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年味
正文

龙年春节过后,无论是亲戚朋友,或是同学同事,无不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甚至认为过年既浪费钱物,又劳力费神伤身体,应该取消春节过年的也大有人在。上网浏览,有此感觉的国人恐怕不在少数,如此消极地看待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值得深思。

恰恰昨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我有意地到街上转转,各个商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利用这一西方的节日造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各个鲜花店前人流涌动如过江之鲫;各大超市也大显身手利用不同的优惠促销策略吸引不同的消费者;平常门前冷落的宾馆门前也显示出异常的火爆,车位紧张,出双入对的男女络绎不绝……与春节前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得小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对过年是一种向往和希翼,甚至是追求。虽然那时生活困难,借过年之机全家老少能够添置一件新衣,也借此让平常缺少油水的嘴和肠胃能够沾上节日的光,让肉味和年粑入嘴进胃,使大人小孩至少半年之内说起过年都垂涎欲滴。条件稍好的家庭,小孩们能够得到一块二毛钱的压岁钱,那就更是乐坏的事儿了。那时的年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我一般都会在老家过年,掐指算来,只有两个春节没有回老家。缘于此,年味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浓厚的。春节前两三天,带着妻女回到老家,与年事已高的父母过年,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确是幸福之事。而在老家,传统的过年习俗保存依旧,这也是我选择回家过年的原因之一。老家虽然偏僻,交通也显不便,但一条山沟小河两岸,全是同姓苗族人家,从过小年开始至次年元宵节止,是没有禁忌的。大人小孩可以在各家各户任意穿梭,而且有“碰桌动筷”的习俗,就是走到谁家在吃饭,绝不能讲客气,不管你吃没吃饭,都得拿双筷子陪主人吃饭,而喝酒之人更是得做好准备,“动百家筷,喝百家酒”的苗家传统是破不得的,否则你就有瞧不起主人的嫌疑。而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老家的年味在我看来,不仅没有淡化,而且更浓了,其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的贴春联是不能少的;二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烟花爆竹燃放没有间断地响彻在小河两岸增添了年味;三是老中青结合,或是麻将,或是孔乙己,或是斗地主,或是翻金花(一种扑克游戏),而且还带点小彩,这在过去那是万不可能的。过去“过新年,穿新衣,吃年肉”的习惯却是真的淡化了。

不少朋友抱怨说在城里,是体味不到什么年味的。还举例说在城里,烟花爆竹在过年的时候当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过年随意串门却是万不可能的,即使串门也得看对象甚至前思后想,抑或得备些礼物方可。除此之外,只能一家人闷在家里看春晚,能够自家凑一桌“刹家麻雀”算不错了。走在城里的街上,除了都市的霓虹闪烁、少数单位门前的灯笼春联、偶尔的鞭炮声声,能够感觉年味的东西确实不多,与西方传入的狂欢夜、圣诞节相比冷清了许多。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富裕了,国民相对也富足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对过年有此感觉。我常常在想,也在与朋友、同学相聚时讨论,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各有各的看法。但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很多人没有用文化的观点去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而当自己被问及“为什么要过狂欢节、圣诞节、情人节”时却振振有词地说:“人家是洋为中用,那是文化。”让听者讶然。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都留有佳作以示后人。“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守岁。唐·李世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宋·王安石)“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这些名诗佳句,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众多的老百姓的心目中,是非常看重自己传统节日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夕,外出打工的人们总是把回家过年作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来安排,而紧张的春运就是明显的例证。前几日看电视,湖南永州的农民李竹清在买火车票时站着睡着了,原来他为了能够回家过年,排队买票六天六夜但还是没买到票,看着看着我被他感动得哽咽,同时也真是替他感到无奈和心酸。回家过年为了什么?不就是感受年味和家味吗?说起家说起过年,总会让人从心里产生出一种温馨的感觉,无论是繁华殷实的家,还是朴实无华的家,家始终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所以回家过年成了亿万外出打工人一年的企盼,回家看看父母,回家看看妻子,回家看看儿女,打工的艰辛和所受的委屈便烟消云散,这就是他们最需要也是最朴实的年味。细细体味这样的年味,又何尝不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呢?在中国,年味是永远没有缺少过。《春晚》从1983年走到今天快三十年了,大江南北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在大年三十夜观看春晚,春晚的年味不可谓不浓;春节前夕甚至大年三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看望慰问群众,送上祝福,年味也不可谓不浓;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冒着严寒,在拥挤的车站排队购票、挤上拥挤的列车没日没夜的往家赶,年味不可谓不浓吧;举家团圆吃团年饭的时候,点上烟花爆竹祝愿来年红红火火,年味不可谓不浓……而抱怨没有年味的朋友,恐怕是赶了“拿来主义”的时髦,更多地关注和享受狂欢节、圣诞夜了吧!

中国有句老话: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东西用着才舒服、踏实。闹闹狂欢、过过圣诞没什么错,可那总是人家的东西,用起来总是有些别扭、不伦不类。还是多体会用自己东西的好处的好。你看,国家多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等,都明确为法定假日了,在这些节假日里,多走走、多看看,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还是自己的东西好啊,氛围浓浓的,用得舒心、用得开心。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7 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