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望来时路 |
正文 | 偶尔听一个老前辈聊起基地建设的起步,才突然意识到我来企业工作已近三十年。日子如流水一般,因平时不善于对岁月进行盘点,此时意识到流失了许多本该深藏的珍贵回忆。 他就是1965年入伍的铁道兵,目前担任退休党支部书记的张朝胜。当年他接过基地管理重担时,“植树绿化绣河山,乱石堆上建花园,春有百花秋有果,四季梅花迎新年”的承诺,至今还在一些老职工中间流传。 记得那是1989年的毕业季,我随一同毕业的学员第一次来到十四局二处,住进宿舍楼改作的临时招待所。职工食堂在大院东北角的几间小平房内,门口的一排平房是会议室、商店、接待室,院里有的临时搭建的礼堂,近200平方,用于有重大文体活动和会议的召开。大院里只有四栋宿舍楼,三五成堆的楼板和散落的碎石及建筑垃圾随处可见。 同年秋季,我因参加培训,在基地住了一个月,充分体验了基地的生活节奏。 因为远离市区,基地还没有通上自来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等送水车送水,有的住户则到附近的杜家庄去挑水吃。大家都提着各式水桶、脸盆排队等候,几乎每家都买了水缸储存生活用水。送水车来的时候,大家排队灌水提到家里。因职工们大多在一线工地施工,基地大多是家属和孩子,至今工会办公室的小刘还记得,为了灌水方便,她爸爸还专门给她买了一只小水桶。水来的不容易,用的也特别仔细,洗菜和洗衣服的水不舍得倒掉,留着冲洗卫生间或擦地。 当时的基地大院,没有集体供暖,家家户户过冬前都会储备些煤球、大白菜,直到现在还有人叫配套房为“煤棚”。 基于当时的条件,管理科提出“甩掉水挑子,煤球送到家,办好幼儿园,确保照明电”深得人心。三十年过去,有不少老住户还记忆犹新,朗朗上口。张朝胜说,“让咱管基地,咱就要当成自己家一样,必需做到方便群众生活。现在也一样,让我管理退休党员,咱必须尽职尽责,教育好党员,组织好活动,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 周末随班车进城,也是一个特别的记忆。为满足驻地职工和家属购物需求,单位的班车每周去一次市里,大多停在火车站附近的四海商城或泰山商场附近。每到周末,必携家带口,满载而归。 当时的办公楼还在建设中,周边则是农田。办公楼虽说不上高大上,却历经企业从弱小到强大。当年的老领导已退休多年,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铁道兵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近年来的“家文化”和工地铁兵映像,正以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这支脱下军装的队伍军魂犹在,展现着铁建人的时代风采。 我们的办公楼虽没有周边的一些现代化楼宇看起来气派,却能彰显三十年间从产值五千万到近百亿的发展魅力。原来大有名气的泰安棉纺厂,早已解体,厂房已不复存在,成为冠名“容郡国际”的高档社区。今夕对比,我们的家园实施花园式管理,住宅楼鳞次栉比,长廊下、树荫里休闲的人们谈笑风生,门球场上离退休职工常年活动不断,或比赛或切磋技艺,乒乓球、篮球场是年轻人的舞台,职工书屋则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我们的企业持续走强,一路高歌,让几千名员工和上万户家庭则享有国企福泽,扬眉吐气。 我们是由铁道兵传统的队伍,我们的初心是“强企富工”,我们肩上有建设祖国,奉献社会,让职工过上幸福生活的责任,不敢懈怠。 回头的时候越清晰,往前走的脚步就会越坚定。已经三次进入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营业收入“二十强”的我们,正借势扬帆,开启新征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