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夜幕下的凯撒使者 |
正文 | 在深夜看完了《理发师陶德》,但隔了一天才静下来细细回思,实在是情绪有时浸在血液里,有了难以遏制的冲动,就不能再平心静气地涂鸦下心中的那份悸动。 这是蒂姆波顿与约翰尼德普合作的第六部片子了,一对成熟和拍的搭档,打造出令人回味良久的佳作。先前看过的《剪刀手爱德华》和《僵尸新娘》,前者是一部浓郁梦幻色彩的童话寓言,除了片子本身的魅力,更让人欣喜心悸的是一种迥异风格的萌芽,而后者则更是波顿惯有的哥特式风格成熟下的一道饭后甜点。 经过探索,磨砺,挣扎,蜕变,成熟,哥特式风格已经成为波顿作品的绝对标签。诡异的片子,诡异的风格,诡异的人物,诡异的情节,诡异的对白,诡异的镜头,诡异的色彩,诡异的景象,诡异的结局,诡异的内心冲击,诡异的鬼才搭档。 《理发师陶德》是一部成熟的歌舞片,按理说我是没兴趣浸身其中的,虽然这种厌恶也许是我对歌舞片,特别是印度歌舞片的偏见,但也已根深蒂固了,一时是无法扳回来了。即便是前段时间一直想看妮可基德曼的《红磨坊》和陈可辛的《如果爱》,但始终是没能强迫自己耐下性子去看,有点无奈。 但或许是片子打上了蒂姆波顿的烙印,成为了我难以抗拒的诱惑。这正如古龙之于武侠小说,小品之于赵本山,漫画之于朱德庸,篮球之于艾弗森等,都成为了“可卡因”之于我的精神食粮。 本片是以百老汇歌剧为蓝本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司空见惯的复仇故事。理发师巴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与常人无异的惬意的生活,不料大法官垂涎其妻美色,用计陷其入狱,并流放海外。十五年的流放过去了,理发师回来了,改名陶德,并邂逅了“黑寡妇”洛薇特夫人,于是开始联手实施他们对这个社会阴暗面的疯狂复仇计划。仇恨是魔鬼的使者,不经意间已经令他们陷入了疯狂,完全沉溺于鲜血所带来的快感中,无法自拔。二楼理发店的剃刀下滚落的头颅,溅在陶德冷默眼瞳中的鲜血,地下室里尸体焚烧的臭气黑烟,血淋淋的骨头堆叠,新鲜出炉的喷香“肉馅饼”,还有火光明灭中洛薇特夫人狞笑的面容,这是地狱的狂欢夜啊!终于等到了大法官的驾临,嗜血的剃刀兴奋的饱饮了他浓黑的罪恶,陶德哀伤的吟唱释放了压抑十五年的仇恨,躁狂在这一刻安睡。但最终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陶德误杀了他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妻子,恍惚中刚看到光明的陶德又堕入了黑暗,他和洛薇特夫人都垂直而下无间炼狱…… 剧情并不出人意料,但把一部片子拍成歌舞片的同时还必须是一部令人无法释怀的恐怖片,既要有歌舞片的优雅,又要兼备恐怖片的神髓,实在是很需要功力的。很欣喜波顿与德普做到了,并深深的抓住了每一个观众内心的那处柔软。 夜深的脑海铭记住了那一个场景:德普反复吟唱的刹那,剃刀冷酷的银光乍现,炙热的鲜血喷薄而出,一颗尚自陶醉的头颅,坠入了黑寡妇的馅饼里。 陶德是变态杀人狂?确实,在西方“魔鬼理发师”陶德依然是条大灰狼,家长常以此来吓唬不乖的小孩。但影片中200年前的伦敦,那个肮脏阴郁不公正的黑暗之城,一切都笼罩在浓的化不开眼的迷雾中,陶德的疯狂罪行的确令人发指,但我们却又无由的理解,所以只是定义为杀人狂。而所谓变态杀人狂,虽然他也有不堪回首的惨痛过去,但他现在所处的社会却并不糟糕,他惩罚这个世界的杀戮将无可饶恕,如《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十二宫杀手》中的十二宫,《德州电锯杀人狂》中的“皮脸”海威特,他们是热爱和平鸽的芸芸众生心中永远的痛。 全片比较暖色调的应该是少年安东尼与约翰娜的爱情,但也许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洛薇特夫人憧憬与陶德美好未来的一段,画面如同割裂般独立而鲜艳,是压抑中的一点阳光,可惜也只是云烟过眼,转瞬即齑灭。 结束了,记忆却未陨灭,仍自失眠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