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校的女儿——品读、觅度 |
正文 | 这本书是上周看完的。一个人,买了一大堆零食,窝在被窝里一口气读完。 看书是需要契机的。譬如某一根发牵动了那一根神经,于是有了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样的阅读好比饥饿的人恰逢美味,怎有不大快朵颐的道理。读这本书的契机却仅仅是因为手头已无书可读。孬好也算是一本可以入流的小说,勉强而为之。 要论笔力,比起方方和池莉的确差色不少,火候查在筋道上。“魏冉冉心情不好,因为她的丈夫胖子心情不好。”猛一打眼,真是那味,只是再读下去却是软绵无力。像泡久了的面条,筋道差好多。 长篇小说,没有几个人写的好。连川端在内,无不败下阵来。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万字的小说可以用2个月,而10万字的小说却不止需要2年。否则没味。 王海鸰的小说委婉一点是在用差强人意的语言讲一个差强人意的故事。凉白开冲了隔夜的茶,也算是饮品,只是味太寡。 靠电视窜红的小说不必读。他若尽是好也不必借媒体的东风。更可惜的是由它拍成的电视剧也没有吸引我,而我却读到了他。 王海鸰算不得什么大人物。尽管我也不是。比之裘山山之类的军旅作家更是逊色不少。军旅题材掺杂着都市情感,她是做到了,倘或她不要那么矫情的话。 千万别在读者面前作秀,否则会反惹一身臊。因为就是说,小说在鞋时是对一个有感而成的故事的本分叙述(如果这不算苛刻的话)。不要边说边唱,也不要翩翩起舞,更不用低估读者的智商而反复铺陈,非得说透了才行。 王海鸰不懂文学,还只是门中人。入了文学的门却始终不是文学人。就像海岩,曾这文学的墙灰,发点短暂的小才。 我不排斥这类文学作品,只是就事论事。倒不至于像门槛里的骨灰级教授那样叫骂。 当代的文学乱了流派,也没有多少东西值得研究了。老教授们往往走上了贩卖古董的路子,只是太匆忙了,自己也未必识货。更何况又不懂行情,忙里忙外,到头来 人就一番穷酸相。到底是纯文学被逼凉为娼还是外围学者从了良。实在没什么拒绝头。不如归去,翻几本老书旧书,以解心中抑郁之气。 就事论事的说,海鸰的书无非是一个才女的坎坷爱情故事。才女是有所成,却落了个单身妈妈顶着个单亲家庭,从此绝了爱情的奢望。 与姜士安的初恋算不得美好。不过是一个农村兵对一个城市女孩的崇拜和一个上校的女儿对一个农村兵的怜悯。如果也算是爱情的话,那作者也够残忍的,把初恋的 根永远挖掘的那么深。错过的不是那封信,韩林及时读了又如何,事实是心高气傲的他不会爱上一个平凡的农村兵,无论他有多思慕,除非她料定他会发迹。 这样,错过就成了必然。更何况“初恋的人不懂爱情”。多么残忍。 总算直白而又血淋淋的剖析,让美好的初恋体无完肤。只是韩林与彭湛的那段爱情让我怀疑这位才女的智商与情商,甚至操守。怎么可以两面之缘外加一封表白信就可以直奔兰州去匆匆登记呢?然后一无所得的被那个男人欺骗一辈子拖上一辈子,最后还要埋怨一辈子。拿鲁迅那句名言来说就是“活该”! 彭湛的形象有些类似于感情骗子,流氓并无赖着。只可惜一向自视甚高的韩林就这样白白入套,幸福还没有开始已经“半身不遂”。这可真不是才高八斗的编剧韩林理论上应有的行为。 也罢,最后是一声叹息。 与姜士安再会,韩林有意,只是旧缘难续了。只好枯死了爱情,静候儿子的新绿吧。再回味起当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和顾长卫的《立春》《孔雀》。一样的生活 与理想之与现实,后者却能久久回味。更可叹的小说中魏冉冉贯穿始终,作者极力突出却仍旧没有留下痕迹,真个的就那样飘走了。可惜,可悲。 就当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常常白开水的味道。 生活有时也要在无聊中无聊地,虽然无聊之后也只剩无聊。 多么想读一本好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