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读《法华经》
正文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经义中渗透着一乘思想,蕴含了卓越的哲学思想,在佛教史上,拥有不朽的盛名。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说的教法,是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由于此经宣讲了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佛法。为了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法华经》采用了偈颂、譬喻等多种方法,在佛教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佛教界,相传如果明晓《楞严经》,就能了知佛的顶;明晓《法华经》,就能了知佛的身;明晓《华严经》就能了知佛的全身和智慧。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的教法。“妙法”者,指本经所说之法精深微妙也;“莲花”者,用莲花形容经典的纯洁无暇也。此经以大乘佛教的般若理论为基础,汇集了大乘思想的诸多教义,其中提出声闻、圆觉、“三乘合一”的教义,调和了大小乘佛教的教义。此经义理深远、语言文雅,被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阐述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即融会声闻、圆觉、菩萨为一乘的理论,并提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理念,为众生指明了成佛的道路。它提出释迦牟尼佛法身与报身的二重意义,阐明了释迦牟尼佛是无量应化身之一的思想,对确立新的佛陀观和菩萨乘信仰有重要的意义,也促进了大乘佛教教义的成熟和完善。

在佛教诸多经典中,《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因此号称“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所以 被认为是“大乘之王”。

佛陀在宣扬佛法时,为了使大众轻松理解教义,往往采用一些打比方、讲故事的方法,利用故事的人物、时空、情节的起承转合,引出高潮,让听众自然领悟其中的义理。故事分为譬喻故事(用打比喻、讲故事的方法来阐明深奥的佛理)、因缘故事(以前世的因得今世的果,来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本生故事(将今生的事情与前世相串联,来说明因缘果报的教义)。故事大多通俗易懂,所以颇受欢迎,并逐渐成为佛陀说法的常用手法。佛教经典中多见譬喻故事,《法华经》就是一部以譬喻说法为主的佛经。

在《法华经》中,佛陀以七个精彩的譬喻故事,贴切地 宣说了微妙法门。如在“火宅”故事中,火宅比喻三界中的诸多烦恼、痛苦。在火宅中游戏的孩子比喻三界的有情众生,而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声闻、圆觉、菩萨三乘,大白牛车则代表一乘之法门。通过这个故事,佛陀教导弟子,不应流连于三界,而应进入大乘修行的道路。

佛经中提到的三乘,是运载众生度越生死到达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因为众生根机有所不同,所以佛陀应之而说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称小乘,修行空法,因听闻佛法而开悟四谛之理,最快在三世,最慢在六十劫间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又称中乘,能破除无明,了悟十二因缘,最快可在四世、最慢可在百劫间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又称大乘,修行六波罗密,可在百劫间积三十二福因,证得无上佛果。

佛经中提到的三明,是无学证得的神通,分别是宿命明(知晓自身和他身的宿世生死)、天眼明(知晓自身和他身的未来生死)、漏尽吗(证得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佛经中提到的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分别指苦缘所生之苦、逆境所生之苦、无偿变化之苦。三苦是众生烦恼之源。

作为一部文学氛围浓厚的佛教经典,《法华经》广泛运用譬喻故事来宣说佛法,不仅使佛经的内容极富哲理,也使佛经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优美流畅。因此《法华经》在佛教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国禅宗就是根据《法华经》里的故事,创造了妙语连珠的禅宗公案和意境深远的禅宗诗歌。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