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老电影随想 |
正文 | 入秋之后,看了一些影片,有到电影院看的,有在家里看的。有过时的、正热映的,有动作片、文艺片、情感片、恐怖片,有所谓大片或小众片,也算是鱼龙混杂,不一而足,让我过足了窥人隐私的瘾,在别人的故事里体味百种人生,激活沉睡已久的幻想,想想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活的根本了。看过了,能够在好几天甚至在好几周,忙碌的缝隙中想起某个影片中的某个片断或某个台词某个旋律,这样的电影我就冠之以好片了。比如说《无人区》、《萧红》、《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挽歌》,看过之后,就会向朋友推荐,就会在庸常的时光里模拟穿越,进而思考。 《无人区》揭示了什么?人性和社会之恶?徐峥就比鹰贩子高尚了一些?《萧红》中的思索让人生的苦难更直接,而萧军的背叛让萧红的命运更险恶?是什么造就了二萧的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想到了《魂断蓝桥》,但二者明明有太多的不同;莱奥纳多让我想到了《乱世佳人》中的克拉克盖博,可这两人难道有相似之处?可我一想到盖茨比跳窗而出淋得精湿的画面就想到瑞德在狱中见到斯佳丽的情景,莱奥纳多从花样美男到魅力大叔的痴情角色终于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成功的嫁接。比起这几部,《挽歌》让我思考更多,不仅仅是前面几部里展现出来的画面感和时空感,也不仅仅是人生岁月中的丑恶残酷。他让我想到中国人和西方思维的差异,或者说在整个世界共通的人性审美观价值观之外,我们到底欠缺了什么。欠缺了什么?是爱情吗?铺天盖地的影片中,情与爱点缀着各种人生,但我们的笔墨或表现所至,都以年岁尚轻的主角担纲,对老年人的情感生活,我们的影片涉足极少。如果有,也都成了《桃姐》里的形式。上了年纪的人基本上在国内的片子中没有正常的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有杨翁的写意,但人人对“这一个”都颇有微辞。怎么样去对待生命,怎么样去对待有差异的爱情,《挽歌》中的浪漫和现实在钢琴曲的旋律中响起,在海浪的潮汐中飘落,令人唏嘘。 其实,文学也罢影视也罢,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指向人的思考。人生是什么?爱情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作为会思想的芦苇,一个个单个的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诠释“人”本身,“这一个”塑造了太多的个体,也呈现了太多的群体。我们就在这各色各样的个体当中,也在群体当中。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貌,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心理,需要借助他人之手揭露真相。或者说,我们的世界都是虚伪的世界,乌托邦更是如此,直面自己成了最难实现的理想。抛开公共的善与美,直面内心的丑恶变得遥不可及,对着别人的罪恶隔靴挠痒,向着自己的善良顶礼膜拜,能赤裸裸揭开真实的自己变得不可能,写《忏悔录》的卢梭在现在几成绝唱。 呵呵,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语录还会被哪些时代引用,也许适用于所有时代、、、、、、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