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杜甫亭外闻吟诗 |
正文 | 作者:陈俊 2010年8月5日,我到西岭雪山参加“四川省散文学会大邑分会西岭雪山笔会”。吃罢午餐,我们到会人员来到了鸳鸯池接待站。趁大家四处观光之际,我和两个好友乘交通观光车去看“杜甫亭”——这是我此行必须要看的景点之一。 西岭雪山能有今天这样闻名天下,杜甫老生生功不可没。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12—770年,表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今天的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代。深深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仕途无望,决心以诗报国。他人品高尚,忧国忧民。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且艺术精湛,难以超越。故,被后人尊为“诗圣”。 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含悲忍泪,携全家老幼从甘肃陇右来到了成都。因嚢中羞涩,靠亲友资助修建了一座小茅屋,以避风雨。并先后在此小屋内居住了四年,与这茅舍结下了深厚情感。杜甫在成都闲居时,写下了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后面两句就是诗人坐在窗前,远眺西岭雪山而即兴创作的。这真是:文章本天成,妙 手偶得之! 俗话说:“江山尚需文人捧。”正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脍炙人口名句,才有今天大邑的“西岭雪山”名滿天下,游人如织。因此,杜甫有恩于大邑人民,有恩于西岭雪山。 下得车来,我们站在路边远观杜甫亭。但见:此亭建于山坡上,是四根柱头的茅草亭,十分简陋。建造者匠心独具,舍此难以表达这位伟大诗人贫穷潦倒的一生,恰好是对诗人清平生活的真实写照。杜甫手捧“朝笏”站于亭内,面向山坡下的苍茫云海,背靠青山绿树,忧国忧民,感慨良多。好像在乞求苍天佑我炎 黄子孙,壮我大好山河。 倘若走近一看,却令你大吃一惊。原来这亭中的杜甫先生,是一棵古树被雷电劈削而成:惟妙惟肖,自然天成。但却能安如盘石,经受了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于于此。很明显,亭中的旷世奇才之像绝非人为,实乃天意。据说, 杜甫临终前就有长留西岭雪山的美好愿望。故此化作天上的惊雷,有意将一棵古树劈成自己的模样,借此来实现自己未尽的心愿。这样,杜甫亭就成了西岭雪山的一大热门景点。到此一游,若不一睹伟大诗人的独特风采,必将留下不小的遗憾。因为,人们都说:“杜甫己魂归雪山,护佑西岭千秋雪!”杜甫亭正是这一说法的最好见证! 杜甫亭早在1999年底才发现。景区开发小组在测绘施工图纸时,忽见前方不远处的山峰上,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峨冠长袍,手持一物,面西而立。施工人员见状大惊,以为是幻觉。赶忙前往探视。这才发现,原来是一棵被雷电劈削的古树,古树的枝干己被雷电劈去,唯余古树主干,上面焦痕累累。雷劈过古树,高6米许,从北望古去,宛如一古装老人手持“朝芴”向西凝视。形似杜甫先生在饮酒赋诗,又似在为民请命。为了表达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深情厚意,这才为杜甫先生盖了茅草亭。 忽然间,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沙”作响。我仿佛听见了杜甫先生在放声 吟唱:“八月秋高风怒号,巻我屋上三重茅……”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