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浅谈人生境界
正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题记

看完这几句简单的佛语,不知世间的芸芸众生能否解读其深奥的寓意,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欲罢不能,茫茫人海,有多少世人不想清心,又有多少世人不想寡欲,但真正能够做到佛语中“至善至真至美”人生境界,何其难也?

曾几何时,偶然读了一篇《人生三重境界》的文章,颇有收获,文章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用来一段充满禅机的话语表明,语为:看山是山,看水是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初来世上,纯洁无暇,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告诉自己这是什么也变是什么,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多,人们往往看到的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行千年,因而让人感慨万千,扑朔迷离,印证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人老年迈,在经历滚滚红尘的沧桑洗礼之后,多少众生感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塞顿开,回归自然,面对芜杂世俗之事,嫣然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正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在世,沧海桑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一辈子做人,一辈子处世,恐怕也弄不明白什么是成功的做人做事。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罢了,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事情,无非云淡风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红颜一世,一世情缘,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终是回归尘土,安然了之。在佛的眼中,通过题记便可得知,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真,善,美”。佛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们便可了知一切终是空,所以不执着。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若至善至真至美的人们行善时,没有行善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无相而施的行善方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那么,在佛学里,究竟什么样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苦读空文,博览群书,最后我只有在《金刚经》里了解到,所谓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四个字:不求回报。

古人讲:“三不朽”是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可见古人也是把具有高尚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也许,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其实,我们只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足够了。所以,不求回报对之社会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我们小时候学雷锋,学的就是这种精神。换之自我,就是为理想默默付出,而不强求结果。不一定成功,只享受过程。而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就是,付出自然会有回报,只是强求不来罢了,一切随缘。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做到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寂寞的,一般人受不了。看看我们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一些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可以称之为生活中的菩萨们,他们大多都是能享受寂寞,追求理想的人。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有多少人都羡慕流连那众星捧月、门庭若市的荣耀,那酒席间觥筹交错、谈笑嬉闹的惬意,或是并肩花前月下、畅谈春云夏雨的浪漫,或是他乡遇故知、高山伴流水的充实,还有游走交际场,往来风月阁的浮华。在这喧嚣的尘世间,有多少诱惑让我们虚度青春,背离理想。这也就是为何成功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总是极少数的原因。然而,生命里太多的东西太容易的散去与破碎,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不愿深挖自身的佛性。因为生活里,没有永远的唯一,所有的东西终究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而去,只有佛性与我们永存。有时不是佛性抛弃了我们,是我们自己先抛弃了佛性,因为我们学会了习惯性的否定,习惯性的抵制而让许多最美好的东西擦肩而过。太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更愿意相信是生活伤害了我们,而不愿去接受是自己佛性的缺失伤了自己。

佛说:“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所以,在喧闹的街市、在幽静的田园,一份独特的心境——寂寞常常会走进每个人的心间,帮我们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这就是每个心中的佛性——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其实,“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一种生命的沉思,是生命的展示,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不是身居斗室,闭门造车,而是与佛祖相谈、与至善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净土,是心灵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种品位,是一种淡定的胸怀、孤洁的操守。“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饱经风霜袭击的一枝寒梅,不屑于和百花争艳,却独立残冬,是一种坚忍的心志和无言的人生承诺,是酒阑人散后一杯醒酒的清茶,是消去喧闹后的一份真实的享受,是人生的况味。“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咀嚼人们谄媚或忠言的空间,是一种人生的难得的空闲,和幸福一样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春秋礼记,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里,无不解读人生境界,然而,人生境界,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人而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无不都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

菩提本非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生境界,高深莫测,谈笑风生,拙笔淡写,人生最高境界,秉承愚见曰:至真至善至美。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