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50回望(15)日本影视剧 |
正文 | 日本影视剧 一 在7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老百姓有一个划分标准:战争片和生活片。在战争片中,《宁死不屈》、《多瑙河之波》、《第八个是铜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之所以我们对这些影片印象深刻,最主要的还是那些和国产片大不相同的战争场面。以前我们见到的游击队、八路军的武器很多都是步枪、驳壳枪,机枪和手榴弹都很少见。但在外国的这些电影里,游击队的武器有很多是自动武器,可以连发,有时候甚至还有重机枪、飞机有坦克,看着用重武器打击敌人,会感到非常震撼,非常过瘾。另外一点让我们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英雄的牺牲方式。在以前我们观看的国产片中,不管英雄挨了多少枪,临死的时候都非常坚强感人,倒地的姿势,最后的豪言壮语,甚至临死地射击和丢手榴弹,都非同寻常。而国外的电影好人的牺牲则很真实,一枪就打死了,一颗炸弹就炸死了,然后就直挺挺地或者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最关键的是,这些影片往往以悲剧结束。以前我们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圆满的大结局,而这些电影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大多数甚至是所有游击队员的牺牲。这让我们会感到很不舒服,很不释怀。 消灭法西斯,只有属于人民。这样的游击队员的接头暗语已经被移植到了我们小孩子的游戏中。 战争电影讲的是过去的历史,看过就看过了,感到不舒服也不过一天两天。但日本的电影是生活片,是讲的现实生活,它对我们的影响深刻而持久。日本是一个对中国有过严重侵略行为的国家。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经常观看的影片中很多就是抗日题材的,比如《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三进三城》等等,可以说我们从小就受着一种仇恨日本鬼子的教育。当然,日本鬼子大概一千年一万年也该仇恨,这不可改变。但关键是,我们只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根本无法区分日本鬼子、日本民族和日本国,反正都把这笔账记到“日本”身上。但自从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以后,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培育下,中日关系很快得到了恢复。它们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援助,不少还是无偿的。很快,日货来了。收录机、电视机、电子表、电子琴、小汽车蜂拥而入。几乎与此同时,日本电影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栗原小卷来了,高仓健来了,三口百惠来了,我看见了大背头、看见了喇叭裤,看见了波浪头,看见了女性优雅的吸烟……我们见识了以前只有理性认识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转眼之间,日本鬼子就变成了谦谦君子,我们对日本充满好感,成了我们的向往和欣赏,成了留学的一个主要的选择国。 二 有几部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当然是《望乡》。 《望乡》是一部反映日本 的电影,对日本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这和我们的观点一致。 但让引进者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影片居然变成了当代中国性启蒙的电影之一。 对于我这一代来说,自从我们开始“懂事”后,我们就不和女同学说话了,更别说在一起玩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这个问题是有性格缺陷的,它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扭曲。我想,除非我们这一代人从生理意义上消失了,这种影响会一直存在下去。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知道了妓女像什么样子,妓院像什么样子,鸨婆是什么样子,妓女是如何拉客的,甚至我们知道了一次只要5块钱,知道嫖客来多了,妓院老板居然让自己的妻子接客。 我相信在当时看这部电影的人中,很少有人是冲着接受教育,去认识资本主义的丑恶甚至罪恶的本质去的。什么人道主义,什么学者的良心,什么民族的反省,这些影片中有,但看不看得懂就是两个字了。但我相信,很多人从电影院出来,一定获得了某种满足,一种气喘,一种坚硬或者 的反应,一种绝对不能说白道明的向往和期待。 虽然我们鄙视嫖客,痛恨鸨婆,知道这是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但那毕竟是性。虽然我们已经读初中了,已经读高中了,甚至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我们以前很少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性是我们的本能,现在这个东西终于出现了,虽然是以这种方式,但我们还是被深深吸引。我们也自然而然地会出现了性反应,有一些性的想象,当然也会冲动,于是出事也在所难免。 就在我们这里放映《望乡》的时候,一个学校就出事了。不要紧张,不是学生,是老师。 看了这部电影后,两个老师就偷尝了禁果。 但后果很严重,女老师怀孕了。然后她去医院打胎,事情最终暴露了。 女老师接受了组织的调查询问,肇事者也很快查明。 “为什么不这么不自爱?”组织问。 “也是一时糊涂。”女老师回答。 组织:“你自己说,说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你是怎么为人师表的?” 女老师:“我知道错了,请组织原谅,给我改正的机会。” 组织:“机会当然是可以给的,但你一定要认识到错误的根源,这样才会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女老师:“要怪还是要怪《望乡》,它对青少年的危害太大了!” 组织:“还是要从自己的主观上找原因。” 女老师:“如果电影院不放这样的电影,那些诱惑就可以避免,所以,我认为政府应该禁止这部电影的放映。” 组织:“已经禁止了。” ………… 虽然影片禁止了,但栗原小卷算是在中国成名了。她在电影里饰演的是一个女学者的形象,和妓女完全不沾边。栗原小卷真的漂亮清秀、内敛而矜持,非常有魅力。有一副海报上对栗原小卷有这样的表述:她看上去有多么谦逊,内心就有多么骄傲,她温良恭顺,又绝不受人影响摆布。 这好像是对她在《望乡》中饰演的女学者的描述,似乎也是对现实中她本人的描述。对此,有时候我们也已经有点搞不清楚了。但对这样的评价,我从内心是认可的。栗原小卷生于1945年,比我大18岁,是一个我绝对的姐姐。但在我心里,她就是一个可望不可即地恋人,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替代的女神。 相比之下,扮演老年妓女的田中娟代就??多了,扮演年轻的阿崎婆的高桥洋子就更惨了。但在我们心里,妓女是肮脏的,饰演妓女的演员我们也不能接受。特别是她演得太好了,太像了。人们不禁会想:你没有那样的思想怎么演得那样像,演得那杨逼真,因此,你大概也不是个好东西。 于是栗原小卷来中国访问了,田中娟代来没有我不知道,反正高桥洋子肯定没有被邀请。虽然来中国并不是一种荣耀,但我觉得这真的有点丢中国人的脸,这种做法有一点接近国际笑话的级别了。 《望乡》是1978年引进中国的,到在我们这样偏僻的地方上映,大概还要迟半年,那大概是1979年了。那个时候我已经15岁了。这部电影我也看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也感到了某种诱惑。但我是好少年,我没有出问题。这算是一种好结果吗,现在来想这件事情,我心里倒有几分遗憾呢! 我们一直在补“性”这一课,但一直效果不佳。直到改革开放,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新世纪到来------我们有了夜总会,有了偷情,有了小三。但是,一直到有了小姐,我们的这一课才补得差不多了,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了,于是它发挥了反作用,大家的心智也健全了。 《望乡》给我们的启迪很多,如果你注意,你甚至能够从钱财这方面获得意外的感悟。这部电影里有一个情节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当年,阿崎婆在山打根当妓女的时候,在阿菊妈妈快死的时候,她把自己一辈子从男人身上获取的上千枚戒指分给了她的妓女们,阿崎婆也分到了数百枚。但阿崎婆回到日本后,在一次聚会上,她喝醉了,然后就把这些戒指拿出来,然后一把一把地撒出去…… 这当然是电影的情节,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夸张。但我要说的是,在《望乡》中有鄙财的情节,在我们的戏剧里,也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当一种艺术和另一种艺术,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在艺术构思上撞衫的时候,我们大概就不能再把这视为是一种艺术了吧,视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中来,把这看成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我们看不起妓女,但如果谈到对钱财的态度,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够达到妓女那种蔑视钱财、一文不留的高度和境界吗,妓女们的形象是不是在我们的心目中会有所改变?推而广之,我们鄙视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再带一份尊重,当我们拥戴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再带一份怀疑? 三 下面要说的是一部叫《追捕》的日本电影。 朝仓跳下去了,堂塔已经跳下去了,你也应该跳下去…… 这是这部电影的一段精彩的对白,看过电影后,我们一些自以为是的少年经常装腔?调地模仿,表现出一种??的时髦。 还有那像梭子穿行、动律感很强的音乐,至今我仍能很熟练地哼唱。 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硬汉高仓健。 我们羡慕高仓健的艳福------当然是他在电影里的检察官角色。虽然是逃跑,虽然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浪漫依然存在。就是有一位漂亮姑娘,就是要主动热烈地爱他。看了电影,白日梦还是免不了做一做的------我身边要是有一位这样的姑娘多好啊。但环顾四周,现实差距巨大。漂亮姑娘是有,但她们都很正经、很矜持、很高傲。别说女追男,就是和你说句话她们也不愿意。当然这些是正派人。那个时候,还有这样的少数人或者叫不走运的人。在社会上,在县委大院内,在我们认识的一些男女叔叔嬢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闹出一些风流韵事,他们打胎的时候被发现了,或者干脆被抓了现行。不管性质和情节如何,我们统统把这种事情叫做“乱搞男女关系”,都会把这和丑陋和肮脏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看了《追捕》,在一个山洞里,真由美和逃跑的检察官发生了激情。因为真由美和检察官都是好人,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对这种行为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看到了男欢女爱的那份自由、愉快甚至雅致……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现实,遥远的日本改变不了我们什么,艺术的情景也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依然会发生“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也必然会受到组织的严肃处理,也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当事人的前途命运的悲哀。但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这一切正在改变。20年、30年过去了,站在2017年这个门槛上,这样的改变早就达到了、超过了甚至是变异了。只要你有权有势,你帅,你酷,自然有漂亮女、有高学历女,有高贵女打破头了来追你,生怕迟了一步就被别人抢走了。而至于以身相许,那根本不是什么主动的问题,而是需要计谋才能实现和达到的目标……于是,当我们再次回忆起些身边男女的那些风流韵事的时候,当我们再次在大街上遇到当事的男女主人公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从心底里流露出一份尊敬、羡慕甚至嫉妒。从人生的意义上讲,他们才是人性??的胜利者。 再后来是《远山的呼唤》。这是一部很浪漫、很文艺的电影。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过失杀人犯田岛耕作逃到北海道,在一个单身女人民子的家里打零工的故事。 民子不知道陌生男人的身份。但凭直觉,觉得是一个好人,就把田岛耕作留了下来。然后在生产、生活中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谊并萌发出朦胧的爱情。最终,田岛耕作被警察发现并带走了。法院审判下来,田岛耕作被判处了徒刑,然后他被押解到北海道的监狱服刑。 田岛耕作乘坐的列车要经过民子家附近的小站。列车在小站短暂停留。田岛耕作看着窗外曾经工作过的土地陷入沉思。不就,列车开动了,田岛耕作突然发现民子就在列车上。原来,就在列车短暂停留的时候,民子上了车。她和同乡对话,用隐晦而明确的言语向田岛耕作表示:她已经把田岛耕作视为丈夫,她等待着田岛耕作的归来。 影片展现了北海道优美的风景,广袤的大地、宽阔的草原、安静而非常现代化的乡村,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更让我们难忘的是那份不俗的爱情。一个强壮的男人,一个柔弱的单身妇女,两个人相遇在一起,但并没有什么卿卿我我,更谈不上辣眼的肌肤之爱,就是那么平淡而发展着,默默地好感着,这种情调非常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影人物性格非常程式化和脸谱化。看了《追捕》、《远山的呼唤》这样的电影,我们也开始明白或者进一步明白,看起来的坏人不一定是坏人,看起来的好人也不一定是好人。而这点刚好和中国的现实有了某种巧妙的契合。那个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刑满释放、劳教释放人员的失足青少年。这些人刚从高墙里出来,名声不好,社会比较歧视,工作自然难找。但这些人脑子灵活,敢于冒险,因为生活所迫,他们经常会干一些倒倒买倒卖之类被定义为投机倒把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这些人是不良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是坏人。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女青年就是不信邪,不光对这些人充满同情,甚至冲破世俗偏见,和这些人恋爱结婚,不少人在女青年的感召下、贤内助下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有这样一些观念上的转变,有这样一些勇敢的行为,和日本电影的影响应该多少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当然学也必须用头脑,如果不动脑子盲目地学,那可能就会走入歧途。比如你学田岛耕作一时冲动杀人,那你就倒霉了。在中国,在那个年代,杀人一般要偿命,不管你有多大的理由,重刑不可避免。或者枪毙,或者无期徒刑,或者长期徒刑。如果是这样,一切都会是一场悲剧,没有同情,没有爱情的等待。 还有一部日本影片在当时也名噪一时,那就是《生死恋》。这部影片情节并不复杂。甲(女)和乙是恋人。乙和丙是好朋友。因为乙的关系,丙和甲相识,结果,甲就移情别恋爱上了丙。从 来看,这种恋爱观有点不符合国人的恋爱观。我想,如果是中国影片,如果甲是正经女,她做出了弃乙爱丙的行为,那么一定是乙有什么地方明显不对,或者有什么恶习,或者干了什么坏事,以至于心胸狭隘、没有男子汉气概等等。但看过了这部影片,我们的判断是:甲是一个正经的女青年,乙丙也是正派的男青年,三个人都是好人。看过去看过来,我们找不出为什么甲会弃乙爱丙,从相貌上找不出理由,习性上找不出理由,甚至从两个人的家庭上也找不出理由。最终,我们只能用一见钟情上来解释。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尊重电影的情节和理性,我们必须要从很正面地来理解这段感情。老实说,以前我们也听说过一见钟情,但都非常概念化,非常模糊。但《生死恋》这部影片让我们很生动形象地体验到了这种感情。虽然这只是电影,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不得不相信:爱情中的一见钟情是存在的,那就是一种感觉,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可以爱得那样深情,那样不顾一切。 另外,看了这部电影,中国的男人们学到了一招情敌之间的解决方式。在几百年前的欧洲,面对这种局面,贵族们很多选择决斗。大家咽不下这口气,输不起这个面子,必须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明不屈服的态度。一个人一把枪,然后大家后退,到30步或者50步的距离,然后举枪射击。打中对方,算你运气好,打不中也没有关系,态度已经表明:为了面子、尊严、爱人,我可以舍去性命。然后一切交由爱人决定,她要爱谁请自便。 在《生死恋》中,男人对夺爱之恨的解决方式就是打一顿。不是我的责任,是别人要爱,我也没有办法,我也感到不是滋味。本来是好朋友,这还怎么好下去,必须用一种方式来解决。于是,有一天情敌相遇了,占理的一方很生气,一气之下就狠狠地打可对方一拳。对方当然不能反击,只能咬着牙忍受对方的打击。嘴角被打出了血,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情敌也适可而止,他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然后扭头走了,好朋友之间的恩怨也得到了解决:我不怪你,你们去爱吧。 其实,情敌之间的这种解决方式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日本的、中国的、东方的、欧洲的,七大洲四大洋,适用于很多民族。直到过了很久,我还在中国和外国的电影中看到过情敌之间的类似的解决方式。但第一次或者说印象深刻的??还是通过日本的电影。 接着还有《人证》、《沙器》、《伊豆的舞女》、《莆田进行曲》、《绝唱》、《寅次郎的故事》、《菊豆》等等等等。这个时候,我们的审美也变得有点麻木了。 四 然后电视连续剧也来了,它在中国又卷起了一股日本文化的冲击波。 随之而来,新的明星和偶像也诞生了,他们是三口百惠、三浦友和宇津井健。 三口百惠征服了亿万中国的少男少女。电视剧上,大家热爱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在现实生活中,三口百惠的婚姻结局也让大陆粉丝非常满意。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终于从银幕恋人演变成了现实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非常符合国人的预期和希望。 但还是有点遗憾,因为三口百惠结婚后,基本上就不演戏了。但我们认为她演得多好啊,她才多少岁就息影了,这太浪费了。在中国,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妇女解放的革命成果大大超过了日本。在中国,女人结婚绝对不是工作和事业的结束,如果我们维持回归家庭,会被视为是一种丧失自尊心、缺乏志气甚至耻辱。但日本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路径,这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一个外国根本无法改变,即使你有十多亿人口。 当然,那个时候中国还比较贫穷落后,中国的演出市场和商业机会还没有多少吸引力,如果是在21世纪十几年这样的时间接口,我想三口百惠对对中国观众的感受肯定会三思而行,她也许会考虑到中国来发展。而如果她到中国来演戏,出场费会比三浦友和高很多,那不是丈夫养活妻子的问题,而是丈夫靠妻子吃饭的问题。但历史不能改变,三口百惠就是变成了家庭主妇,成了靠丈夫养活的家庭妇女。 伴随着日本影视剧的观赏和娱乐,我们也慢慢长大了。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句公道话,虽然日本现在还有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钓鱼岛等问题,但在当时我们国民精神和心理的进步上,这些日本电影多少还有一份功劳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人民很狭隘、偏激和怪诞。我们不能理解情色、性感、选美比赛和吃货比赛,对喇叭裤、大背头甚至男式花格子衬衫也非常没有好感。但经过短暂地偏离,日本国民的精神和心理已经基本回归正常。通过这些日本电影,我们看到了文明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看到了男人的风度翩翩、女人大大方方、美好的见异思迁、优雅的女生抽烟、杀人犯的善良可爱、家庭Party的单纯和欢愉等等等等。不要说什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概念都太大了,但潜移默化是有的,耳濡目染是存在的,我们也在这些影响中慢慢地变得比较正常起来。 时间来到了新世纪,中日关系又短暂出现了激化,于是,群众中又出现了抵制日货、打砸烧日系汽车的行为。有时候我脑子里就产生一种恍惚:我们真的改变了吗,到底多长时间我们才能够真正改变?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走入了社会,经历了挫折;我们抓住了机会,获得了成功。但到最后,我们都感到有点精疲力竭,然后某一天,我们偶尔看到一部以前看过的这些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我们突然会感到一份亲切,一份安慰,一份感动甚至一份力量。 我爱这些日本电影。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