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鲁迅旧体诗中的“夜”意象 |
正文 | ??一、鲁迅的旧体诗??中国是诗文大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传统,鲁迅受传统文化的习染很深,旧学基础很深,对旧体诗的艺术要求极为熟悉,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所以他写起旧体诗来,得心应手,技术娴熟到随手可作一首仿古诗的程度,如《祭书神文》、《吊大学生》等。其旧体诗富含丰赡精致的意象。??鲁迅的旧体诗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既承袭了中国古诗的含蓄特点,又具有深沉、冷峻、辛辣、幽默的特点。其旧体诗,具有一种坚实深沉、不可掩蔽的华采,如幽兰之香,美玉之色,正如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谢邦华、张纯武在《<鲁迅旧诗导读>选登》评价鲁迅的旧体诗(不包括民谣体诗)为“高吟肺腑走风雷”,“反映了时代的脉搏,记载了人民的心声,辉映着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光芒,显示着他伟大而艰辛的战斗历程”。文如其人,诗为心声。鲁迅的旧体诗自然也是他伟大思想、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大多同其小说、杂文、散文等一样,是对敌斗争的武器,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谢邦华、张纯武《<鲁迅旧诗导读>选登》)。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革命诗人白莽的诗,说他的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把这些话移来说鲁迅的诗也是恰如其分的。??因时代背景使然,很多情况,诗中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其意思,而是运用繁复鲜明的意象,借代等艺术手法,因而意蕴丰富,富含中外典故。鲁迅旧体诗中的意象,明亮欢快色彩的不多,调子大多低沉。鲁迅旧体诗中的意象,大致说来,可分为如下五大意象群若干小类。本文仅论其旧体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夜”意象。??二、鲁迅旧体诗中的“夜”意象浅析??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艺术创造中“物我合一”的情志,是创作主体创造时浮现于脑际中的形象,其后才拓展为他们已经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文学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体,‘意’由‘象’生,‘象’中存‘意’。‘意象’之中,以意为主。”[1]“夜”首先见之于《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夜,本是表休栖的普通时刻词,一个适合梦想和凝思的时间,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情感的载体,因而“夜”意象成为中国文人的最爱。因此,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咏夜抒怀之佳作。在中国的诸多文学样式中,以夜作为大小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从较早些时候的《诗经》、《楚辞》、汉赋、古诗十九首、骈体赋等诗文,一直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散文、话剧,我们都能看到不计其数的作品中“夜”意象的大量存在。有人统计,仅宋词中的夜意象,大约就有八千多次。鲁迅先生对其也情有独钟,大量借助夜意象及其组合来抒情写意,不但在其小说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肥皂》等中频频运用夜的意象,而且在散文中也多次设置夜的意象。如著名的散文诗名篇《秋夜》中那“奇怪而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大有深意”的鬼魅可怖的秋夜,作者就借此营造了一种神秘、深邃、肃穆、冷寂的意境,堪称近现代散文中“夜”意象的经典之作。就是在其杂文中也存在一定量的“夜”意象。在其旧体诗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夜”意象。可以说,“夜”意象是鲁迅先生在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冷静思索,是在苦闷中极度焦灼而又清醒的忧思。??鲁迅旧体诗中的“夜”意象,分别见于《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哀范君三章》、《惯于长夜过春时》、《湘灵歌》、《悼丁君》、《赠人二首》、《秋夜有感》等九首诗中。按照鲁迅旧体诗的写作背景及其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以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抒发爱国抱负的《自题小像》为分界线,可将其旧体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相应的,其旧体诗中的“夜”意象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的旧体诗,后期数量较多。鲁迅先生旧体诗中的“夜”意象虽然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夜”意象主题,但又并不拘泥于其固有的意象,而是采用他一贯提倡的“拿来主义”,既继承又创新,为几所用。因此,其旧体诗中的“夜”意象意义丰富。通过分析鲁迅先生旧体诗中前后期的夜意象,我们从中既可寻见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也可见其家庭史。??鲁迅先生前期的旧体诗,大多是在国家民族大背景下对个人身世、前途的怅惘之情,多愁善感的成分多,相对于后期的战斗性来说,直接涉及时政的分量也较弱些。鲁迅先生前期旧体诗中具有“夜”意象的不多,主要见于《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四首。??《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的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是鲁迅旧体诗中最早的诗篇。本诗篇录自周作人日记。1900年1月26日,鲁迅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近的矿路学堂回家度岁,2月19日近校后写下了这三首惜别的诗。诗中既描述了兄弟真挚的离情,又反映了深刻的现实,堪称为情深意重、情景交融的优秀诗篇。本篇第一首是忆别诗,写的是生存的艰难及兄弟骨肉同胞分离所流露出的伤感抑郁情怀。前二句“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既点出了迫不得已的离别背景,使这首忆别诗带上了比较凄苦的气氛,又表露了对严峻的社会生存现实的愤慨和不满。后两句“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真切地写了背井离乡的游子之心,读后令人伤感。其中,“孤檠长夜雨来时”一句借漫漫“长夜”和孤灯意象,烘托了诗人此时独居异地的孤寂和怀乡的思想感情。诗中漫漫的长夜,孤寂的灯光,凄凄的雨声,还有一个郁郁不快、愁肠百结的求学谋生的游子形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通过“长夜”、孤灯意象营造的离愁别绪氛围,我们既可看到青年鲁迅作为家中长子所承受的沉重精神压力,又可看出诗中所暗示的当时民计艰难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光明前途的生存时代。??《祭书神文》是鲁迅先生于1901年2月18日即庚子年的除夕写的一首饶有风趣的骚体诗,全诗长达三十句。作者以“今之夕兮除夕,”“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起句,选取“除夕”“夜长”这一特定意象,作为暴露趋钱附财的庸俗世风的舞台。作者施展其丰富瑰丽而又奇特的想象才能,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除夕之夜钱神和书神截然不同的待遇,嘲笑了贪财趋富的庸夫俗子,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不平,表露了作者清贫却不慕钱财的清高志趣。通过作者描写“钱奴”对钱神唯恐不周的敬奉,漫漫长夜中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丑态和作者本人对钱神和书神反复抒发的爱憎感情,表现了青年鲁迅高洁的人生旨趣。特定的夜意象氛围,传达出的是青年鲁迅希望学有所成的进取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渴望进取的精神。??《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写于1901年4月,可看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的姊妹篇。诗中仍然抒发的是离愁别绪,思乡念亲。从中我们既可看到作为兄长的鲁迅对诸弟的惦念关切之情,也看出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学洋务时的苦闷心情——人在失望时,容易选择亲情作为情感寄托。第一首“梦魂常向故乡驰”开门见山,交代了思乡之重之频;接下来两句“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夜明时”写不眠之夜倚床忆弟,灯前月下思绪翻滚的情状,与《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首一的后两句呼应,感人肺腑。“夜半”在这里是一个离别思亲的特定意象,一种使羁旅游子更加惆怅的特定情境。在这里,“残灯如豆”和“月明时”的特定情景,更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鲁迅因骨肉同胞分离而带来的痛苦,可见兄弟三人当时骨肉情深,“兄弟怡怡”。可后来竟因政见不同,思想秉趣迥然不同,鲁迅和周作人最终失和以致决裂,分道扬镳,实在是可惜。而首三中虽有“一棹烟波夜驶船”的夜意象,但结合全诗意境看,前作中悲苦怨愤的调子已经淡了,给人的反而是江波浩荡、胸襟阔朗、充满信心向前方的境界。1902年4月,鲁迅便由江南督练公所选派赴日本留学,1909年8月回国。在日本学习、生活的八年,其思想和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在其后的旧体诗中,我们看到的抒发个人身世经历的分量轻了。 [1] [2] [3] 下一页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