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觉路指南原文 |
正文 | 考魔章第六 语云:不受魔难不成佛。盖有真道,即有真考。考所以验真伪,魔所以改过失;不考则真伪难辨,不魔则过失难改。不但修道者如是,凡所以建大业、成大器者,莫不考魔兼受,艰苦备尝。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考魔为人生必历之阶。 若夫修道者,一则发愿成真,二则悔心解冤,考魔一层,更要自行解脱。魔考临身,自然动心,于动心时而能忍性,乃见增益其所不能也。考由天降,魔由人招,人若发愿修行,自当坚决意志,受辛吃苦,忍辱持戒,立功证果。但心意是否坚固,修行是否真诚,不有考验,何能见其本真?况拔选贤能,消解冤孽,更须严行考炼,大加魔难。故上天降考,原为成全爱护之慈心,并非故意为难。 考有顺考逆考,有借事考,有借病灾考。举凡富贵亨通,则为顺考;贫苦灾难,则为逆考。逆考易悟,顺考难觉。至于魔障,乃为人生应有之过程,尤其修行家更所难免。良以人落后天,往往欲盛理衰,举止行动,不合轨道,或轻举妄动,或骄矜狂傲,种种失当,难免魔障丛生,揆之因果报应,亦为自然之理。如能小心谨慎,从容中道,魔障自然消灭。即来之非礼、灾出无妄、冤出无因,亦当逆来顺受、忍耐包含。总之诚心向道、矢志修行,自应忍受考魔,自然减少考魔。修道者,不可不注意及之。 戒律章第七 儒家讲「知止定静安虑得」,释家讲「止观戒定慧」,二说虽不同,要之功夫无二致。盖人生后天,本性为六尘所染,真智慧不能发现,犹如青天为云雾遮蔽,真阳光不能放射。如欲见青天,必须拨云雾;如欲复本性,必须脱然。 儒家工夫为六段,释家工夫为三段,其初步要皆不出乎勉强。戒定慧本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释家所谓戒,以戒维礼,即儒家所谓礼,以礼持戒。释家所谓慧,即儒家所谓得。知止与止观,守礼与持戒,均须强制,得与慧则成自然矣。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者是也。释家戒律为「杀盗淫妄酒」,儒家至善地为「仁义礼智信」。杀为不仁,戒杀则培仁;止于仁,则必戒杀。盗为不义,戒盗则适义,止于义则必戒盗。淫为非礼,戒淫则中礼,止于礼则必戒淫。妄为无信,戒妄则守信,止于信则必戒妄。酒乱损智,戒酒则获智,止于智则必戒酒。 杀有直接间接,凡食肉吃腥,及其行为动向损及他人,与夫任何生物之生命者,皆谓之杀,皆损于仁。盗非只偷窃财物,凡窃功盗名及一切不应得之物而强得者,皆谓之盗,皆伤乎义。淫非只沉湎女色,凡淫念邪行及轻狂嬉戏,与夫言语举止,一切出乎礼者,皆谓之淫,皆背乎礼。妄非只言语不实,凡虚伪诡诈及一切欺瞒,与夫非分之想者,皆谓之妄,皆违乎信。酒之为性过于刺激,刺激神经甚速,用之昏神乱性,尤其滋生是非、惹祸招灾,最为不智。修行人应当降伏身心,切莫违犯戒律,致将本性丧失,永坠苦海而无出头之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