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皖北(原凤阳府)单氏与枣庄单氏的渊源
正文

今天位于皖北及淮河两岸的广大区域内(包括淮北,宿州,亳州,阜阳,滁州,蚌埠,淮南,六安等地及豫东的商丘,周口等地区)的众多姓氏家族也包括我们单氏家族,均口口相传或族谱记载他们祖上都来自山东兖州府枣林庄或者枣连庄,枣林岗,老鸹巷,老窝巷。那这些地方到底是山东哪里呢?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旧名钟离)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3年(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从洪武四年至11年(1371——1378)间,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江南移民来自苏州、杭州、松江、嘉兴,安置在凤阳府城及临淮的怀远、五河等县;北方多来自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安置在灵壁、虹县、宿州。而在淮北市的濉溪县则发现了山东移民的踪迹,1987年出版的《濉溪县志·人口志》载:人口多是“在洪武年间和清初徙入移民后裔”。其分布:“东李、西梁、南卢、北丁、周、吴、郑、王居中心。”城东李姓原籍山东长清,洪武13年兄弟4人迁濉溪;城西梁姓原籍山东青平县,元末迁居蒙城,四世迁濉溪。地处濉溪西南的亳州市利辛县情况更为明显,今利辛县明初属颖州,也是凤阳府辖境。这一带关于山东移民的传说更多,如一部《纪氏族谱》称其先祖于洪武八年(1375)由山东莱芜县迁来。莱芜县在明初也属济南府,看来迁人凤阳府西部的移民也是以山东为主要来源。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民间传说中保持着一个共同的移民出发地名。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尽管这次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调查质量不高,形成的资料难以运用,但调查中众口一词的说法却特别引人注目—祖先于明初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祖先来自山东“枣林庄”。需要说明的是,“枣林庄”并未见到书面记载,“枣林”二字只是按照发音记下来的,而一部分人将第二个字读为"Lian",而不是‘'Lin"。至于枣林庄在山东哪里,却谁也不知道。南下寿县,发现这里也到处是山东移民的后裔。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寿县志》,记录本县有23个姓氏,其中21个是洪武年间迁入的,大多来自山东。几乎所有的口碑记录都说是来自枣林庄。霍丘县的情况也是如此,《霍丘县志》(1989年评议稿)说:“据孟集区《孟氏宗谱》、叶集镇《台氏宗谱》、岔路乡《田氏宗谱》、长集镇《张氏墓地碑记》,明初到明中叶,霍丘接受了大批的山东移民。”不同的只是,寿县、霍丘一带的山东移民大多迁自济宁,枣林岗(枣庄)。而不是济南。明初济宁属兖州府。再往南就到了皖西的六安市,已经出了明凤阳府的范围,进人了明朝的庐州府境。这里山东移民后裔依然很多,并且都以枣林庄为祖先的来源。一位姓田的山东移民后裔说,他家老宅中还挂着一副对联:“薛国名臣第,临淄哲学家”。(薛国位于现在的枣庄市薛城区)他家来自山东自然确实无疑,但他也不知道枣林庄究竟在山东何处。不过,六安一位山东移民后裔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以前看过自家的族谱,记得枣林庄似乎在兖州府。

上海复旦大学的曹树基、葛剑雄1997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五—山东枣林庄》一文,首次对枣林庄移民做了全面的分析。根据他们的调查,“枣林庄”为兖州城北3.5公里外的一个大村镇,明代以前叫枣林庄,1435年因作为鲁王裔孙的封地而改名安邱府,清代又改名为枣林庄,清末又改称安邱府,直至今日。该文认为,枣林庄实际上是山东人向外移民的一个集散地,但这不是官方移民,而是民间自发的,所以在迁入地没有获得户籍。可是这里有疑问:如果是自发性移民,为何会有集散地?如果是官方移民,为什么没能在迁入地取得户籍,而一直被当做流民看待?有的家谱说祖先是“奉命”移民的。还有一个疑惑:兖州府西部在洪武时期接纳了不少山西移民,既然明初兖州府东部和济南府有较多的人口,为何不向兖州府西部移民,而向淮河流域移民呢?笔者推测:枣林庄移民确实是自发性的,否则不会被当做流民看待。兖州府西部因为接受了来自山西的官方移民,所以兖州府东部人和济南府人只能自发性地向其他地方迁移。至于为何会以枣林庄为出发地,可能是早期的一批移民多来自枣林庄或者附近的乡村,后续者纷纷附会而已。由他们的家谱看,有自称祖先来自青州府枣林冈的,还有说是峄县枣连庄的。可以肯定,青州府、峄县是他们的真实故乡,而枣林庄是附带上去的,子虚乌有。峄县在兖州以南,明清时属兖州府,当地人不可能先跑到兖州再往凤阳府迁移,所以枣林庄作为集散地之说笔者不太认同。本人认为明初期移民之地‘枣林庄’就是现在的枣庄市(旧称峄县),之前有专家说是兖州的‘安邱府’村,本人潜心查证,发现清代《峄县志》 记载的枣庄更有可能是明初的移民集散地“枣林庄”。峄县 之枣林庄自唐宋以來就形成了自然村落,因其地多枣林而得名,清末稱之為‘枣庄’,那么因为时间的推移,明朝初期的名字也很有可能为枣林庄,另外根据安徽太和等地的家谱记载有的称枣林庄为‘枣林岗’或‘枣连庄’。因为此地多矿产,地处丘陵,称之为‘枣林岗’也是很有可能的。自唐宋形成村落后,当地人有私人进行矿产开采者,久之富甲一方,众人爭相來此采矿为业,聚集于此,村落愈加庞大,明清一直为峄县‘集市’之一,建国后,就因为此村而兴起成立了枣庄市!简单说这些,根据这些足以证明,村落的規模和形成時间等因素加上其地理位置可以证明该村更有可能为明初移民集散地‘山東枣林庄’。另外如果说兖州的今安邱王府庄明朝前期改了名,那就不叫枣林庄了,为什么清朝初期有大量移民还称自己是枣林庄移民呢?若是安邱王府村出去的为什么说是枣林庄呢?枣林庄这个名字

当地没有几个人知道,移民后裔如何知道?而且现在当地对于移民之事一无所知。这个佐证也多少可以证明枣林庄不是安邱王府村!中央10台《探索与发现》曾经介绍过,元末明初的时候,从兖州到徐州北统称枣林庄..就是因为战争以后,人烟稀少,到处都是枣树林。2011年,枣庄旅游局曾经到阜阳做过旅游推广,打出的宣传口号是“回老家枣庄看看,阜阳千人游老家枣庄活动”。阜阳方面发表讲话时说过,阜阳有着几百万枣庄移民同胞,虽两地遥远相隔,但乡情依旧。现在阜阳市区东面有一集镇叫枣庄。还有我们两地语音相同,风土人情相近。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和枣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老鸹巷,老窝巷之说,应该是老鸹山,大闾巷讹传之说。这两地都在枣庄市薛城区范围内,老鸹山在南常村附近。而大闾巷则是鲁南地区人口最多的自然村,现有人口3800多人,自唐朝起就为人口聚集之地。元末明初时,这里地处丘陵,土地肥沃,远离战乱水患,大量人口聚居此地。自然是移民外迁主要出发地。

枣庄地区诸多家族都有族人外迁淮河两岸的记载和传说。据安徽颍州掩龙刘氏族谱所载:明天启元年后金入侵,1622年闻香教首领徐鸿儒在山东一带起义,导致匪祸横行,民不聊生,而江淮一带洪水氾滥蝗灾四起,致淮河流域人烟稀少,生灵涂炭。帝熹宗下诏山左移民集结於枣林庄,协同南迁。乾公因此避难,伴随移民潮背井离乡迁颖。途径汉故里又相约二弟坤公,三弟灜公,携子同行。

乾公(西伯公字乾)出生於明万历初年,於万历(约一六零八至一六一一)年间奉祖命迁居山东兖州府峄县侯孟村继承祖业,德传后代,子孙繁昌,人才辈出。西伯公又於明天启年间相约,三弟西山字坤,四弟西川字灜,及其长子汉达和家眷,三子汉暹,自峄县随移民潮南迁。次子汉进,四子汉道留守故里。汉暹年幼至山东藤县投亲定居。西安长子汉杰外迁,次子汉川仍留守江苏徐州汉故里。西伯公兄弟协子继续前行,至安徽颖州演流庙(今掩龙庙)西定居,立村名刘村。

谱载:乾公掩龙刘氏始祖(汉达字方卿、汉进、汉暹、汉道)。二弟坤公西安居丰县金刘寨(汉杰、汉川),长子汉杰外迁。坤公后裔现居安徽阜阳颍州区前后刘庙一带。三弟瀛公后裔现居安徽霍邱马店镇茶台村山边组一带。掩龙刘氏旧谱所载始祖来自山东兖州府峄县东乡,经考证光绪《峄县志》记载:峄县明朝时置四乡,东曰企彭、南曰坊厢、西曰兰陵、北曰诚、首社曰坊郭。东乡企彭领七社首曰裏仁社、次曰税郭社、曰新河社,又次曰金河社、曰王下社、曰王上社社置於台庄,又次曰侯孟社领村庄二十七,前刘家村、后刘家村、官庄、泉阳、周家楼、侯家堂等,侯孟村所属其中。故以示旧谱记载无误。侯孟村现属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距笔者家乡张山子村仅8里之距。另据和我们单家楼毗邻而居的另一望族牛山孙氏族谱记载其四世真祖,字渐濯,在明朝正德年间自峄县迁居凤阳府宿州南五沟集童亭,配韩祖母,生五世祖旺。真祖为南族始祖,其后人称南族。还有邵楼邵氏,百忍堂张氏,三槐堂王氏,薛国田氏,冯刘耀冯氏等其他姓氏。其族谱均有记载有大量族人外迁至凤阳府。综上所述,我可以大胆地说,原凤阳府辖内,淮河两岸。诸多姓氏家族均由枣庄地区迁入,其中也包括我单氏家族。

山东枣庄单家楼单氏,据考是元朝由单县东迁而至。当初先祖由单县迁至兰陵,后复迁峄县单家楼。时逢乱世,社会动荡,先祖结草为庐,砌石为屋,生活极为艰辛。一,二,三世均系单传。由于家境贫困,成家甚晚,故人丁不旺。直至四世祖方为兄弟四人,家境有所改善。经过数代先祖的不懈耕耘,传至明朝中叶,第六,七,八世祖时,家业大兴,富甲一方。拥有良田千顷,筑楼十八座(现仍存楼台遗址十余座)。先祖秉承单氏历代先贤之庭训,乐善好施,造福乡里;修庙建寺,筑路修桥(据峄县县志记载,仅峄县境内以单家桥命名的桥梁不下几十座)。朝廷闻之欲赐官,先祖谢绝而不为。然物极必反,后因族人炫富,触犯朝廷律法,招至抄家之祸。族人大多外迁避难,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单家楼单氏外迁潮。单家楼单氏从此由盛而衰。我们枣庄峄阳单家楼单氏家族因成谱较晚,族谱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辈辈相传自四世祖起至十一世止,时间贯穿整个大明朝到清乾隆时期,历代均有先人外迁,而大都迁往凤阳府及周边地区。抗战前期及建国初期为了修纂族谱,我单家楼单氏曾派族人到当地前去查访,当地众多单氏家族都称从峄县单家楼迁来。而且当地我单氏居住地大多以单家楼或单楼,单桥,单庄命名。然而建村之初并没有盖楼或修桥,这说明他们难忘故土,以故乡命名。由于历史原因,前两次查访都以无果而终。87年修谱时,由于时间和资金紧张,未能再次查访,实为憾事。去年年末单县寻根祭祖之际我们和来自阜阳颍上的学敏宗亲相遇,他谈到他们阜阳单氏祖上来自枣庄,希望能认祖归宗和我们续上家谱。随后我们又通过网络和来自定远炉桥,阜阳临泉的单氏宗亲进行了交流。据他们讲,祖上都是来自山东枣庄。恰逢全国单氏统谱之际,我们希望皖北地区,淮河两岸的单氏各分支能够顺应潮流,溯本追源,和我们枣庄单氏相互交流,共商寻根合谱大事,以期全国统谱顺利完成!

枣庄单家楼单劲松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