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小核桃

君白

出差的时候,喜欢带上一包小核桃,晚上闲暇时找出来嗑嗑,既消磨时光,也是一种享受。

一定要那种手剥小核桃,既非核桃仁,也非坚硬无比的大核桃。就像生活,完全的不劳而获,全无幸福可言。强生的女继承人凯西?强生从小生活奢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惜这样一个身世显赫又年轻貌美的女子,死时只有30岁,据说死于吸毒过量,但我以为是死于安乐。寄生虫般的生活,永远都不应是最佳选择。当然,坚硬无比的大核桃就像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家徒四壁,还欠下诸多债务,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样的生活未免太过艰辛,不要也罢。如果可以选择,孙膑未必还想成为孙膑,司马迁也未必愿意写出《史记》。

我喜欢手剥小核桃,就像喜欢平凡的生活,既有一定的付出,又不至于历尽艰难险阻。

首先挑出那些好剥的,凡事先易后难。心理学家说,先吃最好的是乐观主义者,先吃最差的是悲观主义者。如此看来,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了。大千世界,变数太多,有好东西何不趁早享用?这种活在当下的心态可能与年龄有关吧,小时候也是喜欢将好吃的零食藏着掖着的。

吃核桃需要宽裕的时间,慢慢剥,仔细咬,认真品。精美的东西都需要时间,速成的只能是快餐,垃圾食品。以前作家写本书,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路遥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写作,去世时年仅42岁,但留给世人的是史诗般的不朽著作。我一直保留着《平凡的世界》这套书,数次搬家均舍不得丢弃。曹雪芹更是终其一生致力于《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堪称文学宝库的璀璨明珠,至今仍有无数的后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这部伟大的作品。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作家,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们比的是速度,拼的是庸俗,一年中可以出好几本畅销书,风格大同小异,内容荒诞无聊,文笔矫情做作,通篇无病呻吟。那些名门正派的作家仿佛已经销声匿迹了,也是,在快餐泛滥的年代,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细细品味一锅陈年老汤呢?这是一个速成的时代,连爱情都速配了,更何言其他?

整袋核桃绝大部分是完美的,偶尔也有个别焦糊的,炒过头了。就像一个人,美好中带些小毛病,或许更真实。完美得像花无缺那样的人,只存在于古龙的小说中,即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小鱼儿,虽调皮狡猾,但至情至性。优点在缺点的衬托下方才倍显珍贵,有瑕疵的生活才算正常。谁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失落、遗憾和痛苦呢?谁不曾有过成长的烦恼呢?最近发生了好几起校园惨案,行凶者都是些生活不如意之人,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原本令人同情,却偏偏选择了滥杀无辜,那就为天理所不容了。生活好比吃核桃,遇到焦糊的,扔掉算了,总有其他美味可口的。何苦偏要耿耿于怀、闷闷不乐,因为一颗坏核桃毁了整段人生?更不能迁怒于他人,尤其是无辜的孩子。社会道德,真的沦丧到没有底线了吗?

从外表看,核桃之间没有太大区别,打开后却大相径庭。好的核桃十分饱满,似乎充满活力,不好的多半干瘪得有气无力。有人说,做人要像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人类不也如此吗?外表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内心世界。有思想的人才值得敬重,我从不欣赏那些凡事没有计划性、说话做事不经大脑考虑之人,这样的人若是员工,注定缺乏创造力;若是领导,简直堪称天灾人祸,朝令夕改是他们一贯的作风,做他们的下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急令缓行,等领导彻底想明白了再做也不迟,否则就得成天跟在他们后面收拾残局。这样的员工和领导,建议多吃核桃补补脑吧。

据说坚果可以补脑益智,核桃自然也不例外,其卓著的健脑效果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但是食用过多也会适得其反,会令人上火和恶心。凡事皆如此吧,适可而止非常重要,只可惜很多人的****是无止尽的,赌博中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懂得及时出手并能够适时收手的人。人生又何尝不是呢?心底的****,化成适当的动力即可,千万不能放任自流,最终演绎成一场失控的悲剧。

眼看着一包小核桃见底了,遗憾又满足地叹了一口气,在回味无穷中准备休息。

一觉醒来,发觉牙齿隐隐有些酸痛,止不住感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享受都要付出代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