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童年的拷贝(集)之二十七:三根火柴
正文

连雨天持续了五、六日,家中所备干柴已告罄。门外霏霏细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叫人不禁想起“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开天”的谚语。

有经验的农户,未雨绸缪,在连雨天来临之前早已备足了柴枝,或苫严了柴垛。哪怕真的下上个十天半月也无需忧虑。

说到柴垛,其大小多少可谓当地人家庭实力的象征。一些劳动力强的人家,柴垛高大,千捆不止,而且收拾齐整,乍看就如同一座房子。家中有柴,山上有垛,陈的接新的,柴源滚滚。

山上阳坡的雪化尽,劳力少的人家便开始求人进山打柴。来的人早饭在家吃,午饭和晚餐由求家提供。一般中午主要是米饭和炒菜,用大号儿饭盒盛满,每人一份,管饱不管好。有的人家,午饭是饼干或其他点心,习惯叫“干顶”。收工后,晚上要摆大宴,犒赏三军。菜肴丰盛,帮工落忙的,手忙脚乱,场面宏大。酒桌上,砍柴者个个似授勋的功臣,盘腿大坐,八人一桌,推杯换盏,人声鼎沸。酒水多为地方散白或汽酒。稍宽余的,以瓶白或从城里捎些桶啤来款待劳者。

为人砍柴,也很有讲究。壮劳力每天须完成五十捆,捆的粗细、松紧适中,收工时要拖到山下集中,几人合堆一垛,不能满山“放羊”。

清晨人到,来人斜背三大件:柴刀、斧头和刀锯,外加一根麻绳。一上眼,恰似出征的战士,飒爽英姿。求家周密布置后,装好给养,来人就直奔战场。言及砍柴的数量,人天五十捆不多也不少。若柴场好,棒柴多,小树多,做起来很容易。面对一棵胳膊粗的小树,手一搬,两面下斧,三两下放倒,拦腰截断,齐根,加些细条,递进黄榆绕儿,三五分钟就是一捆。攒树缨也很快,手起刀落,几捧儿落地,一个弧形大搂又是一捆。但需注意,树缨不能攒得太苦,自上而下,至少要留够三捧儿,否则高长的树干仅剩个帽缨,远看成了山西背盒子炮的土匪头型儿,那护林员是要找你的。若柴场不利,遍地刀柴,如榛子杆、狗杏条、马尿臊什么的,算你命苦,一天抡到黑,累你个发昏。……

雨下得更大了,离爸爸他们回家吃午饭只剩一小时了。我蹲在灶坑前,一筹莫展。家里没有一点儿干柴,搜遍全屋,能用来引火的只有三根火柴。怎么办?三根火柴,要使湿漉漉的柴禾燃起火焰,可能吗?据说国外有个小女孩,最后时刻还能用火柴取暖,可眼下我却高低不敢冒这个险。

那时候火柴稀缺,村里的合作社(商店)严格按户供应,而且经常脱销,逼得不少人家采用了古老的火莲取火。

火莲取火要必备三种材料,即精心挑选的白石头,大小薄厚合适的钢板,还有干透的火莲绒。取火时,指压莲石,用钢板冲击莲、石结合点,迸出火星,崩着莲叶上的绒毛。以此火种,使劲吹煽,方可获取火苗儿。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领悟我们的先人为何钻木取火,星火为什么可以燎原。

蹲在灶前,攥着那仅存的三根火柴,焦急而无助。我抱怨,我诅咒,我呐喊,爸爸为何不多备些干柴?为何不多弄些火柴?这世上有几个八岁的孩子埋锅造饭?人家的孩子,有爹有娘,娇生惯养,饭来张口,水来洗手,冬棉夏单,嘘寒问暖;放在手上怕烫了,搁在嘴里怕化了,让苍蝇蹶了都得吹吹。我呢?我有妈,可从记事儿起就没见到过她老人家。我有姐,三个姐,但姐姐再多也顶不上妈呀!

屋檐雨滴,腮边泪淌。泪因雨而落,雨非泪而停。

正在万般痛苦的时候,门吱扭扭地开了。下院儿的大娘来了,她是头顶盖帘儿冒雨跑来的。

“眼瞅中午了,你家的烟囱怎么没冒烟儿?”她一边甩着手上的水珠儿一边问。我泣诉原委,她便连声安慰“好孩儿,好孩儿,不怕。有大娘,大娘教你怎么点火。”她找来菜刀,劈开柴棒,切削柴芯,再把木屑撕成木丝儿。

一捧木丝儿移入灶膛,压上枝条,“哧”的一声,一根火柴慢慢点燃了木丝儿,木丝儿慢慢燃着了枝条。又将劈开的棒柴搁上去,一会儿功夫,火焰四起。

“灶膛有火,不怕柴湿。做饭!”只见她手脚麻利,菜饭一锅儿出,转瞬一切都料理得妥妥当当。

窗外有风有雨,屋内灶火正红,生活又恢复了常态,我盼着爸爸他们快些回来。

“孩儿还小呵,真难为你。人活着不易,小灾小难的免不了,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大娘语重心长。

她重新拾起盖帘儿,回头一笑,一低头,重新走进风雨。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