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下熙攘皆利往——给司马迁改字 |
正文 | 天下熙攘皆利往 ——给司马迁改字 赖 建 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53万字的煌煌巨著《史记》中竟然会是这十六个字脱颖而出,广为传诵。 这十六个字出自《史记》卷一的一百二十九章,其之所以会被人们广为传诵,是因为它直接明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一切皆为了钱为了利益的心理和行为。 对这十六个字我也是耳熟能详,非常熟悉。然而,每当吟诵之时因其前一、二句尾字不押韵,顿会觉得没有韵律的雅致,美中不足。 从古诗句尾押韵的规律和要求来看,以四句诗为例,诗的前一、二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必押韵,而第四句又必须回韵与前一、二句呼应同韵。 如《诗经》中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也是四句,却不是诗,应属于上下联句。 作为联句,单独使用时上下句本可不押韵,可这两个联句重迭,且意思层层递进,却是上句不押韵而下句押韵,显得很不协调,朗诵起来也觉松散。 如何才能使这十六个字的上下联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上,念起来既押韵且又琅琅上口呢? 经过反复考量比对的思索,我发现只要改一个字就可以,那就是上联句末尾的“来”字。 上联句末尾的字是“熙”(念Xī),下句末尾字是“来”(念Lái),两个字完全不押韵,故朗诵起来显得松散。如果把“来”字改为“趋”字就可以改变原句的缺憾,会有很好的效果。 “趋”(念qū),与上句末尾的“熙”(念Xī)非常押韵,而且从字意上也更形象准确。 原句中的“来”字只是普通的“往来”,简单平淡;而“趋”字则有“促使”和“迫不及待”的意思,更能体现人对攫取钱财和利益的迫切心理。 这样一改就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趋;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此一改,无论从韵律还是字意方面来看,似乎都更为准确和妥贴。 在下以浅陋之见,随笔为文,伏乞方家指教。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