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中国画史上三幅绝品
正文

中国画史上三幅绝品

陈宣章

中国画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御龙图》。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字是象形字,最初的文与画无歧异,就是“书画同源”之说。

国画一词源于汉代,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古人对自然、社会及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 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 浅绛等几种。

历代著名中国画家很多,名画也不少。但是只有三幅绝品:《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

《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牛形态不同。韩滉以淳朴画风和精湛技艺,表现了唐代画牛的最高水平,留下如此神妙绝品。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画中五牛一字排开,状貌,姿态互异:俯首吃草、翘首前仰、回首舐舌、缓步前行、在荆棵蹭痒。除后右侧一小树除外,整幅画面别无其它衬景,故每牛独立成章:通过它们不同面貌、姿态,表现它们不同性情:活泼、沉静、爱喧闹、胆怯乖僻、很不高兴。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不同毛色;据牛体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作者独具匠心,选择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线条排比装饰又不落俗套,笔力千钧。“点睛”是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细致入微。画家着重刻画牛眼及眼眶周围的皱纹,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强调每头牛独具的个性,鲜明显示不同的神情。观者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情感,而且有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因线条茁壮,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异,但审美趣味同样厚重与生拙。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追求。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收藏热点,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曾题词签字,但被后人挖割,仅残余“睿思东阁”、“绍兴”等宋廷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宋亡,内府收藏流失。公元1291年7月,赵孟頫到田师孟家,看到赵伯昂收藏的《五牛图》。谁知,赵伯昂竟然爽快地送给他。于是才有赵孟頫三题《五牛图》。次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他先回吴兴老家,重新装裱《五牛图》。再次年2月,他首次在图上题跋,记录得图经过。不久又题跋,留下“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评价,并提出:独有一条牛带着笼头,很不高兴,这是韩滉的自拟,身在朝中不自由。21年后,赵孟頫任太子侍读。一天,太子接见广东平章唐古台。谈得高兴,太子赐给唐古台一幅画,竟然是赵孟頫失去已久的《五牛图》。一旁的赵孟頫百感交集。唐古台看到画上赵孟頫的两次题跋,就请他三题《五牛图》:“抑何幸耶”。就是“大不幸耶!”1352年,元?孔克表偶然看到《五牛图》和赵孟頫墨迹,作题跋,提出此画贵在“天机神韵”,还对五牛神气以“步者、龁者、纵而鸣者、顾而舔者、翘首而驰者”形容。明代,《五牛图》陆续到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

清?乾隆广诏天下珍宝。1751年,乾隆南巡,扬州大盐商汪学山进献自己收藏的《五牛图》。乾隆非常喜爱,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1753年,乾隆御笔题“兴托春犁”、“唐史称五牛图”,又提诗:“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乾隆癸酉御题。”乾隆对赵孟頫比喻韩滉和陶弘景一样清高格调表示很不以为然,说赵孟頫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乾隆认为,韩滉是为了关心黎民疾苦。这是穿越时空的论战。

清末,《五牛图》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杳无音讯。后,几经辗转,香港汇丰银行买办吴蘅孙购得。1950年初,吴蘅孙面临破产,决定出售。周总理立即指示文化部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专家组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但经历颠沛流离,画面蒙满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197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四个月,名画焕发生机。

《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它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见证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也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张择端想通过《清明上河图》向朝廷展现社会顽疾,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

当时,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该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独一无二,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大到广阔原野、浩瀚河流、高耸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为历代古画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中人数说法不一,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各种说法较一致。各色人物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还穿插各种活动,其间充满戏剧性的冲突,看罢无穷回味。

《清明上河图》 画幅上有金?张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题记,印记共90方,又半印6方。说明此图曾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流传有绪。流传史:1101年收入御府。宋徽宗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年入金人地区。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 )、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1260年收入元朝秘府,被官匠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1351年,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1365年,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年,明?李东阳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1461年,明?吴宽题:“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图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1578年,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1644年入清后,图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1799年,毕沅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1911年,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的张园内。1921年,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1932年,存伪皇宫东院图书楼。1945年8月,伪满皇宫失火,大批珍贵之物流散民间。1948年,《清明上河图》在通化被截获,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清明上河图”画名之谜:

一.“清明”有三种观点:1.清明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2.清明坊。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汴京分136坊,外城东郊区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3.清明盛世。认为张择端进献此画为颂辞,指“政治清明”。

二.“上河”有几种观点:1.河的上游。2.逆水行舟。3.上坟。李东阳题跋:“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4.赶集上街。5.御河。

《八十七神仙卷》

这是佚名的绢本白描人物长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经典的道教画,尺幅292×30cm。画中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朝拜元始天尊,姿态丰盈优美。潘天寿:“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张大千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并认定是“吴(唐?画圣吴道子)生粉本”。谢稚柳认为,“宋以前唯顾闳中《夜宴图》与此卷,并为稀世宝。”徐悲鸿感叹:“抑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允深自庆幸也。”还在画上加盖“悲鸿生命”、“暂属悲鸿”、“八十七神仙同居”三枚印章。

一.87还是88个神仙。画面主体是87位道教人物白描图像,其中3位带头光的主神、10武将、7男仙、67金童玉女,由右端向左端行进。李凇说:“完整的应该是88个,《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各少半个,一个少头上,一个少尾上,应该是装裱时抹去了。”

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看过此画原作不超过10人。杨先让认为此画是最好范本,“因为我们都临摹过,太知道线条的重要性、人物组织的疏密的关系,太精彩了。”“从线条就看出来,虽然《朝元仙仗图》挺好的,基本上章法差不多,但是跟《八十七神仙卷》没法比的。”

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1937年5月,徐悲鸿在香港的德国公使遗孀家惊见《八十七神仙卷》,以一万港币另加他本人七幅油画购得此画,并视此举为“流亡之宝,重为赎身”。徐悲鸿对此画推崇备至,“悲鸿何幸得此至宝”,认为古今画家才力足以作此者,当不过五六人:吴道子、阎立本、周日方、周文矩、李公麟等。1938年,徐悲鸿首次为此画写跋并作诗:“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侣伴尽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1942年5月10日昆明空袭警报时,此画和其它30余幅画在徐悲鸿住居的云南大学寓所被人偷走。“于是魂魄无主,尽力侦索,终不得”,徐悲鸿病倒三天。两年后,中央大学女学生卢荫寰告诉徐悲鸿,有人在成都市场出售此画,徐悲鸿花20万元重金加自己的数十幅画购回此画。但经窃贼重新改装,“悲鸿生命”印被挖去,题跋及考证材料也悉数遗失。徐悲鸿重录,并作第二篇跋并题:“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负此须眉愧此身。”

1948年11月,张大千和徐悲鸿共赏此画与《韩熙载夜宴图》。张大千感叹:“盖并世所见唐画人物,唯此两卷,各极其妙。悲鸿与予并得宝其迹,天壤之间,欣快之事,宁有过于此者耶?”请刘金涛重新装裱时,又把“悲鸿生命”印章补回原处,卷尾除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朱光潜、艾克等的跋及冯至译文外,还请88岁齐白石在卷首题写“八十七神仙卷”。因帮助购得此画的许地山已去世7年,徐悲鸿在卷尾专门题写“敬致亡友”。

2008年,刘金涛花了几个月再次精心修复。

三.进不了美术史的“教科书”。中华书局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过《八十七神仙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学国画、白描和人物画者,尤其在中国北方,不临摹此画就好像没入门,几乎是教科书性质。但很少有人看到原作。而且,此画却一直没有进入中国美术史(只有《朝元仙仗图》的记载)。《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本里,尽管选录徐悲鸿13件藏品,但并没有此画,因图目主编徐邦达和谢稚柳对此画年代和作者分歧很大。这也丝毫不掩盖此画的光华。而徐悲鸿也觉得唐?“百代画圣”吴道子最合适。《朝元仙仗图》是一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而《朝元仙仗图》仅是一摹本。

吴道子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异;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其画喜用焦墨钩线,然后略施淡彩于墨痕中,意态丛生,又称“吴装”。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长安市民扶老携幼蜂拥围观,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李凇和杨先让都认同,此画和《朝元仙仗图》均为一个大壁画的小稿子。“大壁画画完了,稿子是留下来的,因为壁画坏了要修补,跟建筑图纸一样,是要留下来的。”“皇家做了大的道观玉清昭应宫在开封,全国招标,武宗元是画左壁的牵头的。这就是《朝元仙仗图》的来历。”谢稚柳认为此画是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的“滥觞”。红梅认为,此画重点“就是那三个帝:扶桑大帝、南极帝跟东华帝,极其精美。”她倾向于断代晚唐,“但是南极帝有盛唐气象。没有看过原作,倾向于北宋初,现在看了原作,更多倾向于晚唐,这就是出版物跟原作的差别。”此画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为徐悲鸿纪念馆镇馆之宝。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中国古代白描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比肩。徐悲鸿认为此画“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全幅无颜色,却有强烈渲染效果,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之一!2018.5.2.

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

九大镇国之宝:1. 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2. 青铜器:西周利簋。3. 石刻壁画:秦石鼓文。4.文献书简:《孙子兵法》竹简。5. 书法:《平复帖》。6. 绘画:《五牛图》。7. 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8. 陶瓷:定窑孩儿枕。9. 玉器:渎山大玉海。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