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杭州西湖景点之古今
正文

杭州西湖景点之古今

陈宣章

杭州西湖,中国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成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和岳湖五片水面。外西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西湖基本格局:“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杭州人将“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两千多年来,西湖有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钱塘江在吴山(南)和宝石山(北)山麓形成沙嘴,最终毗连成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西湖。明?张岱《西湖梦寻》:“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今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与白塔。吴越国王钱镠积极疏浚西湖,确保西湖水体的存在。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五大水系。唐朝时,西湖面积约10.8平方千米,后因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泛滥,时而因久旱干涸。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白居易主持修筑白公堤在钱塘门外石涵桥附近,并非现在的白堤。白居易《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功用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

北宋后期,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极大贡献。1090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堆筑横贯南北2.8公里的“苏堤”,堤上建六座石拱桥。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发展鼎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继南宋“西湖十景”,元朝后期又有“钱塘十景”。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日渐荒芜。明朝宣德、正统年间杭州恢复繁荣。1508年,知州杨孟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杨公堤)。

清朝,康熙五次游览杭州,为南宋“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雍正推出“西湖十八景”;乾隆六次游览杭州,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还题书“龙井八景”。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湖山便览》西湖游览景点达1016处,为杭州最早导游书籍。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几次疏浚,挖出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以浚所出的葑泥堆筑成小岛阮公墩。

民国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1927年改称中山公园,其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1917年修建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1923-1924年钱王祠,并构筑园林。1923-1931年修建黄龙洞。1933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其美)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9.25.13:40,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雷峰夕照”有名无实。2002.10.25,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新建71.7米高的新雷峰塔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此外,全面整修西湖十景,“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2011.6.24.“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发展史上,吴越国与南宋最重要。至南宋,西湖基本成型。对于现代人,南宋西湖三十景究竟是何种面目,知道者寥寥无几。西湖除了自然淤积,还有土豪随意建筑和名人随意墓葬问题。三面环山、层峦叠翠的西湖之滨,孤山、丁家山、积庆山、三台山、灵隐山、凤凰山……西湖周边,留下历代文人雅士的长眠之处(包括墓穴、衣冠冢、想象冢或空冢)。这坟、墓、碑、塔,加上亭、台、楼、阁,又构成了西湖自然景观之外的人文景观。1964.12.2.西湖墓冢集体搬迁时,共搬迁654座坟墓。2017年,西湖边里鸡笼山上又发现一片墓葬群,达1000个墓碑。

要知道南宋西湖三十景究竟是何种面目,根据:1.文史资料。2.南宋画家的作品,包括刘松年《四景山水图》、西湖山水画卷;夏圭《西湖柳艇图》;李崇《西湖图》;陈清波《断桥残雪图》、《雷峰夕照图》等;王原祁《西湖十景图》;董浩《西湖十景图》等。最近,傅伯星及其学生根据《西湖清趣图》研究南宋西湖原貌。但是,《西湖清趣图》作者和年代一直有争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认为,无论该画创作于元代、明代或更晚,均应该严格参考过南宋末的“粉本”。所以,《西湖清趣图》有参考价值。

杭州西湖许多景点现在与南宋可能已经面目全非。

一.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其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有三座石塔,是1089年苏轼在杭疏浚西湖时创设。清?雍正《西湖志》卷三:“东坡留意西湖,极力浚复,在湖中立塔以为标表,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旧有石塔三,土人呼为三塔基。南宋旧图,从南数,湖中对第三桥之左为一塔,第四桥之左为一塔,第五桥之右为一塔。”每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球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五个等距离圆洞。月明之夜,塔中点燃蜡烛,洞口糊上薄纸,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一塔5个假月形,加上倒影共3*5*2=30个),加上天上真月和倒影共32个,真假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只有在月朗天清的中秋之夜才能观赏到“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美境。

清?翟灏、翟瀚《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用苏公法卷取葑泥,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又于旧寺基建德生堂。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遂以德生堂增葺为寺,复旧湖心寺额。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而万历三十九年为1611年,难道明朝也有一个杨万里?

还有一种说法:“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又在岛南湖中,原苏轼立塔处重新建造三座较大的瓶形石塔。”也就是说:现在的石塔不是苏轼立的小塔,是1607年后重建的较大塔。

二.苏堤春晓是南宋时西湖十景之首。当时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六处水道,因资金不足,暂时未能造桥。只能临时用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因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

清?乾隆题写“蘇隄春晓”(隄是堤的异体字),于是有了御碑亭内石碑。

三.断桥残雪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白堤两桥(锦带桥与断桥)形制相似,皆为单孔长坡石拱桥。现存的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云水光中亭”与断桥残雪御碑亭在康熙四十一年时同时营建。

据傅伯星研究,南宋时断桥是红色的:红栏、红立柱(桥下),白色桥墩,在青山绿水中鲜明夺目;桥面有石阶,桥两头各一对红色风向标杆(华表);桥畔没有亭子;桥有三个桥洞,上面有台阶,比较陡(现在的断桥长而平)。宋?董嗣杲《西湖百咏?断桥》:“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栏红。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

1929年西湖博览会后,碑亭由桥左移至桥右。新中国成立初,桥旁“云水光中”水榭一度作为浙江图书馆图书流通站,供游人休息阅览。御碑亭与水榭多次整修。文革时,碑石、“云水光中”牌坊全毁。1977年重新刻制“断桥残雪”碑石,安置在原碑亭内;重制“云水光中”匾额,悬挂于水榭门楣上。

四.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南宋时有一官家酿酒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酿曲酒,闻名国内。附近池塘种有菱荷,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故名“曲院风荷”。

旧时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一隅名不副实。近年经扩建,起自跨虹桥畔的碑亭,沿岳湖、金沙港直达卧龙桥外的郭庄,迤逦数里,建成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面积426亩,是西湖环湖区最大的公园。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岳飞墓庙,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

五.花港观鱼:南宋时,花家山有“花溪”流入西湖,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别墅,称“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栽花养鱼,因池水清冽、景物奇秀,被称为“花港观鱼”。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以后,卢园荒废。

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花港观鱼”四字。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有诗题刻于碑阴:“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我国碑林史中,一碑有康熙和乾隆祖孙分别题字、诗,仅此一块。繁体“鱼”字下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把“花港观鱼”的“鱼”字下改成三点,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清末,景色衰败,后又年久失修,仅剩一池、一碑、三亩荒芜的园地。“花港观鱼”东大门右侧的方池,就是当年历史的陈迹。

解放后,逐渐扩建成一座占地20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包括鱼乐园、牡丹园、新花港、大草坪、蒋庄(原名小万柳堂)、藏山阁、茶室、休息亭廊、马一浮纪念馆等等。

六.柳浪闻莺:南宋时,是京城最大的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柳浪桥、学士桥。元初,改名为“散景园”。其南侧一带被辟为随蒙元铁骑南下迁居杭州的回民墓地。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俗称回坟;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沼泽水塘;其北部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中期逐步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1949年,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及祠前方塘两口,被称为坟山窠。解放后,扩建成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占地约21公顷。

七.雷峰夕照:雷峰塔坐落于净慈寺北,南屏支脉夕照山(雷峰)上,系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这是八面五层楼阁,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结构。塔内壁每面均嵌《严华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

明?嘉靖时,倭寇入侵,疑塔内有伏兵,纵火焚塔,仅存塔心,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耸峙了四百余年。清代重建,因夕阳西照,塔影横空,彩霞披照,景象十分瑰丽,康熙御题之为“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1924.9.25.13:40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2001.10.25.重建落成。

八.平湖秋月:南宋时无固定景址,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唐代建望湖亭,南宋建四圣延祥观(孤山皇家道观)和望月亭。明代修缮望湖亭,“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西湖寻梦》)康熙三十八年,平湖秋月景址确定:将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建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建景碑亭于其左。解放后,翻建、扩建、新建,形成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

九.双峰插云:南高峰和北高峰遥相对峙,相去十余里,中间小山起伏,婉蜒盘结,春秋雨日,从湖西北眺望,浮云浓如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峰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南宋时,两峰插云就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圮毁、或雷击,仅余塔基,终致堙废,“插云”景观名存实亡。今灵隐路洪春桥堍竖碑建亭,故景目尚存,景观内涵则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而以赏秋山红叶、揽霜天清肃为尤佳。

十.南屏晚钟: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

南屏山一带为石灰岩山岭,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风。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声波振动,共振效应使振幅急剧增大。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响回波,增强共鸣。同时,钟声还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葛岭的火成岩,回波迭起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西湖水域的游人都能听到佛国的清音。

出净慈寺,前有一碑亭,为四石柱攒尖顶方亭。康熙三十八年圣祖皇帝御题十景,改南屏晓钟为南屏晚钟,勒石建亭于处;改净慈寺为净慈禅寺玄烨亲书寺额。1751年乾隆南巡,亲书“敕建净慈禅寺”寺额,为僧众仰慕的东南古刹。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寺塔相继刻废圮,净慈寺亦屡毁屡建,成为南山孤寺。今亭1986年建,有亭无碑。2002年立碑于亭中。

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信持夷简禅师募聚铜两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近百年。1986年新铸铜钟高3.6米,口径2.3米,重十吨;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

十一.西泠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南宋时,西泠桥上有一道门。“因为桥下多排柱。这类多排柱桥在涌金门城外还有一座,只是桥上没有门。”很有诗意。

十二.南宋,外西湖上没有岛,杭州人熟悉的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苏堤西侧从南第一桥到南第三桥,有三座半岛或小岛,都以岛上的主建筑命名,依次为先贤堂、湖山堂、三贤堂。先贤堂大约是今天的花港公园。湖山堂和三贤堂在元代消失。贤堂是白居易、林逋、苏轼的纪念馆,岛面积显然比湖山堂岛小许多。

十三.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耸立一块三生石,是西湖十六大遗迹之一。该石状貌奇钦磊落,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碗口大小“三生石”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记述“三生石”由来。石上多唐、宋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可见,此石可能早就存在。“三生”源于佛教因果轮回,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此头其实不起眼,只是上面镌了字,便传奇了。

十四.西泠印社位于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可见,南宋时没有。

……还原南宋杭州西湖原貌,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很有趣。2018.8.7.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