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话说“随便” |
正文 | 中国人的事,大多是在饭桌上谈成的。每次和同事或客户一起出去用餐,对于点菜的差事我总是唯恐避之不及。有时推脱不及,战战兢兢询问客人点什么菜,大多数人都是不经思虑便洒脱地振臂一挥,高声回答一句:“随便!”——这“随便”可真不好“随便”。不仅要猜度客人的喜好,考虑主陪的口味,最关键是还得综合分析请客的背景、初衷,是朋友间的亲密聚会还是公务应酬的嘻哈作秀,是为促事成而添薪加火,还是事成之后的恭敬谢恩,从而仔细考察店家的规模,认真权衡消费的档次。于是点菜成了一件小心翼翼揣测他人心思的苦差事。等菜式一一上桌,还得观察主与客眉宇间的反应,生怕忙了一身汗还落人口舌,被人指指戳戳地挑肥拣瘦,于是急急地赶在前头插科打诨,适时介绍菜式的特点和由来,神情紧张得像赴一场“鸿门宴”。这一顿饭吃下来,着实累人。 其实,“随便”是炎黄子孙中庸礼让的教义延续几千年的结果和产物,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关系,带来了和谐,却也注定了人人自我束缚,各自隐藏起真实的意图,个性得不到张扬,意愿也常常得不到主张,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有时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因怕别人妄加指责为自私,碍于情面不好表达,只好用“随便”一词搪塞。个性略张扬的人也顶多提前道出一句“我不吃香菜或大蒜”之类的禁忌。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必然对方是亲密无间的家人、朋友、恋人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否则就可能被看成是任性妄为、不识大体、没有教养的小孩子气。 “随便”是人们委婉地推脱正面表达,而需要别人曲里拐弯私下打探的信号,更是对他人领悟人情世故、是否“懂味”的检验和考察。正因为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的隐晦、含蓄,以及中文字义在不同情境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于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潜台词才派上了用场,也有了发挥的空间,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起着决定性作用。应运而生的,有古时的谋士、门客,有现代的智囊团、经纪人,都是以第三方身份委婉表达委托人要求的人员和机构,还有经久不衰的占卜、预测也是推测人心和世事变化的奇门异术。最近各电视台热播的宫廷剧《凰图腾》、《美人心计》、《后宫甄嬛传》等,无不是把后宫妃嫔揣摩上君圣意的技艺刻画得淋漓尽致,表面和风细雨,内里暗流汹涌,俨然一部《孙子兵法》的情景注解。“伴君如伴虎”,风云变幻、世事无常,主子所谓“随便”的意图可能在一念之间就转化为“随变”。揣摩得度,自然是劳苦功高、平步青云,升迁加薪不在话下,历史上众臣官宦如宋玉、和珅、隆科多、赵高、李莲英之辈。猜测有偏颇则皆是自己的愚鲁失察,轻者作了他人的保护色、挡箭牌,重者沦落为弃卒保车的无用卒、李代桃僵的替死鬼,甚至反成为“阻挠他人、功高震主、唯除之而后快”的拦路虎、心腹大患,如因谗自裁的伍子胥、被诬遭贬的屈原、戎边护国的袁崇焕、以死直谏的王鼎等忠士谏臣,无不是白白葬送了卿卿性命。其实,谁不知道曲意逢迎的利害?忠义之士的刚正耿直无不是伸民生之大义、灭个人之得失以保全江山社稷,谄媚宦官的委曲求全无不是为了投其所好、麻痹警惕的神经以达到不轨之图。可人性好大喜功的弱点却注定了君王也摆脱不了爱虚荣、易自满的天性,最终像温水煮蛙一般于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本性。可见,这“随变”确实不能太“随便”,搞不好就是一出掉脑袋、砸饭碗、蹲大狱的惨剧。 看市面上,有很多商家针对中国人“没主见”的泛滥“随便”而推出一系列新的迎合客户心思的营销策略。比如,蒙牛乳业推出“随变”冰糕、冰激凌,有些饭馆也推出名叫“随便”的菜式,其实不过是些由苞菜、粉丝、肉丝等材料杂炒炖烩而成的大众家常菜。当然,这玩的不过是文学游戏,起一个诙谐调侃、易为人们铭记的作用。另有不少丧失人性、专门曲解客户需求的商家,种种迹行令人发指:为了让各种瓜果看起来更有光泽,不惜抹上不可食用的石蜡;为了让海鲜、蔬菜看起来更新鲜,不惜添加可致人中毒甚至丧命的化学制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时候,你还能心平气和、故作洒脱地说一句“随便”吗?不如真实表达出你的心声:只要对的,不要美的;只要真的,不要毒的! 因此,还是不要太多“随便”了吧,不如开诚布公地道出你内心的意愿,虽然不那么含蓄深沉,却也直白可爱,至少不会让人曲解误会而贻笑大方甚至害人性命吧!(贺丽琼)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