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散文:致远故居话《秋思》 |
正文 | 致远故居话《秋思》 廖建华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多次给学生讲授过被誉为“秋词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作品描写的情景,我并没有切身的感受,总觉得讲解有些虚飘。我今年在北京过春节,听说门头沟区的韭园村保留着马致远的故居,正月初三便急不可待去探访。 韭园村是一个行政村,它下属四个自然村,其中有一个西落坡村。西落坡村坐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山坡的中腰,马致远故居杂陈在山村高高低低的的农舍当中。 马致远故居是一个元代风格的四合院,面积不大,古朴而宁静,与他晚年隐居山林的情趣很吻合。据说,西落坡村的村民几百年来固守着马致远的故居,可因年代久远,风雨无情,前些年,这里还是断壁残垣,荒草萋萋,鲜为人知。可能是近年不断升温的文化旅游热潮的催化,房山区相关部门发现了这座长期被冷落的名人故居的价值,积极组织修缮保护,并把它作为京西古道旅游线路上的明星景点向外界推介。 故居的门前是一条穿村而下的溪涧,隆冬时节,当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十度,可这里的溪流没有冻结,依然有村民在溪边洗衣洗菜。溪上有两座拱形的小石桥连接两岸人家。这不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么?很多人以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特有的景致,我也曾误以为作者写“小桥流水人家”,是以别处的美景“以乐衬悲”,突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现在看来,“小桥流水人家”是马致远家门口的景,是作者对身处环境的如实描写。 西落坡村是个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美丽山村。村里有许多古树,古树干上多有或粗或细的藤蔓缠绕。秋冬时节,树叶凋零,虬曲苍劲的枝桠坚挺如铁。站在树下,我听到了寒风凄厉的呼哨声,但树枝纹丝不动。几乎每一棵大树上都静卧着一个或几个褐色的鸟巢。我猜想这些应该是乌鸦的巢穴,因为在这里我没看到其他鸟雀的踪迹,但在树梢上,在屋顶上,在电线杆上,不时能看到乌鸦不慌不忙的身影。试想,黄昏时分,成群结队的归巢的乌鸦围绕着老树上下翻飞不停聒噪会是怎样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一定会催促荷锄晚归的乡民们加快回家的步伐,到家后顾不上点亮油灯先关紧小屋的门窗;悲凉凄切的哀鸣更会鞭策还在山间古道跋涉的行人赶紧投宿前方的旅店,然后用一壶浊酒来麻醉恓惶的心境。 马致远故居的对面是著名的京西古道。元朝之前,这条古路已是北京通往山西、内蒙的商旅要道。忽必烈定都大都后,急剧增长的各类物资需求,让这条古道更加繁忙。残存的牛角岭关城旁陡峭的青石路上,骡马踩踏出的深深的蹄印记录了往昔的喧闹与艰辛。牛角岭关城离京城八十里,清晨从京城出发的驮队西行到这里,应该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翻越已叫人气喘吁吁,寒风中,残照里,面对似乎没有尽头的绵绵群山,想到凶险难料的无际的天涯路,牵拽着瘦马跛的贩夫走卒会不黯然神伤?能不肝肠寸断?此情此景,马致远站在门前的小石桥上可以看到,坐在屋后爬满枯藤的老树下也能看到。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我接触到的各种资料中都语焉不详,有人认为是并不如意的作者中年在江浙行省为官时所作,有人认为是身为游子的作者在羁旅途中触景生情所作。史料上记载,马致远晚年隐居山林,可具体地点没有必要的说明。西落坡村是不是马致远晚年的隐居地,至今还没有定论。史料的缺失,让仰慕马致远的读者心中留有一连串的问号。 今天,在马致远故居流连半日,我很自然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马致远晚年的隐居地就在西落坡村,《天净沙?秋思》描写的景是作者身边的景眼前的景,被称为“词眼”的“断肠人”应该是京西古道上的贩夫走卒。 《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景,西落坡村里的人司空见惯,可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化平凡为神奇。马致远纯熟地借用眼前的景抒写了沉淀了一生的一言难尽之情。这里有天涯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这里有身处异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这里有终身窘困潦倒的愤懑之情,这里有身已隐居心却不甘的懊恼之情。 在京西马致远故居,我再一次品读了《天净沙?秋思》。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濂溪区第一中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