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寂寞中的奋争
正文

懵懵懂懂的初三前生活

上个世级七十年代,家乡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可用“落后不堪”来概括。我就读的小学几十个学生、10数间草屋,泥墩上放块条板就是课桌,村聘的民办老师就是这所小学还没有上毕业的学生(年龄己经成人了)。我升入4里外邻村初中时数学考了14分,是全班第一名。读初中的英语老师没学过英语,课间跟高年级英语老师学几个字母、单词,再教我们读。我们请教数学老师“啥叫根号”,老师说“这是硬性规定,谁管它为啥哩”……

就这样转辗在邻村两所中学读了一年初一、两年初二,终于懵懵懂懂升入了初三。

两年异乡借读的初三生活

1985年秋,三堂兄因了在县城工作的大堂兄托的关系,去当时小中专升学率很高的城郊一初中复读。谁知那一年县教委禁止初中毕业生复读,开学不久,因为没有学籍,三堂兄不得己上高中去了。大堂兄深感进城郊一初中的不易。便让我顶替三堂兄,到城郊一初中读书。离家六七十里,借居在县二高中校办工厂一个地道一样的烧酸车间。吃饭要靠父亲用自行车驮来粮食,交到有三四百名学生就餐的学校大灶上。两个脏兮兮中老年做饭的男人,只会早晚烧有刺鼻糊味的面水、蒸用了过量白碱发黄发黑的难以下咽的镆,中午煮一大锅多盐无油的白面条。月而四十改善一次生活,只是面条里多了几珠猪油星,偶尔吃到一丝猪肉,能香到心底,要仔仔细细嚼了,才舍得咽下。因为一个月才有一天假,还要自已洗衣服。在农村近乎空白的中小学功课底子,与同班过半数的复读生的成绩是不能比了;就是与应届学生比也差人一大截子。生活的不如意、学习上的苦恼自然很多。

月考后,学校要分快慢班,排名“孙山”之后的我,毫无疑问进了慢班,成了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学不如人的苦恼、与新同学的隔膜,生活上的艰苦,让在家中一直是“宝贝疙瘩”的我倍感寂寞、无助、苦闷。然而毕竟从封闭的农村,走进有教学楼、有公办教师、全县教学成绩一流的城郊一初中。还是很有新奇感的,也激起了我求学上进的少年壮志。

在两年的初三生活中(第一年在慢班打基础,第二年跨入快班,学习也只是中游)。有这么几件对我人生发生重要影响的事,颇值一提!

在这里我知道了,升学对人生的重要:初中毕业考上小中专、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就吃上了“商品粮”、成了城里人,不用象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务弄繁重的农活。

姚雪垠故里之行对我人生决定性的影响

1985年9月底,己是76岁的著明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偕夫人回到了阔别38年的故乡邓县。10月4日上午,我们学校初三学生在县体育场参加了姚老接见城区万名中小学生大型活动。

城区万余名中小学生齐集体育场,在座北面南的漏天大舞台下列成方阵、席地而座。姚老在接见完1983年以来由他个人出资设立的邓州市中小学生“春风作文奖”获奖学生后,稍事休息,赶到会场。早己准备好的两名少先队员马上迎上前去,为姚老夫妇系上红领巾,献上鲜花。当满头银发、满面红光的姚老从我所站队列旁边缓缓经过时,我和同学们激动万分,热烈鼓掌。

姚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留在我印象中最深、给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几句话是:

虽然我十几岁离开了邓县,以后在外是经常的,回来是短暂的,但是从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事业来说,多亏了故乡人民和故乡的生活哺育了我,为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一个人当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作工也好,务农也罢。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最大努力,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我们生存的社会前进。我要让《李自成》超越《红楼梦》,用《李自成》去影响、去推动生产力的前进……

会上他还讲了自己的三个座右铭。第一:“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下功夫,抓今天。”第二:“耐得寂寞,勤学苦练。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第三:“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

姚老是在以他个人的经历、志向、作为来勉励家乡学子胸怀强国之志,不怕吃苦,努力奋斗,争取个个成才。我也是在姚老的激励下,暗下决心,要象姚老一样,做一个大作家。

20多年来,我“耐得寂寞”“马拉松”,埋头于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工作,由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具有副高职称的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有200多篇论文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或获奖,其中73篇收入《中国新世纪素质教育论坛》等7部文集。编著出版了家庭教育论著《朝阳升腾》、长篇故事《大爱忠魂铁军战士》、长篇报告文学《征尘》。参与责任编校诗文集多部。

尽管我深知,也许终其一生的艰苦奋斗,只能做姚老这座文学大山下的一株小草。但我也明白:社会需要思想家,也需要思想者!有姚老为榜样,做社会肥沃土壤之粒,我也终生无悔!

观看电景《少年犯》

……妈妈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早见你泪腮边挂,高墙内春风吹拂,……枯枝发新芽,……待儿回家时,再叫你亲爱的妈,妈妈呀妈妈呀,妈妈呀妈妈呀,妈妈呀妈妈呀,妈妈。

我至今能清晰地记着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心声》的歌词。看过这部电影、听过这首歌的人,很少有人不为之落泪。

1985年冬,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少年犯》,这是我的两年初三生活中,看的唯一一部影片。《少年犯》讲述的是少年犯“方刚”等经过一段学校般的监狱生活,最终被教育、感化、改造、成才的故事。人生第一次座在电影院,先是新奇、兴奋,随之被剧情所感动,泪挂在腮边,心被故事震撼,影片表现的青少年问题、家长的责任、社会的影响,浓缩了多少人生的严峻。从理智和情感的交融中让我去感悟法制的必要。特别是沈金明在狱中自学考试上大学,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就是在电影院我立下了“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从此失志不移,我结束了盲无目的、曲折、反复、成效低微的学习历程。学习成绩大有起色。高中时期,尽管就读于一所濒临撤并的农村高中,依然“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苦读,终于顺利升入地区师范学院。成为学校、教师、同学都引以为豪的“大事件”!

终身难忘的老师

宋改层老师教我化学。20多岁,中等身材,背微微前探。讲课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条有理,板书、实验一丝不苟。除了作业,她牺牲课余时间为我们刻印了大量的习题(当时师生称之为“页子”),批改时星点错误也别想逃脱她的“法眼”。评讲时,更是不放过一个错误。就是我在慢班时,化学成绩也堪称优秀,因为在班里,化学成绩很少有90分以下的学生。宋老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直到今天是我做事的高标。

语文老师戴光三,瘦高个,头发已花白。戴老师是班主任,学识渊博。初中学生最难懂的古文语法,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学生撑握牢固、运用灵活。我在高中、大学古文一直是我的强项,就是在初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一个班级有七八十个学生,学生年龄相差有四五岁,不单有复习多年的“老油条”,还有从高中回流的“大学生”。学生成份复杂,班级管理不易。戴老师从不发脾气,大事小事,批评少、鼓励多,苦口婆心,动人心肺,感人至深。

我印象最深的是戴老师的条件论,当时班上的同学来自全县的各个乡镇,特别乡下学生离家寄宿,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情绪的波动往往影响了学习成绩。戴老师这样开导我们:人只能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适应人。就说上厕所这件小事吧。你说厕所盖在西北角不合适,不如你原来的学样盖在东北角方便。可学校不可能为你把厕所挪挪位置。所以你必需学着去适应。大同小异,到一所新学校必需适应新老师、新的同学……

这一番话,教导我学习适应环境,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以后我转辗城乡读书,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在不同的地方生活,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取得同志们的认同,工作顺心,生活如意,初三时得益于戴老师的教益多矣!

当时,包括我在内,有年纪稍小的同学不适应苦行僧式的毕业班生活,厌烦“题海战术”;以“活学不死记”为自己的厌学思想开脱。戴老师有这样一段开导学生的话,我至今难忘:要“活学”,必先“死记”。譬如说,你不“死”记住字词,字都不认得,怎样去“活”读书、“活”作文。再说了学理科,你不死记定理、公式,你又怎能举一反三,“活”作题。所以学习首先要下苦功夫,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初中就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就要下苦功、作硬功!

……

戴老师的“先死后活、死学活用”的教诲,指导我学习、工作“愿出力、下苦功,巧出力、活用功”,在人生的旅途中春种秋收,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初三趣事记

之一

在我读慢班的时候,物理老师姓陈,是学校聘请的民办教师,50多岁了,课讲得好,但衣着言谈都有极象当时农民。冬天,他一身粗布棉衣,戴一顶“火车头”棉帽。有一此他新剃了光头,一上讲台,就摘下帽子,深深弯下腰说:有同学说我剃个光光头,先让大家看个3分钟。看了就算了,不要在堂上瞎议论,影响学习。

同学们是哄堂大笑,一阵活的谈论后,真就书归正传了……

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让陈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与陈老师之间还发生了一件对我教益颇深的事。

一天,我的物理课本找不到了。翻遍了桌斗,一再追问旁边的同学,就是不见其踪影。物理是我的弱势学科,当时我正在苦钻硬攻,以求赶上去。老天却给我开了这么个玩笑,无疑于釜底抽薪!

当时我的着急、难过与无助,可想而知。正当我心急火燎、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座位上急得团团转时,上课铃响了,而这一节课就是物理。衣着素朴的陈老师走上讲台。我只好惶惶不安地坐下来。陈老师玩魔术般地亮出一本物理课本,说:咱们班谁丢了物理书?我捡到了。做官的把印都丢了,这咋成?

“我丢的!”我顾不上去想事情的来龙去脉,象苦难中的人见到救星一样,站出来,向讲台上走去。拿过书,刚要返回,忽地觉得,我应该谢谢陈老师。于是,我向陈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想不到的是,陈老师竟向我也鞠了一躬还礼,很是动情地说:多少年了,我没见过这么懂礼貌的学生。这个小学生,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可是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好学生,也一定能成个好材料!

多少年来,生命历程中许多事情都忘记了,陈老师这节课的开场白,和他对学业并不很好,甚至还有点陌生的我,一个小小的有礼貌的举动的尊重、肯定,与鼓励,对我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教益长远。这件事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尤如昨日。

之二

那时学校规定,初三毕业班每月放假一天。深冬的一个月末,口袋里只省一毛钱了,而从县城到家的客车票是五毛钱。下午上完2节课,一个人从学校奔跑10余里,到县城西关三孔桥拦车。心里划算:买一毛钱的车票,坐一截是一截,哪到站哪下车,还回不到家了?一副涉世未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庆幸的是,在三孔桥等车时,遇到同村“一老家”(出了五服的本家,统称之为一老家)叫“三大”的(方言,意即“三叔”),是县工具厂的工人,也在等车。更巧的是,等车时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那司机老远就停了车,向三答打招呼,十分亲热地要他上车。我们便坐上了拖拉机。

天快黑时,拖拉机行至裴营街,那司机停了车与我们道别。原来拖拉机从这里转向东,而我们的家在西北方向。下了车,离家还有20多里路。三大说:“唐集(裴营街附近的一个村子)你外婆家(指三大的岳母家),前几天下了个小牛娃,咱们去看看。明天再回家。”我只好对他说:“三大,我明天还得上学,今晚得回家。要是明天回去,准备不及。”三大看我一个半大小子,想也出不了什么事,便指着远处一个村庄的影子说:“那就是屈王营,过了屈王营,就看到咱们营了。你知道路吧?”

我回答一声“知道”。顾不上再与三大说声告别的话,便跑向麦田中的捎近路(人们为了捎近,而在田间踩出的小路),朝着屈王营方向,一路斜刹着飞奔而去。

最初还能看见或明或暗的小路,不一会,天黑得什么也看不到了。抬头只见满天的繁星,放眼但见远处村庄一两点灯火,间或听到几声狗叫,不油胆膻心惊。脚下的麦苗发出“沙沙”的声响,象有鬼怪从身后追来。

那时的我,一定是脚下生风,上气不接下气,在麦田中朝着家的方向狂奔。不知道摔了多少跤,终于走近屈王营。我怕村中的狗咬,绕过村子,继续在麦田里飞跑。好在是冬天,庆幸的是,田间地头的沟坎中很少有积水,要不然肯定摔成了“落水狗”。我是摔到了、爬起来,不敢,也顾不上回头看一眼,一味的狂奔。

深夜才奔到家,敲开门,一脸的汗水,一身的灰,吓了父母一大跳。静下来,才发现,汗水湿透了头发和内衣。

一毛钱,如果当时再有4个一毛钱,会少多少惊吓与惶恐。

受过了一毛钱的难,一直到今天,我都十分珍惜零钱。购物找回的硬币,一角、五角、一元,装进女儿的储钱罐里;而一角、二角、五角的纸币,整理齐整了,用铁夹子夹好。女儿讨几个硬币,买回一袋零食。望着孩子童年幸福的时光,一脸灿烂与得意的神态。心中也有不尽的快意与满足。遇到上门来的乞丐,打发他一两张纸币,在他的道谢声中,心中也会泛起一个善意的水泡泡。

我两年不平常的初三经历,在今天的中学生眼中是不可思义的事情。然而,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真实,给我的人生教诲、导航、助力,或许对初三的小同学思考人生有所裨益!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2: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