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村的天空 |
正文 | 北村的天空 北村的天空和徽州其它村落的天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才子章衣萍笔下却是那样小,令人窒息。 “三十六岁舞龙,四十岁祭社做寿”,这是北村程姓的风俗,据说永乐十年(1412年)程文贵从歙县富碣迁居北村时已经三十九岁了,但程文贵创业如鱼得水, 四十岁成为他的辉煌起点,为此立下家规,男丁四十祭社做寿。 1887年腊月三十日,北村程氏宗祠里一片繁忙,程氏四十岁子嗣在祭社,由于族长未到,众人有些散漫,一位老秀才在写对联,十七岁的程修兹在一边帮忙,这时众起哄程修兹, 程修兹大笔一挥写下“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厥德毋忝尔所生”之联,被众人张贴于祠堂柱子上, 族长到来时见到程修兹对联,对程修兹大声训斥并当众给了程修兹一耳光:你程修兹给祠堂写对联不够资格.一气之下程修兹过完年便去了休宁珠里,五年后稍有成就的程修兹受族人邀请再次写下“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厥德毋忝尔所生”对联,被装表悬于祠堂中,1899年程修兹去了歙县崇一学堂任教,后来在学生陶行知的介绍下去了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国文,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程万孚和程朱溪,更是人中龙凤,程万孚做了卫立煌的幕僚(少将衔), 抗战时程朱溪成了重庆市执行委员会书记长;两人在文学上均有很高的造诣.1946年第十战区司令、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手书“棫朴雅化”匾额表彰程修兹教育育人之功。 北村分为上街、下街、石桥头、古塘里、汪家水井,其中下街以章氏、上街胡氏、古塘里程氏、汪家水井汪氏为主,最早在北村落户的是徽州汪姓,因巷口有一水井得名汪家水井,这口水井临古塘溪,既使大旱年份井水也不浅,.程修兹故居位于汪家水井,一千多平米,是北村最大的庭院,可惜的是土改时被瓜分,如今的故居遗址上建了几栋民居,只剩下摇摇欲坠、残墙断瓦的附房。 离程修兹故居约300米的北村下街59号,是一幢徽式老三间,分前后进,并且都有天井,前进阁楼西边厢房便是章衣萍与许姣娣的婚房,房间中床至今仍是当年的摆设,从阁楼厅堂向天井望去,但见屋瓦上青苔碧绿,而楼下放着农具,与之相对小屋是章衣萍祖父的蒙童馆,章衣萍的胞弟章洪刚是绩溪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另一个胞弟章洪寅曾留学东京帝国大学,后进入黄埔军校任《黄埔日报》主编。 程氏宗祠位于古塘里,这里是北村程氏的精神所在,可惜的是岁月苍茫,当年上海一个馒头引发的诚信事件的时候,由北村祭社为主题拍摄的纪录片《不还不行》获得了大奖,为诚信守业画了一个“赞”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北村程氏男丁自廿岁始每年祭社时由做寿的人发给一只寿包(白面圆馒头),直至死亡,但该男丁必须在四十岁那年发寿包,而寿包的标准为一斤面粉四只(现在是三只),并且只只过秤,正因为如此北村祭社引起大批记者的观注。 登源河水自东而来,环绕北村,与北村相对的是水村(许村古称水云里),北村是炼江古道上重镇也是乾隆古道的起点,协济桥横跨在登源河上,连系着北村和水村. 协济桥六墩五孔,是一个过路人捐资修建的, 据说当年这过路人走到河边时,河水的木桥被水冲跨了,是一个村民把他背过河的,于是这过路人捐资修桥,没想到倾尽家财还差中间一个桥孔,后来观音菩萨化作一少女坐在桥墩上宣称谁用钱砸到她,她便嫁给他,于是过路人纷纷向她砸钱,直至桥修好才由铁拐李砸中才离开,铁拐李的钱则化作石榴种子在桥墩上生根发芽,而这棵石榴树一直到八十年代修桥时才被毁去。 北村北倚来龙山,南对七姑山,登源河绕村西去,从北村南望七姑山,七姑山如笔矗立眼前; “头顶七姑山,脚踏牛栏杆,若是葬得金龙穴,不出三代出皇上 ”。八百多年前,南宋国师赖布衣,在这里留下这句话,或许是对秦桧的报复,斩断了所有面对七姑山的山脉龙脉,至今在来龙山上还能看到斩龙凹。或许是这个缘故吧,八百年后的民国成了北村最辉煌的时代,成了绩溪的骄傲(民国造就了胡适、章衣萍、章铁民、汪静之、汪原放、曹诚英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也让世人记住了北村,只是有远嫁到这里的姑娘总感觉到这里的天空依旧那么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