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知山之高知水之深 |
正文 | 知山之高知水之深 杜书文 一头稀白华发,脑门亮而光鲜,额庭饱满,面色红润,一脸福相。如配一 副长须美髯,披一身紫袍袈裟,柱一龙头寿杖,则可与书画上的寿星老儿乱真。 这便是赵熙。相识相交以至于成为挚友,已有数十年之久。中国陕西文坛 一员宿将。亦属领军人物之一,读者中颇负盛名,能诗能文能书善画,造诣颇 深,亦称陕西书画名流。已有多部中,长篇小说享誉文坛,书画作品广为流传。 也许受清末民初四川同名(赵熙)诗人、书法家影响,师古求法,自然飘逸, 崇尚大雅,敦厚、飘逸、有气韵,典雅俊秀,气派雄浑。艺术蕴涵深厚。求索 收藏者络绎不绝,皆以诚相待,有求必应。这与当今名家书法“以字论价”的 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赵熙出身于书香世家,性格颇有儒家之风。为人忠厚、随和,语言亲善, 极易亲近,虽曾为陕西文坛官员,绝无清高傲视他人之嫌,是圈内外众口一词 的“好人”。凡慕名登门者,无论生熟面孔,均一见如故,言辞温和亲切,推心 置腹,让你顿消拘束尴尬之态。对友人承诺之事,只要力之所能,皆倾心而为 之,从不轻诺食言。缘此,圈内圈外挚友甚多。 我与赵熙相识相交,缘于延安银笙热情引荐。那时他在延安下乡驻队,因 同为文友,同缘有真。几十年来,无论延安还是西安,或聚或散,情深谊坚。 尤其在创作上,受其熏陶感染,获益匪浅。但有习作,每次他都不厌其烦,一 丝不苟地认真阅读,细心点评,相互交流,指出优劣之所在,令人感动。回顾 本人能在创作上有所长进,与期间他的关心是分不开的。 赵熙为人低调,一贯保持谦恭厚道的做人本色。虽有多部中、长篇小说和 散文集问世,他却从不张扬,他似乎不善于为自己的作品人为炒作。他觉得, 写作同农民种地一样,各有所求,各有所爱,没有高人一等之处。作品的受众 是读者,作品的成败优劣,应让读者去评价定位,更不是某些人士说了算的。 任何刻意的人为行为,不仅是徒劳,也毫无意义。因而,他主张作家应把主要 精力花在对作品的精心打造上。让作品去感染读者,让真实生动的情节、活生 生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去打动读者,这才是文学立足读者心灵的根本。尤 其在当前文坛虚浮之风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下,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正直作家应有 的道德本色。《北方战争》出版后,影响很大,有一位读者一次就买了十套,让 他签名,分送给朋友。一位从不轻易评价作家作品的评论家,对《北方战争》 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认为是陕西文坛近年来少有的鼎杠之作。而他只觉文学无 尽,知山之高,知水之深,无非是一本书而已。 有人说赵熙是一头舍得吃苦,舍得出力的老黄牛。我赞赏这一说法。“文学 是愚人的事业”。赵熙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文学的苦难与艰辛。几十年来, 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在文学的沙漠上长途耕耘跋涉。他曾背着行囊, 北到延安、榆林、西沙、口外,南到巴山汉水,十年陕北,十年蹲点太白深山 与山区人民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广泛挖掘、搜集、提炼创作素材,于山中风 雪平屋,就着火炉烤土豆,热炒面。开始了炼狱般的创作生涯。在陕北延安下 童沟蹲点,每日同群众一起推拉架子车,喝高粱壳糁糁饭,就的萝卜酸菜,坚 苦磨练两年多,直到让沟里群众有了温饱。艰苦的蹲点生活,长期的体力透支, 使他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以至于心力交瘁,早生华发。由于有了几十年的艰苦 拼搏,才写出了那一部部闪烁着文学智慧火花的《爱与梦》、《女儿河》、《狼 坝》、《绿血》、《大戏楼》;中短篇小说集《长城魂》、《白葡萄的传说》;才有了那浸透着20年心血,结构庞大、场面恢弘、史料翔实、故事情节错综复 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北方战争》(上下部)。这部作品,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个个真实可信,栩栩如生。较全面地反映了陕西辛亥革 命至抗战时期的壮阔革命斗争画卷。填补了这个历史时期,全景式长篇小说的 空白,为中国和陕西文坛垒了砖、添了瓦、增了辉。 赵熙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卓有成效。散文创作也出类拔萃。已经出版了多部 散文专集。他的散文清新淡雅,诗意浓郁,文笔达练、形神兼容并蓄,篇篇堪 称美文。近年来他似乎在散文创作上刻意追求一种短、精、美的风格。不少篇 章类似于古典散文的风格。读来感心动容,韵味无穷。他说:“年龄和写作到 了这个时期,就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应景之作,力争尽量写得精妙一些、深厚一 些,这样才能对得住读者。”我想,这不仅是他,也是所有散文家应当努力追 求的目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 然”这一点,赵熙在不断地探索中也努力做到了。 赵熙身为省文学界前任领导之一,许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为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作为一 位以写作为业的文人,他并不善于应付单位那繁琐复杂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让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曾使他异常苦闷。他很想突围,却无法找到缺 口,直到退休才算获得了一方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退休后的赵熙,心态异常平静。依然保持着自己固有的交友原则和为人之 道。过去的诸多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人际间的一些恩恩怨怨,已随风飘散, 不再去想。他平静的对待创作,冷静的面对人生。过着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自得其乐,淡泊静怡的晚年生活。他说:人的一生贵在真诚。这是做人最基本 的信条。写作也只求播种,不图收获。“文章半片纸”,“挚友一杯茶”,便 是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以二十年的冷静心态,进行着《北方战争》的创作。 作品出版后,他说:“只要有一位普通读者,从头至尾能细读一遍我就欣慰了。 不久前,当我在一次友人聚会时见到他的时候,他露出“寿星”般地微笑, 把已经出版的像两块砖头一样厚的《北方战争》(上下卷)递在我的手中,并 嘱咐我:“一定耐心看完!”,我欣然答应了。愿“老寿星”在有生之年,心 境旷达,笔耕不辍,福寿长乐。 2011年6月7日改定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