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声声慢》写作年代的论述 |
正文 | 对于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写作年代,在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诸家注本几乎都定在清照晚年,黄墨谷认为是“悼亡词”①,王延梯认为“这是明城死后的作品”②,各家赏析文章亦均认为词中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深仇惨痛。但清人俞正燮曾指出这是清照早期作品③,陈祖美在《李清照简明年表》中将此作定在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8至1120)间,即赵明诚去世前九至十年,李清照尚住在青州归来堂时。沈家庄④也是同意陈祖美的意见,认为《声声慢》写作于宣和二年前后,即清照南渡之前赵明诚尚在世,其写作地点是青州。通过几首出现“梧桐”意象的愁情词,说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古青州十年明诚再次出仕后,清照为怀念明诚而作。从初别的怀念(《鹧鸪天》、《忆秦娥》)到耳闻明诚有蓄妾打算(《行乡子》、《念奴娇》),到证实明诚确已蓄妾,悲惨凄绝,不能自持(《声声慢》)。反映了词人在享受十年与明诚一道生活的夫妻恩爱之乐后,丈夫重新出仕,而自己的爱情反而失落的沉痛感伤与孤独寂寞情怀。 但本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仍认为是清照晚年之作,本词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具体分析其词句,“寻寻觅觅”表现国破家亡之后词人试图寻找失去的东西,却又那么的迷茫与无奈,内心的空虚表露无遗,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三句,表示悼亡和怀念的意思,请照此时流离江南,丈夫赵明诚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感到伤心。词人早期寄给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有句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故称雁字回时相认。“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黄花陨落堆积,如今也没有人与我一同采摘,词人内心是如此的悲戚孤寂,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与无奈。全词都表现了李清照的夫亡家破的愁绪。总的来说从古到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并且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的创作,但也有少数人提出了与此不同的看法,而且还给出了有利的证明,比如陈祖美。无论怎样,这两种观点的存在是不能抹灭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依据。但对于它的写作年代的论述,从词人的经历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注释:①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声声慢》编年,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4页② 王延梯:《漱玉集注》,第47页③ 俞正燮:《癸已类稿》,卷十五,《易安居士士辑》④ 沈家庄:《词学论稿》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