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袁家沟与《泌园春·雪》 |
正文 | 作者:胡杨枫渊 从佳县螅镇荷叶坪村出来,沿着黄河公路向西南行进。大约二十多公里后到达榆林市吴堡县城。经吴堡县城由北向西往清涧县方向行走,又走了近七十多公里的沿黄河山路,我们到达了清涧县高家洼村的山顶上。夕阳西沉,向东远眺,晋西北绵延的群山在这仲夏的余晖中黛色苍茫,若隐若现。我只能在脑海里想象着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 从高家洼山上下来要向北行进三十多公里,才能到达袁家沟村。在路上,马语问我:“如果不走公路直接爬山肯定会近得多吧?”我说:“应该是这样的。”那时候,这里没有公路,估计连一条像样的羊肠小道都没有吧?毛泽东军事集团的将士们爬到山顶上侦察敌情、勘察地形,其艰难和险阻是难以想象的。 袁家沟沟深山高、群山环抱,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在村子中间,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渠。传说有风水先生说过,这是一架龙山。在两条沟口不远相对应的地方,各流出一股清泉,传说这就是龙的两个眼睛。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村民们叫它“常流水”。 “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描述袁家沟村的顺口溜。白姓家族的人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袁家沟分为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进入无定河,最终汇入滚滚黄河。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词的填写地就在陕北清涧县这个偏远的近乎偏僻的小山村——袁家沟。 据老支书白炳池给我们介绍,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是在下午到达袁家沟的。随后东征红军总部约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前后共有红军三百多人住进了袁家沟村。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治民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中国革命的领导人。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袁家沟村写就的。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了抗日东征的里程。 毛泽东等在袁家沟共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原上,极目远望,晋西北原野一片苍茫。一代伟人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的小方桌,今天还完好地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的炕上。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他也是一名在任上被拉下马的贪腐高官。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和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白炳池老人在夜幕下用他那浓重的陕北清涧方言对我们说:“袁家沟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是全村人都‘闹红’;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象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等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继续革命;四是村里人从清朝起就没有停办过私塾,有文化的人,出去了就会有发展。” 在我们与白炳池老支书握手告别之际,我给他点了一支香烟,发现佩戴在他左胸上的中国共产党党徽犹如一点星光在这寂静的山村暗夜里闪闪发亮!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