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风不起浪,难道就没有例外吗? |
正文 |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句话好像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却是,难道起浪就一定需要风吗?难道没有听说过兴风作浪吗?所谓兴风就是说不是自然界的风,而是人为的风,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假如有人踩在小船上左右摇摆,难道不会起到和风一样的效果——————也能让小船周围兴起大浪吗? 联想到曹操的一句话,曹操说过“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因为有这句话,曹操身上的污点好像总也洗不清。更为不幸的是,老百姓拿这句话大肆地编排曹操,曹操早已经作古,又能够为自己辩白吗? 就连后晋的桓温也相信了这句话,其实桓温是对曹操的这句话加以了总结提高,并且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他说:“(曹操的)这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道:虽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遗臭万年。”桓温的话是历史真实,有据可查。可是,曹操说的那两句话,毕竟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像陈寿的《三国志》那么真实,这话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也是很拿不准的事情。 话说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受到通缉,结果被陈宫的手下人捉住,陈宫听说曹操被捉,赶快去接触接触吧。一番海聊之后,陈宫对于曹操肃然起敬。没有想到,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陈宫一激动,就亲自为曹操解下了一直捆绑他的绳索。陈宫其实只是想和曹操一起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连正式的辞职手续都没有办理,就匆匆地跟着逃犯曹操踏上了充满坎坷和未知的前途,应该说陈宫对于曹操还是非常信赖的。 可是,曹操和陈宫赶路的时候,路过曹操好友吕伯奢家里时,曹操竟然把好心的吕伯奢一家全部杀了。这让陈宫觉得跟错了人。本来,只要曹操委婉地承认错误,也就遮盖过去了。陈宫也不一定会揪住不放。可是,曹操这时候竟然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这时候是忍无可忍了,本想趁着曹操睡着了杀了曹操,可是,觉得曹操已然是不地道,自己如果重蹈覆辙,岂不是错上加错吗?于是,陈宫犹豫了一番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曹操。 曹操的这句话遭到了后世的唾骂,它之所以能够传出去,唯一可以作证的也只有陈宫。那么,这话为什么会是这样说的,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曹操真说了这话,二是陈宫对曹操过分失望,为了宣泄他对于曹操的痛恨,于是就杜撰出了这么两句“曹操之人生感慨”加于曹操头上。陈宫这个人,一向追求完美,清高得很,眼里不揉沙子,他要追随的定然是完美无缺的人,而不是一个有这么明显污点的人。俗话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性格即是命运,陈宫那样求全责备的人,自然很难遇到明主,后来他不得不追随吕布也是因为这一点。等到陈宫发现,伺候像吕布一样的人其实比伺候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要还要难得多,可是,那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 当吕布被打败,陈宫被士卒押上来要杀头的时候,曹操苦心劝他一起打天下,但是陈宫毫不为所动,他甚至等待着引颈受死。曹操问:“你陈宫既然想死,这倒不难,只是你的母亲以后该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你以孝义闻名于世,你对待我的母亲,那就要看你曹公的良心了。”曹操又问:“那你的妻子以后怎么办呢?”陈宫接着说:“我听说行仁政的人从来不断绝人家的子嗣,那么我妻子的存亡,也就在于曹公了。” 陈宫对于曹操,应该有新的认识了,所以,把曹操的孝义和他的行仁政挂在了嘴上,这不知道是陈宫的心里话,还是因为以前对于曹操有过分的言辞而说的道歉话。总之,陈宫对于曹操是刮目相看了。这种刮目相看,也许不是曹操换了一个人,而是因为陈宫以前放出来诽谤曹操的话,就像是踩在一条船上拨弄风浪的人,总是觉得有点理亏。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