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有婆婆 |
正文 | 1 躲开七月的酷暑,我们一家三口,穿越七百多公里的长途,终于到家了。在进门的那一刻,婆婆已一脸欣慰地迎了出来,她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回来了!回来了就好!”第二句话就是:“饿了吧!中午给你们烧了饭菜,还热在锅里呢,赶紧吃完去睡一觉。这一路把我孙子累坏了,这么久不见,又长高了。”边说着,边拉着孙子的手,疼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只这慈祥的笑脸,这暖心的话语,这疼爱的动作如一缕夏日的清风拂过心田,让这一夏的酷热都消退了。 回想结婚这十五年,与婆婆关系一直很好,不说亲如母女,却是情同母女。婆婆总说:婆媳的情份都是前世修来的……而这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我们的情份都是您用爱,一点一点蓄积起来的。 2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其中一本就是“婆媳经”了。自古以来婆媳就像是一对天敌,总会因为经济权、情感债等各方面原因,争个胜负。婆媳关系也成为家庭矛盾的一大问题。旧时代婆强媳弱,那是封建思想的束缚所致,女人在社会上鲜有地位,只好在家中争长短。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女人的社会地位渐渐提高,许多女人自强自立之后,家庭地位也跟着提升,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婆媳关系孰强孰弱也有所逆转。当然其中还有情感等各方面因素“从中作祟”,让这本“家经”念得更复杂了。不管如何,这种矛盾总是家庭的一大隐患。因婚前与婆婆只有数面之缘,并无正面交锋,临近婚期时,心中总在担心,往后该如何与婆婆相处得好,才不至让夫落得“左右为难”的地步呢? 有所思,就有思想准备,也就不自觉的在心间自拟对策。首先,对于长辈,尊敬两位老人自是不必说了;其次,勤学家务也是必不可少,毕竟自己成人媳,再不是家中的女儿了;然后便是与妯娌及其兄姐等和睦相处,都说家和万事兴,免得让婆婆厚此薄彼;还有就是多亲近婆婆,一些非原则性的事情顺着她,虽然刚开始性格方面,生活方式等都不相同,作为晚辈,这种磨合总要自己先放低姿态的;再有就是婆婆做事时,夸夸她,我想人总是喜欢被肯定的;还有生活中偶尔给她买些实用的礼物,算不得贿赂,只是表表心意……似乎,自己要面对将会是很多问题。可是生活往往总会出人意料。 3 结婚第一天,要向公公婆婆敬茶。我低眉顺眼地递上茶时,看到两位老人斑白的头发,慈祥的笑脸。同时还各自递来红包,笑盈盈地说了句好话:“百年好合!百子千孙!”公公婆婆的笑意里无一丝的挑剔,有的都是慈爱与喜悦。那一刻我相信,面前的婆婆绝不是挑动是非的婆婆,往后的日子和平相处应该不难。目送婆婆走出新房门,我的心少了一份担心。 婚后第二天晚上是谢厨宴,据说古代这顿饭得由新嫁娘掌勺的。我知道现在是不可能了,但是因为前天帮厨的邻里乡亲都上桌了,洗菜、切菜、端菜、洗碗等活还是得由自己家人来做的,对于家务,当时的自己还是菜鸟,根本不会。几位自家的嫂子开玩笑着给我系上围裙,我正想去洗碗时。婆婆手里拿着一碗点心,走过来笑着说:“那是我们那年代的规矩了,别听你几位嫂子开玩笑,刚过门什么都不熟悉,忙这一天也累了,你回房间歇着吧。这碗点心是你大舅母特意做的,好吃着呢,你赶紧吃了。”这一天迎来送往,到晚上许多东西都得整理,这会儿真是饿了。婆婆替我解了围,而且在这么忙的时候想到我,令我格外感动。那时心里多了一份暖。 酒席至半,邻家嫂子将我拉到席间,原来这一桌都是夫的家族兄弟,亲哥、堂哥加起来正好一桌十二人。看这阵式是要我敬酒了。先前夫已敬过酒了,这回非要我们一起敬。我想,新入门,向他们敬酒原是应该的,大概意思到了就行了吧。可是他大哥为人极豪爽,非得对几位岁数大些的堂哥满杯而敬,以示尊敬。夫想挡也挡不住,实在推托不下,便从最大的开始敬。敬完几位堂哥,发现这下可麻烦了,这是初次敬酒,同样都是哥,总不能厚此薄彼吧。看着那特别大的酒杯,一咬牙:今天只有豁出去了,不能给他们落下话柄。这十几杯酒下肚,便知道自己要醉了,乘着清醒,赶紧回房去。都说酒品如人品,这一圈酒敬下来,从此,我的“好名声”在夫家族的兄弟姐妹们间传开了,而我醉得不省人事,却没人知道。第二天刚醒来,天还未亮,只觉得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昨晚把吃到肚里的都吐光了,这会儿又饿,又难受。等我洗漱完,婆婆笑盈盈地指着桌上的一碗粥,一碟小菜说道:“肚子都吐空了吧,刚熬的粥,乘热喝了吧。”没想到为了办婚礼,已经劳累好几天的婆婆,在这大冬天的早上还记得我喝醉酒,需要喝一碗粥。婆婆没等我答话继续说道:“嫁过来了,都是一家人了,以后你会知道,你那些堂哥都是酒里泡大的,一上酒桌,喝起来没完没了,往后可别跟他们喝了,喝多了伤胃,难受的可是你自己。”此时的一碗粥宛如仙露,喝下去肠胃总算舒缓了。这番带着嘱咐的话藏着关心与疼惜。这一粥,一语,婆婆分明已将我当一家人了。 4 夫从小管婆婆叫“阿母”。初时我怎么也张不开口叫。当碰到婆婆,或有事问婆婆时,叫了前一个“阿”后一个字的尾音总往回吞。婆婆倒未说什么,仍然喜颜悦色地回答我。夫碰到后,背地里开玩笑说:“你那声音细如蚊子,谁能听到啊!以后只管大声地叫,叫几次就习惯了。你看我叫岳母大人,都没什么不习惯的,你得学着点。”想想也是,总要习惯的。 后来有一次,婆婆做饭时,我在折豆子,折到一半时,一只肥绿的小虫在半截豆子上欢快地蠕动着。我从小就对软体小动物特别害怕,这一下,我蹦得老高,退得远远的,一边把豆子一扔,一边高声叫着:“阿母,有虫……”婆婆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也吓了一跳,赶紧跑过来看,见是只虫子,婆婆乐了,笑着说:“这孩子,豆角里的虫子怕啥,我们采茶的时候那是一大簇一大簇的虫子,让你看了不知躲哪儿去呢。”然后拾起掉落在地上的豆子,继续做饭去了。我不好意思地又坐下来,细心挑着没洞的豆子折,婆婆倒笑着说:“怕虫子,别折了,一会儿我来。”然后拉家常似地说起村里谁家的媳妇怕老鼠,谁家婆婆怕蟑螂,在“怕”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闹出了不少笑话。 说到后面,还意犹未尽地告诉我:“每个人都有怕的东西,我也不例外,在山上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蛇。年轻的时候,有次,去采茶,一转身看到一只黑蛇就在身后盘着,我连人带茶篓一起从上园滚到下园,把一同采茶的伙伴笑得东倒西歪,现在说起来还笑呢……”听到这,我也放松了下来,似乎我们分享了彼此的小秘密,心里的感觉更亲近了,以后再叫婆婆也就变得自然了。 5 夫家有三个兄弟,一个姐姐。兄姐都早已结婚生子了。房子有四进,四兄妹各住一进。夫最小,与大哥之间年龄相差十几岁,因此公婆一直跟夫一起生活。大家虽说各住各的,因为两老习惯早起,所以早餐也一直由两老准备好,大家聚在一起吃。逢年过节,也合在一起办起家宴。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娘家倒也相似,因此,看到大大小小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倒觉得亲切。 结婚之后公公与婆婆依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只管上班,家务婆婆都包了。等我们下班,就能吃到现成的,日子过得倒是轻松自在。婆婆怕我吃不习惯,总问我爱吃什么。而其实我对吃的没什么要求,独爱吸炒螺丝。螺丝,婆婆自己是绝不吃的,但时常会买上一些,特意炒着放我面前。婆婆的特殊礼遇,让我更觉得这个家的温暖。 都说“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心融入一个家时,就会不自觉的为家人做事,何需再争,又何需再计较。生活不需要什么婆媳对策,只需要彼此真心相待,互相商量,便胜过万千攻略。 那时婆婆刚过六十,虽说身体硬朗,但看着老人为我们忙前忙后,我也不忍心。在家时慢慢的我也开始学做菜、做饭,让婆婆多些自由的时间与老姐妹去庙宇烧烧香,散散心。在晚上洗衣时,顺手也将两老的衣服洗了。下班的路上给婆婆带些爱吃的水果。婆婆一直想去普陀山,便帮她与附近的几位老人报了团…… 我为婆婆付出的很少,却与婆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当我与婆婆挽着手上街时,婆婆的朋友总打趣着:这哪里是一对婆媳,分明是一对母女。婆婆笑着回道:媳妇也是女儿啊,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都得疼。我笑着心里甜滋滋的:我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个疼我的母亲。 6 与婆婆相处的日子,慢慢学会做几样菜了,但想学到婆婆的好厨艺却非易事。婆婆做传统菜的手艺都不差,而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当属红烧鱼和泥鳅面了。就连孩子随我们出来十年了,还念叨着:妈妈的鱼虽然煮得不错,还是奶奶的鱼煮得最好吃。婆婆做菜总是气定神闲的。煎鱼时,我老怕鱼会烧焦,老想翻动,但是她似乎心中有数,直到鱼边上有点焦黄之后才动手翻身,然后井然地切着葱、姜、蒜,配着调料。又是一番等待之后,依次洒上葱、姜、蒜爆香,然后盐、醋、糖等等配料下锅小焖一会儿。一道菜似乎也得能耐得住等待才功德圆满。而人生是否也是如此呢? 另一道泥鳅面可算是家族菜了,它是家中男人的最爱,也是每年宴请亲朋中最被推崇的一道菜。泥鳅洗净,加家酿红酒醉过,加老姜、水和几滴菜油,经过熬煮至烂。另起锅,泥鳅用热油稍炸一下,加入自家的红酒糟、酒糟姜丝、醋、辣椒酱、酒等稍焖之后倒入原汤,汤开之后调好味,放入家乡的细线面稍煮,再洒上葱和香菜,一道汤色金黄、面条细白、配料碧绿、酸辣适口的泥鳅面迷倒了众多亲朋。因为街上根本吃不到这么好的味道,大哥的朋友每年来,每年都念叨着。 当一道菜被烙上家族的印记时,心里也为之自豪。只是近几年婆婆年纪大了,皈依了佛教,除了猪肉之外,其他的活物已不再沾了。所以我们也不敢再劳她动手做这道菜了。这道家族菜便由厨艺最好的二姐传承了。我虽也掌握其中的工序,但是再怎么用心,也超越不了婆婆。大概是因为我一直做不到婆婆那种气定神闲的境界。 7 往后的日子,对婆婆了解越多,越发对婆婆心生敬意。 日子虽然越过越好,婆婆依然勤劳,春夏总忙着去地头采茶,秋冬也忙着采收稻子、地瓜,在田间地头,婆婆也是一把好手。直到近年来儿女们不再让两老再去干重活,才只种种菜,打发时间。 婆婆时常教我怎样买时令而新鲜的水果、蔬菜,既好吃又营养还便宜,原来婆婆还挺精明。 与婆婆上街买衣服,我以为老人买衣服应该很简单的,不曾想,从花色到质地,从款式到做工,从长短到腰身她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原来婆婆也蛮有独到的眼光,难怪她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 婆婆人缘极好,只要她在家,那些老姐妹们总爱聚在我们家唠嗑,说着说着都会说到儿媳如何不孝,如何爱玩,如何小气……而婆婆只会笑着说自己儿媳的好话,还劝她们: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现在日子多好啊,吃喝不愁,都是自己的子女,还有什么好跟晚辈计较的。原来婆婆眼里只看到晚辈的优点,宽广的心胸,少了计较也就多份幸福。 婆婆待人接物极为大方,只要别人有所求,她有的,能做得到的,都会毫不保留地应允,长此以往,婆婆在亲朋中的口碑特别好,时常碰到一些亲友,总在我们面前念叨着她的好。 由于家乡天气长年潮湿,冬天阴冷,年轻时因操劳过度,又少有保养,婆婆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她的身体成了晴雨表,下雨的先兆便是关节开始酸、麻、疼痛。虽然子女们多方寻医问药,总不见效。这成了子女的心病,我们每每问起,婆婆总说不碍事,老病根了。她怕子女担心,总是自己忍着。 8 与婆婆关系越来越融洽之后,闲聊的时候,婆婆也会给我说起过去的事。偶尔也从她们老姐妹的忆苦思甜中,粗略地了解了婆婆一生的艰辛。 婆婆出生于三十年代末期,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艰辛,在九岁时,婆婆就被当作童养媳,送到了公公家。从此她就在这个陈姓家族中扎下了根。婆婆未进过学堂,只认得纸币上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她一生的遗憾。不到十来岁,她便开始学着搭起小板凳站在灶台边做饭、到河边洗衣、提着竹篮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地里拔猪草……因为爷爷奶奶对她还不错,生活虽苦些,在婆婆的记忆里还是有属于那个年代的童年乐趣。 日子再苦,婆婆依然渐渐长大了,不到二十岁便与公公成亲了。公公是个本份而勤劳的人,一年四季只管围绕着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给人挑木头赚些工钱。家里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便都由婆婆一人操持着,为了生计,婆婆量入为出,买东西货比三家,自己裁衣纳鞋……生活磨练出婆婆的精明。 经历了文革,又碰到了六零年,那年大哥刚出生,全国闹饥荒,地里的野草,山上的树皮也被抠得精光,几个鸡蛋就成婆婆坐月子的营养品了。乐观的婆婆现在想起来还笑着说:那时做梦都在找吃的。那个时代的艰辛我们无法想像,婆婆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随着孩子相继出生,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了。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时婆婆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用。即便在最艰辛的时候,坚强的婆婆也未曾向别人伸手借过米,赊过盐,因为她知道谁都不易。她只从自己的牙缝里省下粮食,让家人能稍微吃得好一些、饱一些。 孩子大些之后,为了贴补家用,勤劳的婆婆在农闲时节,便到建筑工地打工,一天下来也就挣个一块钱。因为实在的婆婆干活特别卖力,那些工地的工头有活都愿意找她去干,倒也把日子一天天地熬了过来。 直到大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二姐长大能帮着洗衣做饭,三哥学了手艺自食其立之后,婆婆的日子总算苦尽甘来。等到儿女一个个相继成家立业之后,婆婆才算可以安享晚年。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她的心里,崭新如昨。时常说到最后婆婆总会感叹一番:“一切都如做场梦,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一晃就过了几十年。在这花花世界,山是主人,人是客,我们只是来游玩一遭……”婆婆说得沧桑,我听得分外心疼。 9 当风霜侵蚀了容颜,历经艰辛的婆婆更加乐观、宽容。与婆婆相处的日子,从未见婆婆责骂过谁。对于家人,她甚至连一句重的话也不曾说过。她的心中充满对子女的爱,爱屋及乌,她又把这爱从子女身上传递到子女的配偶身上,再传承到孙儿辈的身上。家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她手心里的宝,她不舍得骂,只有无限的包容,无私的奉献。 婆婆的一辈子就围绕着这个家,她最大的心愿不是什么荣华富贵,不是母凭子贵,而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安康平顺。她用一生的爱为我们筑起了一个堡垒,有婆婆的家,就是每个家人心灵的避风港。 每天,她还是最早一个起来的,为我们几家都泡上几壶开水,做好早饭,等我们一个个吃完去上班,然后再自己慢慢收拾。不管家里哪个生病了,她跟在后面熬粥煎药,一些小毛小病,婆婆的青草药秘方总能神奇见效。女儿、媳妇生孩子,从吃喝到洗晒,到陪睡……月子都是婆婆一手帮着做的。家里的六个孩子也从小跟着婆婆一起长大的。等孩子长大些了,不管哪个小孩惹事被责罚了,婆婆总是他们的最好盾牌,婆婆总说,谁没有犯错的时候。然后让孩子们记住教训。而每天最晚一个睡的人也是婆婆,不管孩子们是出去应酬,还是小孩到朋友家玩,只要有人没回来,婆婆总是守在大厅或厨房,哪怕自己一直打盹也要等到她的子女、孙儿们回家了才会安心地回房里去睡。婆婆就像只护雏的母鸡,只有把所有的孩子都揽进宽大的羽翼下,她才能安心。 婆婆依恋子女,子女们更依懒婆婆。虽然,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每有大事小事总是找婆婆商量,即便有些事她做不了主,儿女们也一样要告诉她一声。在这个家里,似乎有个习惯,不管谁先回到家,首先总会先找婆婆。那长长的一声“阿母”,或一声“奶奶”都透着对婆婆的敬与爱。而只要听到她的答声,叫唤的人才会安心。婆婆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家里的精神支柱。她在哪里,儿孙们就聚在哪里。 10 即便我们离开家乡,飘泊在外的十年,婆婆依然把她的爱一声声从远方传递而来。电话那头的嘱咐,总带着关爱将我们的心暖暖地包围。当我们在这个七月,又回到故乡时,婆婆又像我们当初在家时一样,张罗开了。丰盛的菜肴,热闹的家人,婆婆的笑脸里映衬着团聚的幸福。 短短的二十来天过去了,临别之际,婆婆又千叮咛万嘱咐一番。当我们挥着手让婆婆多保重时,婆婆笑着应答,在婆婆转身之际,分明看到婆婆用手背擦去眼角的泪花。看着婆婆苍老的背影,那一刻,我眼里也泪光莹莹的。心里说道:阿母!我们都是你放飞的风筝,只要您的牵挂在,在外的游子千辛万苦也会赶回来与你团聚。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