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幸福需要众生感同身受
正文

幸福需要众生感同身受

——耀智法师幸福观诠释

核心提示:幸福源于责任。传承和彰显大乘菩萨道精神,从财施、法施到无畏施,幸福需要众生感同身受。抱持“佛门四大”(佛大、庙大、愿大、德大)的耀智法师,按自己的方式,为都市人提供一把衡量幸福的尺度。这离不开禅的智慧、禅的态度——审美态度。

人间佛教之都市弘法模式,自近代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耀智法师以为,上海是近百年来“都市弘法”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华佛教总会、世界居士林、上海佛学书局、佛学电台、上海佛教青年会乃至“佛化婚礼”等现代传播方式,无疑使人间佛教在城市化和人文化等方面深入人心。如今“人间佛教”的发展,必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都市的日益繁华,如何在文化载体、慈善事业与创新弘法等多重建构中,真正成就都市弘法模式,关键是如何满足都市人的幸福体验(心理尺度)。

鉴于此,笔者结合广州大佛古寺现任住持耀智法师所抱持之“佛门四大”(佛大、庙大、愿大、德大),及其软、硬件建设方面的实践,就现代形态的弘法模式与都市人幸福体验的互摄关系展开探索性的诠释。

一、佛教优秀文化载体的长效建设,是佛教弘法利生的现代化路径和都市人幸福感的指路明灯。

虽说道不远人,但众生并非都有上上根或上上智,普雨法雨,仍为方便巧施。作为都市弘法现代化的路径之一,建设佛教优秀文化的载体,承担都市人幸福感从点到面的创新传播,便是当务之急。

载体一:2000年9月,广东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在大佛寺正式成立。2003年省立中山图书馆将此馆列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佛教分馆”,200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大佛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已故云峰法师曾为图书馆题词“阅经书念法典常使本性安详,观佛图想慈容深感身心自在。”大佛寺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广州这个繁华都市里的一方净土,成为工作生活日趋紧张的现代人心灵休憩的信仰家园。图书馆位于寺院东侧,占地664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读者络绎不绝,每逢周六、周日、初一、十五或菩萨诞辰等,馆内更是座无虚席。据不完全统计,至今11年多的时间里,来此读书听经的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办了长期借书证的固定读者就有一万多人,他们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文化名流,还有大学教授、在读学生以及白领人士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耀智法师表示,所谓幸福感,关键还在于信仰家园的认同与建立。

致力于都市弘扬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点。早在1921年,大佛寺就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并亲笔赠书“阐扬三密”四字匾额以示鼓励,至今匾额尚挂在广州大佛寺大殿门前。“文革”期间,大佛寺终止宗教活动,至1986年才恢复开放。1996年,年轻僧人耀智法师继任大佛寺住持,为承前启后,续佛慧命,曾发三大愿,成立“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兴建“祖师塔园”、收回历史占用地——惠福西小学,建设弘法文化大楼,欲将大佛寺建成广州地区最大的佛教弘法中心。经多年的努力,耀智法师的大愿逐步得以实现。目前图书馆藏书已达余种,共有19万册。同时,还有大量的佛教音像供读者视听、借阅,是一所佛学专业的图书馆,同时还长期举办青年佛教修学班、佛法交流讨论班、禅坐班、老人共修法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儿童诵读班等活动。电子阅览室有六台上网电脑,能令广大读者查询网上信息、下载资料,畅游网上多个佛教网站及各大图书馆,饱览世出世间各种书刊。藏经室藏有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大正藏大藏经、洪武大藏经等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数部。视听室是一个多功能的修学场所,具备了视听、念佛、坐禅三种功能,内有各种佛教CD、VCD、录相带、磁带等,可供长期播放,方便广大佛法爱好者听闻、修习佛法。平时也可让居士们在里面念佛,坐禅,为居士们提供一个闻法修持的清净修学场地。

地处广州市北京路核心商圈的大佛寺图书馆,犹如幸福指数的风向标,开创了释、儒、道互摄互补可喜的新局面。

载体二:广州大佛寺《如是雨林》创刊于2008年,以“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与有情作明鉴之本”,定位于做中华国学界最为大众化的杂志,做中国佛教界最有佛意的期刊。“以法为赠礼”的办刊模式,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免费赠阅,求以读者随喜捐助的生存之道。弘扬因缘果报的佛教思想,几年如一日,目前每期发行量为21万册,已成为中国佛教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在国内5381家图书馆均有收藏,于2010年5月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该刊主要栏目设置有“竹篱茅舍/正所应作/菩提星月/作如是观/月印千江/空谷天籁/物犹如此/自身作证/空尽大千/坐看云起/故事图说/帝网交摄”等,为双月刊。创刊人、社长为耀智法师。应广大信众的要求,现又增刊推出《如是雨林》联谊版。该刊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活泼,弘法效果甚佳。以每本刊物周转5次计算,每本应在100万人次以上。这既普施方便,更成为佛门名刊。

耀智大和尚以为,建设优秀的佛教文化载体,尽管投入大、周期长,毕竟是弘法的使命感和现实需要使然。

二、佛教慈善事业中菩萨道精神的传承与彰显,无疑是都市弘法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都市人提起一颗菩提心的原动力。

2012年2月,中央六部委印发通知鼓励和规范公益慈善活动,佛教慈善事业正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成为人间佛教都市弘法重要模式之一。笔者想结合耀智大和尚践行大乘菩萨道精神来略谈一二。

大乘佛法是以大慈大悲作为其根本精神的象征。在佛经中,“慈”和“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悯念,《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所以,佛菩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他的慈悲,不仅止于人类,飞禽走兽等六道众生皆是其救济的对象。

佛法强调布施,并且将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无畏施是消除众生内心的黑暗和种种恐惧。法施可谓出世的救济,财施可谓入世结缘的救济。然而此二者亦不可强加分别,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只要内心存念众生,那么所行皆是无上菩提正因,因此许多经典都离不开人间救济、社会福利的观念。佛门要兴隆佛教,净化人心,福利社会,首先要有普济众生的愿心,本着佛陀的慈悲胸怀,做慈悲济世的事业:“贫穷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给予医药,无护者为作护者,无所归者为受其归,无救者为作救者”。当代许多大德或创办佛教医院,或救灾恤贫,或施医赠药,或扶助孤老等等,这些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于一颗菩提心的提起。进而从儒家的角度看,无畏施吻合“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理预期。

例一,大佛寺自打2002年起20年来风雨无阻、一路用佛心(菩萨道精神)去关爱广州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让老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吉祥年,领悟到最美夕阳红。龙年春节前,正是寒冬腊月之时,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和尚又一次精心组织了念佛堂莲友及义工二十多人前往广州老人院慰问老人,用感恩的心为老人们送温暖,美人伦。慰问仪式上,大佛寺当家悟真法师向老人们转达了耀智大和尚的问候,并代表大和尚为现场一百六十多位老人送上毛毯、麦片、佛珠等礼物,祈愿吉祥平安、延年益寿,祝长者们在新的一年幸福吉祥。当家法师还带领莲友、义工们念诵大悲咒,为老人们祈求菩萨加持,祝福新年健康。广州老人院院长洪佩贤代表老人院全体老人感谢大佛寺多年来对该院的关怀,感谢大佛寺的高僧大德。据洪院长介绍,广州老人院从原来的一间大楼发展成今天五幢大楼及10幢别墅的规模,人数也增加到1200多人,目前平均年龄88岁。该老人院的发展,离不开大佛寺二十年如一日的关怀和布施。每年每一次活动,不仅使远离家人颇感孤独的老人们备感温暖,同时使参与活动的莲友和义工更加深了对慈悲心的深刻认识和体会,也吻合儒家“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幸福伦理。

例二,由广东恤孤助学会与娇兰佳人联合共同举办“2011千名孤儿省会行”大型慈善公益活动,1000名孤儿分批来到广州参观旅游,期间还参观了广州市大佛寺。大佛寺知客如心法师、宏斌法师陪同同学及志愿者一行一起参观了大佛寺的大雄宝殿及图书馆,并向他们介绍了大佛寺的历史与佛教的一些常识。在大佛寺参观结束后,大佛寺义工陪同同学们到北京路步行街漫步,共同领略广州的历史文化,最后一同到大佛寺素食阁用斋。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而慈心俱足,智慧乃生。菩萨道精神滋润了都市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也把众生一颗菩提心提起。

耀智大和尚以为,幸福源于责任。从财施到法施,再到无畏施,幸福需要众生感同身受。用这样的尺度,去衡量菩萨道精神及其弘扬效应,是建设幸福广州的原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至今,在耀智大和尚的指导下,大佛寺累计已向社会捐助千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财施、法施、无畏施,缺一不可。

三、大佛寺规划在建的佛教文化中心大楼,将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弘法与都市人体验幸福的最佳平台。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易名为福田庵,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扩建为龙藏寺,当时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南接惠福路,北达西湖路。明末,寺址被改为巡按御使公署。清兵入粤,公署毁于战火,寺址沦为废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平南王尚可喜鉴于攻克广州死难者众,为安抚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龙藏寺旧址重建佛寺,建成后大雄宝殿高18米,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各6米、重各10吨的大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而今耀智大和尚提倡佛门四大——佛大、庙大、愿大、德大,只有做到四大,尤其是愿大、德大,才能光大佛门,重燃心灯。

要按自己的方式弘法,就要完善自身建设。规划建设中的大佛寺佛教文化中心大楼,外观是内部9层(含地下2层)的楼阁式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各殿堂项目分别为:第一、二层为毗卢殿,毗卢殿南面连接该寺北院落广场,两棵古榕树为其守护,突显古寺韵味;毗卢殿北面通往北广场,即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中心区,“时尚”、“流行”、“现代”是此广场的主题曲。毗卢殿的核心位置,将以清净庄严的形象迎接十方来客的顶礼膜拜,令众生同沐佛恩,共沾法乐。大楼第三层为大礼堂、讲坛。大礼堂可为佛教大型讲经、佛教文艺表演、大型会议提供良好平台,接引更多众生沐浴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楼第四层为念佛堂,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共修场所,成就大众通往极乐净土。诚如阿弥陀佛愿文所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如此的教导让众生能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成就往生佛国净业。大楼第五层为图书馆。为继承大佛寺“广州佛教阅经社”的优良传统,于2000年创办大佛寺图书馆,一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这里是人们遨游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法船、是人们研学佛法的七宝地。大楼第六、七层为禅堂。禅堂是大众坐禅修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生脱死的“无上大功德丛林”。大楼第七层为万佛阁。阁内供奉万尊佛像,众生无量,诸佛无量,万佛护念无量众生。综合大楼B区为法物流通处、素食馆、书画院、展览室(包括林则徐禁烟指挥中心、周恩来举办高级政训班等红色元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丈室等建设项目。

届时,现代化、多功能弘法与都市人幸福体验的常态化,将辅以素食文化,从而呈现人间佛教之都市弘法模式应有尽有的日常特色。具备“佛门四大”(佛大、庙大、愿大、德大)的耀智大和尚一直主张:出家人本为素心人,在家众也是素心人。在物质主义流行的今天,倡导心理环保、健康生活,这就需要崇尚自然、慈悲喜舍的释、道精神。把素食提升到素食文化的层面,大佛古寺素食阁孜孜以求,用素心体验素食,不仅与食客结下了素缘(在家修持),更与员工结下了佛缘(披剃出家)。素食阁自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经营面积虽只有400多平方,但好评如潮,且不断有员工因闻法而开窍出家。大佛古寺以其素食新主张,素心与素食相得益彰,素缘与佛缘各自成全,演绎了幸福广州可能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方式。

综上所述,在现代日益喧嚣的都市化进程中,传统的丛林格局已无法与时代相适应,佛门也要与时俱进,包括创新佛教弘法与社区服务的路径或功能。耀智法师一再表示,弘扬佛法就应该在城市里,在商业街区里,既有给人提供物质食粮,也有提供精神食粮。这两者不仅没有任何冲突,更可以和谐共生。而儒、释、道自古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并在伦常日用中互摄互补,恰恰体现为当下禅修文化的勃兴。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和象征,禅修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而感同身受,无疑要在凡圣之间取得心理平衡。这离不开禅的智慧、禅的态度——审美态度。从人间佛教的都市传播看,若能透过自身建设(佛大、庙大、愿大、德大),使软件更软、硬件更硬,进而“软硬”兼施,悲智双运,既给别人以幸福,也给自己以幸福,这对当下的僧俗两众来说,足以铸成衡量幸福的尺度。这是耀智法师幸福观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耀智法师简介:

耀智法师,1965年生,俗姓庄名诺,广东陆丰人。1983—1987年考入上海佛学院并受具足戒,1988—1992年考入北京的中国佛学院学习。随后到美国、印度等国家传经参学。1996年出任广州大佛寺住持至今。现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