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让世界不再孤单
正文

如果说,现在我已走出困境,那么,我得由衷感谢那些在困境里抚慰和支持我的精神导师!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引导和慰藉,我就会陷进生活的污泥中,逐渐溺死。

我首先要感谢的人,是鲁迅先生。我在所谓的“大学”里,几乎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每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睡觉起床,上课下课,吃饭再吃饭。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孤独的,何况还有迷茫的前途让我喘不过气。有时候真是“惶惶如有所失”!

那时候,我便开始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不想在这里分析先生的作品,因为自小学始,老师给我们讲解得太多了。我要说的是,老师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反而把先生格式化,让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鲁迅先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鲁迅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因而也是古板与严肃的化身,让人敬而远之。事实上,在读了他的全部创造(翻译和讲义不算在内,还有半部书信集也没有读完,但姑且这么说吧。)之后,我感觉到的鲁迅非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刻板和正义凛然,而更多的却是幽默、辛辣与俏皮。

鲁迅先生不掩饰自己的缺陷和错误,从他的许多行为和言论上,表现出的竟是一种顽童才有的淘气与捣蛋。他不愿意修改早期的比较浅嫩的作品,说“何必给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画上胡须,强作老人呢?”;他的许多文集的名字就充满童趣和俏皮:《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二字是“租界”的一半,既表明集子里的文章诞生于租界,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外忧内患,家国江山半已非;《三闲集》——当时很多人指摘他属于“三闲”阶级,他干脆以敌人的诬陷词语命名作品集。他强烈反对古文,提倡白话,后来却有一本《二心集》与上面的书名相对偶,故意与提倡文言的人开玩笑;《南腔北调集》也一样,有人讽刺他的演讲时“南腔北调”,发音难听。他照旧将对方的词语顺手拈来。对敌手的蔑视已不言而喻;《花边文学》——当时的报刊,常常在短小的杂文周围圈上花边,以示重要。鲁迅便又跟办报刊的人开玩笑;他的文章题目也是这样,你瞧瞧,《捣鼓心传》、《论中国人的脸》、《不是闲话的闲话》,有时候文章写完了,却说写错了题目;当时的创造社员梁实秋否定他的很多作品,却称赞他的那篇《不周山》(后改题为《补天》,收在《故事新编》里)是“最艺术”的作品,他却偏偏不把它收进集子里,……所有这些,莫不透着浓浓的顽皮之气。

他的幽默自不必说,在他的名作《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里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篇是学校里教过的,而越教越没趣味。

而那时,先生决不与伪善黑暗相妥协的硬气鼓舞了我。尤其他笔下的许多落拓的志士,他们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一种倔强孤傲之气。这些人物有:鲁迅的朋友范爱农(两人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他起初讨厌鲁迅,常常跟他为难。留学回来,两人都郁郁不得志,后在浙江重逢,各道近况,遂成挚友。范爱农生活困顿,抱负难酬,后因醉酒,溺水而亡。鲁迅怀疑他是故意跳水自杀的,因为他的水性极好。曾写了好几首诗悼念他,其中有一句,我无意将它念错,却怎么也改不过来。这句记错的诗是这样的:独沉泠泠水,能涤愁肠否?我再次声明,这句诗我绝对是记错的,定然与原文不符,读者见谅!上述有关范爱农的事,见鲁迅的《朝花夕拾》之《范爱农》)、韦素园(他呕心沥血翻译外国作品,是未名社的功臣。后贫病交加,咯血而殁。鲁迅作《忆韦素园君》纪念他)、白莽和柔石(这二人都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写到)等人;以及他的小说里的人物,如《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伤逝》里的涓生,特别是《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的形象,曾那么强烈的打动过我——完全可以说,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

(魏连殳是典型的生在旧社会却具有新思想的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为人厚道,性格倔强而温和,却难容于阴暗的社会。遭人诽谤,遭人冷眼,失业之后,生活更加穷困潦倒,得变卖藏书维持温饱。他拒绝丰厚的薪酬,不肯到军阀手底下任官职,被周围的人所耻笑。房东家的小孩嫌弃他,不愿接受他善意的礼物。他没有朋友,只有同乡的“我”偶尔去看望他。但他对“我”的造访显得很冷淡,因为“我”是个人心唯恶论者,他却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他常常一根接一根地抽烟,默默不语。他失业之后,“我”到一个学校任职,也想替他谋个职位,但终于没有谋到。后来,他写来一封潦草的信,连称呼也没有——“你要我怎么称呼你,就自己填上去罢。”信里写到,他已经答应到那个军阀手下任职,生活境况早已然好转。他现在富裕了,朋友也多了起来。他在信尾说,“我终于成功了,可是,我也彻底失败了!”等“我”再见他的时候,他刚刚病逝,装在棺材里,“瘦小的身上穿着明显不合身的军服,脸上的神色似乎告诉我,他至死也不妥协。”——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流泪。他的房东告诉“我”,自从做官之后,他的房间里每晚灯火通明,朋来友往,“先生大声说话,大声欢笑。”他不再称呼房东老人家,而叫她老东西。他让房东一家搬到耳房,他自己租用了正厅。他让房东的几个女儿在他面前学狗叫,然后把残饭剩羹抛在地上,赏赐给他们。据房东的口吻,却更钦佩发达后的魏连殳。“每晚客人散尽后,先生就开始咯血,我劝他请个医生看看,他就皱起眉头骂人,把我赶出房间。到底是了不起的人物,脾气都跟别人不一样!”魏连殳最终对人类失望,开始沉沦,开始发泄愤懑,用放浪和酗酒把自己逼死。这个形象深深烙在我脑海,至今记忆犹新。与他一起烙下来的,还有高尔基笔下的科诺瓦洛夫。《孤独者》没有选进教材,我感觉很难理解,依我看,它是鲁迅小说的最佳之作。)

就是以这些人物为榜样,我在学校一再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本性,不被浮华势利的现实社会所腐化,并且很幸运,也没有被社会摧毁。只有想到这些优秀而独特的人物,我的孤寂感就会减弱。在我的想象中,我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所以我还有朋友——灵魂的朋友。

第二个在灵魂深处慰藉鼓舞了我的人,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高尔基。

当时我已走出校门,在祖国的首都北京做工。作了整整十三年的学生,这时忽然改变角色,成为一家酒店的传菜生,我内心的不平衡与失落可想而知。我的梦想,我的憧憬,在现实面前就要破碎。

那时候,我住在潮湿昏暗的地下室里,每天要艰辛工作十小时以上。早上到岗,就开始做餐前工作,叠毛巾,摘香菜,打扫卫生,客人一到,就没完没了地端托盘传菜。到下午三点,才有可能休息一小时。之后接着工作,到晚上十点才做收尾工作,准备下班(下班从来没有定点,客人什么时候走散,才能准备下班)。回到充满汗酸和脚臭味道的集体宿舍里,已累得站不住了。

可是很奇怪,现在回想那段辛苦忙碌的打工日子,竟感觉那么充实,那么富有趣味。那家酒店的熟悉的人和物,不时会清晰浮现在我脑海。那几个孩子一般的同事,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们一起偷睡包厢、偷吃菜品,然后一起挨骂的往事,现在倒成了回味无穷的珍贵记忆。

令我最忘不了的,是那时的我躲在暗角里偷偷读书的情景。上班期间,不允许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但是,能自由运用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我不得不大着胆子把书本带到工作岗位上,抽空读几页。我没有钱买书,在北京读完的书籍,几乎都是从一个公共图书室里借来的。开始我借到一本小时候就读过了的《笑傲江湖》来读,读到精彩处,就忍不住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品论与感叹。等把这本书还回去的时候,页面上满是密密麻麻、如苍蝇屎一般的我的字迹。不知此后读这本书的读者,看到我写的那些字将会作何感想?——我偶尔记起这件事,总会好奇地这么猜测。

后来我就借到了高尔基的作品。值得说的是,这之前,我从没认真读过外国作品,也不感兴趣。是高尔基为我打开了外国文学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又一个璀璨浩瀚的文学世界。从读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所读的几乎全是外国书,真所谓“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天,我仍旧躲在工作台底下,读《高尔基短篇小说选》。其中那篇《科诺瓦洛夫》,立时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这篇小说描写天真善良的流浪汉科诺瓦洛夫,生活艰苦,地位卑下,一字不识,却总是苦苦思索着,到底有没有一种生活规则,可以让人们彼此相爱,和睦相处?终于想不出他所谓的“出路”而抑郁自缢。这个有着魁伟身材的流浪汉,工作的时候兴致勃勃,为人和蔼可亲,常常显现出孩子一般的天性。他一心想做好事,想帮助人,想让自己和每个人都自由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断打击他。他救赎出一个沦落的妓女,以为她此后会像常人一样过日子。不料那个同样天真可爱的女人,已经爱上他,要求他跟她结婚。科诺瓦洛夫身上有流浪汉特有的放浪不羁的秉性,他觉得女人和婚姻会妨碍他的自由,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组建家庭,于是拒绝了她。可怜的女人孤立无靠,不久又只得再次沦落。这件事伤透了科诺瓦洛夫的心,他不明白自己本来要做好事,结果却适得其反,害得对方白伤心一场。他身上的灵气逐渐熄灭,开始逃避现实,用酒将自己灌醉,最后又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我是个腐朽的人,无论谁跟我接触,都会被我毒害。是的,小兄弟,我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正如作者说的,“科诺瓦洛夫是个很不错的人,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描写科诺瓦洛夫用强有力的双手、积极开心地做面包的那一段时,眼睛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我忍不住从暗角里跳出来,激动得摩拳擦掌。有个同事很好奇地看着我,不解我为何这么兴奋。

科诺瓦洛夫虽然不识字,但对书籍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要“我”念书给他听。对于书的内容,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明确的好恶感。后来,当他被现实搞得昏头转向时,他甚至想要一本告诉人们怎样生活的书,想从其中找到一条“人生的出路”。

——“我把面包取了出来,躺下睡觉,可是睡不着,我半睁着眼躺着,倾听着夜里的一切声响。我突然看见,科诺瓦洛夫一声不响地从地上起来,走到架子面前,从上面取下科斯托马洛夫的书,把它打开后搁到眼前。我清楚地看见他那张深思的脸,我注视着他的手指如此这般地在书上一行行地移动,摇着头,翻了一页,又全神贯注地看着,然后把目光又移向了我。他那若有所思的、削瘦的脸上显露出一种奇特的、紧张而又充满疑虑的神情,他望了我很久,他的的面部表情让我觉着新鲜而惊奇。

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便问他在干什么。

‘我想,你正睡觉……’他有点难为情起来,然后走到我面前,手里拿着书,坐在我身边,嗫嚅地说,‘我,你看,想问你件事……有没有关于生活守则之类的书,引导人怎样生活?我要弄明白,哪些行为是有害的,哪些——还过得去……我,你瞧,都被自己的行为搞懵了……有的事开始我以为是好事,末了却变了调。卡芭的事就是如此。’他透了口气,恳切地继续说,‘你去找找看,有没有关于行为方面的书?有的话就念给我听。’”

科诺瓦洛夫这个人物感动了我好长时间。在繁忙孤独的日子里,一直是他陪伴着我。是啊,世上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但人类要向光明靠近,就非得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不可。

之后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传递给我一股积极向上的健康精神。主人公在污浊的社会长大,最后却成为一个勇敢善良的男子汉。除了受身边一些优秀善良的人物(如:一心向善、永远感谢上帝的外祖母;充满爱心、勤劳大胆的“小茨冈”;还有那个人人都讨厌,他却毫不在意,仍然默默用心做科研的“好事情”;真诚爽直的厨师斯穆雷伊;……)的影响外,大部分功劳都要归于那些优良的书籍。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一生极力提倡读书。他自己就只上过几年小学,完全是靠书籍的养分成长起来的。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取材于作者真实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尔基是怎样从一个乞丐似的孤儿变成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的。读完这本书,我获得了一种无比积极、无比自信的生活态度,劳累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不再让我感到屈辱,我深信我会有一种新的生活,一种自由真诚的生活;我也深信,世界上为梦想和人生而奋斗的人绝不止我一个。

——正如高尔基在作品里说的那句话,“因为这些书使我在心中生长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不会走投无路!”

自那时候起,我开始全力做自己的事。不管别人会不会偷懒,也不管别人怎样奴颜婢膝地讨好人;不管别人多么俗不可耐,也不管别人怎么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我只做好我的工作,然后竭力抽点时间来读书,这就够了。这时我发现,很多同事已经被我比下去了。我的工作受很多人赏识。负责酒店的经理,甚至有意培养我。我在上班期间偷看小说的行为,竟也得到默许。我又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很敬佩读书人。就在我离开北京的前一天,一个我没有怎么接触过的中年厨师对我说:“嗯,小伙子,你很不错!读书是好事情,你这么喜欢读书,以后会有出息的……”

我的心里逐渐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世上,光明毕竟多过阴暗,善良正直的好人定然多过邪恶阴险的小人。这大约也就是我的信仰。

现在,事实向我证明,世界上固然有阳光照不到的暗角,但并不是处处黑暗。可悲的是,当我身处昏暗中,却深信光明会来到;如今在阳光下,反而更多地看到地上的阴影。那时候的信仰,这时却在一点点丧失。

不管此后怎么样,高尔基曾给我的灵魂以慰安,曾为我驱除心灵的孤寂,这我不会忘记!

伴我走过困境,激励我排开万难向理想奋进的精神导师与朋友,除了上面两位文坛巨人,还有一位乐坛人物——他就是音乐革命者黄家驹先生。

在某一方面,黄家驹可以说是“乐坛的鲁迅”。他们的身上都有一股不妥协的硬气。像黄家驹这样的歌手,在现今的中国再不会出现(像他一样的人当然还存在,只是他们都默默无闻,社会再也不给他们一席之地,)。这里,我并不想赞论已逝者,我只想向他道谢,谢他的歌声带给我的安慰和鼓舞。

听beyond的歌曲的人,大多是一些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有一首歌迷写给黄家驹的挽歌,正好是唱出了我的心声。这首歌就是《我们的天空》——“在这刻,迷途在远方他乡,感谢你,歌声里伴我跨过!”

是的,那时候,我的确在他乡迷失了方向。我在北京的酒店里,工作越来越顺利。但是,这对我并不算好事。我早就知道,一个人身处困境,他就会向理想奋斗;但如果陷入看似顺利的平庸生活中,就会被软化,就会逐渐背离理想,就会丧失信仰。这种没有波浪的平庸生活,对一个理想者来说,是最致命的杀手。我相信,很多曾经满怀理想的人,都被它的软刀子杀死了。

我不甘心屈服于这种生活,于是决定辞职,离开那家酒店。但是,我的前途一片迷茫,我甚至害怕此后的生活。这时候,黄家驹的那首《海阔天空》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并一直伴随着我,激励着我。直到今天,我还要每天听这首歌,为我的精神增加活力。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带给一个迷茫无助的理想者的鼓励,一般人无法想象;“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那会怕有天只你共我。”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的人,听到这样的歌,所受的鼓舞与慰藉,真是难以言说。

从北京回来没多久,我又不得不一个人去外面地谋生,那时真是“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我清楚记得,到半途上,我居然晕车得很厉害。胸中烦闷,身体不适,我开始害怕我会一生漂泊不定。想到终于有一天,亲人都将离开我,这个世上只剩我孤独一人,我将何去何从?“我已背上一身苦困、后悔与唏嘘,……这个世界已不知不觉的空虚……”(《灰色轨迹》)黄家驹的每一首歌几乎都唱出我的心声。

他在红磡体育场演唱《光辉岁月》的情景,曾感动得我流了泪。一个从底层奋斗出头的人,一个从地下乐队走出来的歌手,却高声呼吁自由博爱,祈求人人平等,——“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个年轻歌手之手,尤其让我感动。这样的歌手,现在还有么?如今的歌手,还有人担忧人类,呼吁和平么?

黄家驹的奋斗经历,为许多出身寒微的理想者作了表率。我不认为“世上再无黄家驹”,相反,我觉得这个世上,仍有千千万万个黄家驹,只是他们要么被现实扼杀,要么还默默无闻,正在奋斗。向理想奋斗的朋友啊,请你记着,我们从来不是孤单的,我们所要走的道路,高尔基、黄家驹也曾走过。

——“只有顽强,明日路纵会更彷徨,疲倦了再没感觉,别再可惜、计较什么,——始终上路过。”(《谁伴我闯荡》)

我一个人到了济南,继续在一家酒店当服务生。济南是个十分典雅的城市,绿柳青山,碧溪清泉。从宿舍到酒店上班,需要走一段步行街。每天,在这段不短也不长的路程上,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样边走边想,在别人看来,我时常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但是我不能停止思考,我已经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天张开眼,自然而然就要想点什么。我很难做到让脑子一片空白。当时,我费了好大力气,借来几本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因为这边的公共图书室十分偏僻,找了好几次才找到,且藏书量少得可怜)。第一次接触托尔斯泰,不久我便被他独特的思想和直白的言论所吸引。他提倡以人类应当彼此相爱,不该存在暴力行为。甚至,他反对进行暴力革命,觉得以暴制暴,只会让人间变得更残酷,只会增加人类的罪孽。这个主张,我开始很难接受。但是,在我读了许多他的著作,并认真思考之后,隐约觉得,他的主张可能更接近真理。世界之所以有罪孽,就是因为一些人总是觉得,他们可以宣判别人的罪孽。

尤其他的一些艺术论著,大胆直白的论断,一丝不苟的论证,看不到一句俗套的陈词滥调。他的那篇《论莎士比亚与戏剧》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在这篇艺术论文里,托尔斯泰给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下了判词——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是生硬做作的下等滥作,算不得艺术作品;我们的戏剧天才充其量是个拙劣文人,算不得艺术大师。接着,他以莎士比亚的名著《李尔王》为列,逐一加以分析讨论,指出其中不合理、不合情、不真实的情节,点明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大多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一个写活的人物。这些人物会为了符合故事情节而随意说话做事(比如哈姆雷特,之所以有“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个人物塑造不成功),他们都说同一种“诗体话语”,“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用同一种方式说话,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能这样的大胆评判世界名人的人,并不多见。托尔斯泰的一贯认定“艺术就是不能撒谎”!

他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了一篇序言,文章一开头就不客气地批评了作者的几部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这样的序言,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但最后,托尔斯泰却真诚肯定了作者的短篇小说,说这些作品里充满天才的火花,是莫泊桑经过苦苦挣扎,好不容易留给世间的珍贵礼物。不知为什么,读了这篇序言,我的内心一阵冲动,竟毅然下定一个决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苦困,我定要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点有益的东西。那天我休假,别人都去上班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想把这句话写下来,但是找不到笔纸,只得作罢。

离开济南的时候,在我心里已经形成一个自己的艺术观——让世界不再孤单!

在我彷徨孤寂的时候,是那些伟大的人物给了我安慰。我相信,像我一样孤独的人,这世上还有很多很多。我决心以毕生的努力,为后来的孤独者留下些有意义的礼物,希望可以帮他们驱除寂寞,鼓舞他们上进。当然,我只是说我会努力,至于是否会有这样的能力,我不敢大言不惭。我没有什么财富,也不认识什么大人物,这些话也许是空谈。但是,我愿意继续努力,我相信,终有一天,有人会看到我的心血,接受我的礼物。正如蒲松龄在《司文郎》里说的,我相信“天下终有未盲之人”。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