自我毁灭的笔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太宰治;大庭叶藏;人间失格;罪恶意识 太宰治的作品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人性的脆弱与阴暗,在探究人性的同时,也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寻找切入点。《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一部具有半自传性质的著作,通过这部作品来挖掘生而为人的罪恶意识,最终能让人清晰地认识自我、不断地修复自我、提升自我,是大有益处的一件事。 一、 太宰治罪恶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 (一)身为“边缘人”的罪恶感 所谓“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大庭叶藏无法摸清人类的生存法则,与周围的人、事、物格格不入。大庭叶藏说过:“‘非法’我暗自享受着这个字眼。毋宁说它让我心旷神怡。世上合法的事物反而可怕。”[1]童年时期的他就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他不愿意以“病人”的姿态面对世人,所以极力地隐藏自己的痛苦。为了融入人群之中,也为了遮掩自己精神的焦虑和空虚,于是他变成一个能够令人发笑的“丑角”,这造成了大庭叶藏自我意识的模糊,也使他的人格和心理发生了扭曲和形变。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小丑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乞求,他的 “讨好型人格”,并不能真正使他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时,他身为“边缘人”的罪恶感便由此产生。 (二)自认是“弱者”的罪恶感 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曾对太宰治作过这样的评价:“太宰治‘气弱’,人也很讨厌”[2]。让三岛反感的,正是太宰治的“不抵抗主义”,太宰治缺少男性的阳刚之气,却多了女性的阴柔之美。他一生都背负着作为“弱者”的罪恶,由于过度放纵懦弱的存在,才使得他从对人类的“求爱”,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屠杀”。“生”的无能、“爱”的无能、“救赎”的无能被固定在太宰治的身上,从而让他生活的力不从心、缺少精神寄托。因此,太宰治的文学,被称为“弱者的文学”,他笔下的男性,均透露着“弱者”的韵味。 1. 缺少安全感 大庭叶藏在冰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无法得到父亲及其他亲人的理解和关怀,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于是他认为,家人给予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爱。“我与世人的幸福观似乎大相径庭,这份不安甚至令我夜夜辗转难眠暗自呻吟,几近发狂。我到底算不算幸福呢?从小人们就常说我幸福,但我总觉得自己置身于地狱,反而是那些说我幸福的人,他们过着的安乐生活远非我所能比拟。”[1]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当父母无法让孩子获得安全需要和满足需要时,孩子就会产生“基本焦虑”,而父母损害孩子安全感的行为则被称为“基本罪恶”[3]。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使得叶藏在成年之后,内心有着无法消除的恐慌感、不安感和顾影自怜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都给他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2.缺乏信任感 大庭叶藏对人生和社会有着强烈的怀疑与不信任感。例如,叶藏和竹一的一段短暂的友情。竹一拆穿了叶藏幽默诙谐的滑稽戏,并识破了叶藏内心空虚软弱的本质,这让叶藏痛苦万分、精神崩溃。“我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让他相信我的搞笑并非刻意造假,而是真有其事,如果顺利的话,我还想成为他独一无二的好友,倘若这一切都不可行,那只能祈祷他早日丧命了。”[1] 这说明他交友的动机是荒谬的、是没有建立在真诚和信任的基础上的。而在堀木正雄的身上,他学会了把烟、酒、妓女、当铺及左翼思想组合起来,然而这些不但没能消除叶藏对世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反而加重了叶藏对于“向人诉苦”这种方法,不抱有任何期待的思想。堀木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的应世态度让叶藏从未感受到真正的友情,所以叶藏才觉得朋友的真面目不过是“彼此轻视,却又互相往来,使得彼此愈来愈无趣。”[1]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上说,叶藏是一个无法交付出信任的“弱者”,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使他更加痛恨人性的虚假。 3.充满自卑感 大庭叶藏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孱弱的体质和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成为了一个自惭形秽且名副其实的“弱者”。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自白:“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 [1]严重的自卑心理让叶藏陷入了罪恶之中。“本来太宰治就是一个天生背负着种种债务感的人。无论是他的家庭,无论是被赋予了那种充满自矜与矫饰的纤柔感受性,还是被负债感所折磨以致于三番五次企图自杀,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太宰治来说,作为原罪式的自卑感都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正是这种罪恶意识变成了解决太宰治文学的钥匙。”[4]在这一点上,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与追求卓越”[5]的经典概念可以作出解释,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一个弥补自卑心理的过程。太宰治因为多病多愁而产生了强烈的缺陷感,所以不断地追求卓越以获得心理补偿,而太宰治在文学创作上的高深造诣和显赫成就,恰如其分地佐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三)对女性的负罪感 大庭叶藏对待女性的态度是既多情又薄情、既索要温暖又感受无奈的。和恒子的殉情、和静子的不了了之、与好子的爱情悲剧这三段情感经历,让他得出了“不论是迷上女人,还是被女人迷上,感觉都很低俗。” [1]的结论,同时也使叶藏产生了沉痛的负罪感。 1. 大庭叶藏与恒子 在风月场所,叶藏结识了作为女服务员的恒子,在恒子面前,他能够直面自己的丑恶和残缺,于是两人约定一起殉情。这件事给少年时期的叶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恒子丧生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对恒子的感情,这让叶藏深深自责。“然而,‘女人死掉了,而我却得救了。’ ……‘不久,我被警察以协助自杀罪为名带到了警察局。’终于,‘我被免于起诉,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心中满是悲凉……’”[6]由此可见,恒子的死给叶藏的心理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促使大庭叶藏在伤痛之余开始了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无意中杀害了恒子的罪。 2. 大庭叶藏与静子 叶藏和静子同居后,便过上了依靠女人养活的日子,这让他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他努力想摆脱来自女性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静子的依赖当中。但他的“自我厌弃”和“多余人”的思想最终使他离开了静子母女。“男人没了钱,就会意志消沉,变得窝囊,连笑声都没力气,接着开始闹脾气,最后则是自暴自弃。”[1]和静子的情缘两断,是他一味排斥人类所导致的结果。于是,叶藏在疏远人群的同时又犯下了逃避静子的罪。 3. 大庭叶藏与好子 在好子的陪伴下,叶藏重拾信心,有了前进的动力。他以作画谋生,活得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但好子却因过于相信他人而遭到强暴,这让叶藏的价值体系完全坍塌了。好子的可悲之处在于她不懂得什么叫“怀疑”,她是个“信赖的天才”。让叶藏痛心疾首的是,相比起好子的肉体来说,她的精神世界再也不可能干净如初,她的信赖心将永远的遭到玷污。从此,叶藏因为无法面对好子,而终生背负着抛弃好子的罪。 (四)丧失人格的罪恶感 大庭叶藏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逐渐丧失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进而开始用抽烟、酗酒、沾染毒品来麻痹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价值观的破败象征着叶藏人格的解体,他放弃了对人类的一切期待,放弃了人的自尊、自信及自爱,最终沉沦为一个精神病人,于是说出“我已经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了,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1] 这样的话。他被复杂的人性折磨的遍体鳞伤,被丧失人格的罪恶感肆虐到精疲力竭,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二、太宰治罪恶意识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太宰治出生在名声显赫的贵族之家,他在家中排行第六,因此得不到父亲足够的关爱。他虽然生长在“女人堆”里,但却从小和母亲分离,欠缺母爱。乳母、姑母的相继离去,让太宰治对女性有一种母性的渴望和厌恶的矛盾情感。太宰治借大庭叶藏之口发声:“对讨厌的事不敢明说,对喜欢的事,也像偷东西似的战战兢兢,在那痛苦的滋味以及难以言喻的恐惧下倍感苦闷。换句话说,我没有抉择的能力。这就是多年以后,造成我‘羞耻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长此以往,太宰治的精神世界开始分裂,由此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难以掩藏的“虚伪”的罪恶,看到自己罪恶的同时也摸索和挖掘众人的罪恶。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导致了太宰治罪恶意识的萌芽。 (二)自身性格因素 过分敏感、悲观、习惯讨好他人并持续自我否定,构成了太宰治一生的性格基调。“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1]太宰治极力伪装自己的行为,是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现。他看清了“万物皆为利往”的本质,并难以接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狡诈和复杂。他陷入求爱无望的深渊,让不安、焦躁的情绪一再堆叠,来自内心的苦恼和疑虑不断扩大和增强,这才使太宰治觉得人既然有生的权利,那也应该有死的权利,人活在世间是背负罪恶的,死是回避一切罪恶的唯一方式。于是,自身性格因素推动了太宰治罪恶意识的生长。 (三)人生经历因素 太宰治的一生有着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首先,太宰治对“芥川文学奖”有着强烈的渴望。可是由于他经常出入花街柳巷,使得他多年来停滞不前,在文学创作上没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以致在竞争芥川奖的过程中多次落选。对“芥川奖”过分的执着让他倍受挫折。其次,太宰治有过多次自杀的行为。殉情失败导致恋人丧命的阴影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这使他终生被罪孽缠绕。最后,酗酒、吸毒、患病的遭遇让太宰治完全丧失了做正常人的资格。他在人生的后期,是和焦虑症、抑郁症结伴同行的,打破了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后,他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终于在肺病缠身的情况下投水自尽。因此,人生经历因素加速了太宰治罪恶意识的成形。 三、 关于罪恶的思辨 (一)解读罪恶意识 在基督教神学伦理学中,“原罪”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它包括淫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傲慢。[7]人类灵魂的本质都有罪恶的一面,因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消耗食物、占有资源,戾气越重,争斗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由此可见,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之一,只有受到制约和监督,人类罪恶的本性才不至于膨胀甚至失控。 (二)人与罪恶共生 鲁迅是这样评价太宰治的:“太宰治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8]太宰治的精神洁癖,让他无法与罪恶共同生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9]无论何时,美丑对照都明显地存在于世界上。过分的内疚和自责往往会使人偏离正常的心灵成长轨道,所以,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性的通病才是重点。 柏拉图说:“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10]只有时常反省自身、保持着敏锐的自我觉察意识,以“佛性”去克制“魔性”,才能与心中的“小人”和平相处;只有在个人以及世人的、深重的罪孽和忏悔中去了解爱、探索爱、学习爱,终能以更温柔的方式去对待这个世界,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才能够获得提升。 结 论 太宰治指明了人类共有的罪恶:丑陋、自私、伪善等等,同时也唤醒了普罗大众自我救赎的意志。他善于深度思考并敢于自我披露,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为物哀与幽玄之美灌注了毁灭和重生的全新内涵。然而,要深入探究太宰治和他的文学生涯,还需要从哲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结合时代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边缘人”的心理状态,更深刻地感受到太宰治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29 [2] 太宰治.《人间失格》:不抵抗之罪[DB] .搜狐网,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7-8 [3] 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17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67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6 [4] 平野谦.太宰治论[J] .北京,外国文学,1998(1). [5]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 .吉林出版社,马晓娜译,.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18 [6] 贺耀明.“丧失为人资格”—解读太宰治的一生与文学[D] .吉林,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36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85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10 [1] 太宰治.《人间失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高詹灿、袁斌译,2013:36 [7] 但丁,《神曲》[M]. 黄文捷译,译林出版社,2011.1.1. [8] 《人间失格》一部纯粹的“私小说”[DB] .搜狐网, [9]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M].柳鸣九译,《雨果论文学》,1980. [10] 柏拉图.《理想国》[M].董智慧编译,2018. 作者简介:闫睿杰(1995—),女,满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理论研究。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