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麦地里谈大一统 |
正文 | 羑河纪实二0五 麦地里谈大一统 文生 话说那日老明他们闲聊一场,老明觉着意犹未尽,很想再细细谈谈大一统,但是老思实在忙,时间也不等人,动手早的人家,小麦已出苗,再拖下去,就会误了种麦,同时他们也觉着老思思想太固执。 老文、老明家的地,虽然比老思多,但老文、老明能用机械就用机械,所以农事儿反到不多。其实农业自机械化、化肥化、农药化、水井化以来,农活日益减轻,但地也越来越养不住人,村里的壮劳力和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平时村里只有老弱病残。和许多村一样,村里逢年过节才有人气,但也比昔日的热闹差多了。以前出嫁的女人过中秋,会带女婿和孩子回娘家,现在大多是自个儿带小孩子回娘家了,原因是老公、大孩子都到外面打工。以前,家里的地,非亲力亲为才行,所以一到秋收,在外打工的人总得想法回来,现在不用了,一天打工的钱,支付雇人收秋的钱还用不完,再说,这会儿是建筑工地上最忙的时候,离开代价大。 这日老明和老文到一块不规则的麦地里种麦,这些年好多人种地懒人化了。以前,收了麦子后,要犁、耙……,现在是直接在麦子地上种玉米;玉米收了后,也大多不分垄了,只是在地界处分好埂,使机械播种麦子时有起准线,地头有的地方机械开不到,还得人工拾缀,用镢头开地沟,人工下麦种后耙平地面。老文他们一边用镢头开沟一边聊。 老明说:那天你说,大一统也是普世价值,让人眼前一亮。 老文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现在成了只能他们做咱们不能做的普世价值。 老明问:啥? 老文说:准确的说,是专门针对咱们中国说的,只能说大一统的坏处不能说好处,而不明道理的人也跟着说大一统只有坏处。 老明说:你细细疙哒疙哒(说说)。 老文说:你知道的,前些时俺说过,没有大一统思想,就不会有部落、联盟、民族、国家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不可能走远走好的。我们的文化能上下五千没有中断,大一统思想功不可没。 老明说:那些外国的庞大帝国为什么昙花一现呢? 老文说:他们有秦始皇的武功,没有其文治,或者说,他们的文治武功没有结合好。 老明说:但事实是,这些帝国虽然分解了,但其中的文化还在,比如宗教,历史上许多地方帝国征服后,把宗教带给当地,影响于今。 老文说:但是他们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包容性,内部敌对比外部敌对还厉害,让外部势力得以分化瓦解…… 老明说:我们的王朝未期,党争往往更严重,比如你常说的明史,南明到了那种程度了,还没能心往一处使…… 老文说:说到底,那是南明没能出一位强有力人物能挽狂澜于倾倒,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他老人家,在面对共同敌人时,能做到团结一致对外。其实那时,党内外不同意见很多,那个什么常凯申手上有我们那么多的人血债,如今落在我们手里了,不但不追究,放了他不说,还要接受他的领导!要是好好的也算了,但暗里还常使伴子……。由于他老人家的威信,做了许多工作,好多人的观念才转过来了,在合作中抗击侵略者。在这里,我们要永远感谢他老人家的领导,使我们民族能面对敌人时,不管内部如何,都要放下分岐,先同仇敌忾再说……。而今,我们要发展,内部矛盾再多再大再复杂,也能坐下来好好说,找出最大的公约数,划出最大的同心圆,这就是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想想,为什么有人专门针对我们讲大一统的副作用?其心可诛。当然,我们也要十分注意其副作用,其实,副作用是能克服的…… 老明说:大一统导致思想僵化…… 老文说:其实思想是一直进化的,儒家思想也在发展。俺想咱村的前辈在小谷院里搞训诂,就是认识到明代的主流意识出了问题,就去弄清原始儒家的本意,不过在做这方面工作的同时,应该同时研究其他诸子的思想才对,还有西方的思想,当时西方文化已进入中华,应为我所用,总之,遇到问题找解决办法的思路是对的。……,我们的文化有很强的是包容性,使我们善于学习消化。 老明说:你说一个例子。 老文说:咱石林黑塔村老早以前有个大寺院,就从佛教说起吧。咱们的文化,一开始是文化的人文化,不适合大众,对大众感情的化解并无多大作用。老、庄之学,文化人才能消化,大众不行,就是现在,能消化老、庄的,还要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但在本土还没有生产适合普罗大众的文化时,就已把外来佛教引进来,经过消化,使之中国化了,民众于是有了感情寄托。应该看到,我们的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不排斥其他各家的生存,不然,就不会有儒道释三家居于一堂的情况。 老明说:这儿有人信天主教。 老文说:不排除民间将来使四、五家居于同一庙堂的可能。 老明说: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 老文说:你讲历史课时,肯定也讲董仲舒,你给我讲讲他的理论。 老明说:俺那里敢在你面班门弄斧。 老文说:有些道理,得反复听说才能理解。 老明说:好吧。董仲舒针对当时政局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个思想主要理论来源是儒家,揉合了战国的阴阳家邹衍的理论,阴阳家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董仲舒进行了修改,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循环的。 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授”理论。汉朝以前的君王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但西汉的开创者是一个平民,需要新理论来加以说明。董仲舒认为构成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天、地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君主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我们从“王”这个字是看:“王”中的三横代表天、人、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帝王,是上天派来传达天的旨意与天地人的,因此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中国的皇帝自称天之子的根源来自这里。 董仲舒认为“天”是一切的根本,因此天命和人间的政治秩序和思想是统一的。 但“天”不是无条件的。董仲舒说:君主虽然是天之子,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也就是说,朝代会更替、循环。 又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把孔子的思想具体化了,被后世沿用和继承,成为中国历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矩。 老文问:产生的现实呢? 老明说: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因为多年战乱,民生凋蔽,文、景采取黄老“清静无为”思想,对内轻徭薄赋,对外采取“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内要消藩,完全实行郡县制,确立中央权威,对外是不再对匈奴实行又是送钱又是送女人的“和亲政策”,而是反击匈奴。这样就特别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支持,这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时诞生了。 老文问:为啥称“春秋大一统”呢,要知道,春秋是五霸争雄,周王还是名义的天下共主,似乎…… 老明说: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公羊学派的宗师,一生治《春秋》,他的理论是从《春秋》中引出来的。其实天下一统的观念产生很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春秋战国把这个观念完全破坏了,需要重新提出了。 老文说:哦。明白了。 老明说: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不学春秋,就会不知道各方面的危机,不知道国家的根本政策。”当时的现实是,百家争鸣的余音还在,但董仲舒认为这样导致了社会思想混乱,上面不知道该怎样说,下面不知道该怎样办,如此社会怎能安定,政权怎能巩固呢?你要无为治而治,人家偏要有为,内有封国搞七国之乱、外有匈奴不断骚扰,因此国家必须统一思想、力量,使“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言,而法变可明,民之所从矣”。因为针对现实需要,所以董仲舒的学说提出后,很快就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用,儒家从此取代黄老道家学说成为中华“正统”的思想,是千年来的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但也导致了思想僵化。 老文说:也有它的积极的一面,不然也不会长达上千年成为主流意识。 老明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老文说:他说的有道理,小农经济不变,他的那一套就不变。如果我们辩证的看,“天变了,道也随之变。”对不对? 老明说:天变了,道也随之变。对,就是说,小农经济变了,大一统思想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也得变。 老文说:汉初道家思路还行,到汉武就不行了,于是推出独尊儒家,到儒家不行时,应该推出新的思想,而不是守旧、甚至回到过去。 老明说:很早就这样了,唐有古文运动、宋有家训、明清之际文化反思和训诂,但这是修修补补,在原地打圈子。真正说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就不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形成中、西、古结合的独特思想。 老文说:大一统思想自三皇五帝以来,一直是现实需要,只是由董种舒明确提出来。大一统思想是我们处于内外困扰时产生的,放到现在并没有过时,因为我们还面临着多种危机,内部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带来的种种问题,外部是经受着多方面打击:意识形态、文化、军事、经济、金融、科技……。要与时俱进,要象董仲舒那样,能认识时代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做好时代答卷。 老明说:其实董仲舒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他的思想并不全是儒家,是杂合很多其他思想家的观点,特别是阴阳家的思想形成的。 老文说:这不说明他的思想是很开放的吗?不过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后人思想僵化的锅不能由他背,某些后人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骂前人。鲁迅说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老明说:其实人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的。 老文说:回归小国寡民?最多只是小确幸,一场很小的风雨就打回原形。 老明说:你看现在还人工种地。将来要大农业生产,大机械化、统一种植、统一……,不也是大一统? 老文说:目前相对于集体小农生产来说,是进步,但也产生了如何规模经营的问题,总不能因此回归过去吧?只能往前看,用新思路解决,当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20年10月6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