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管理人员的选用 |
正文 | 管理人员的选用 文/黄晓岭 这里所指的管理人员外延很广,在政界古时叫官、解放后叫干部、公仆,现在则叫公务员了,在本文中我将交替使用这些词。在企业,事业中诸如老总、经理、主任、厂长、董事长等等也属于管理人员,他们统称人才。 在原始社会,那时没有国家没有阶级,那时的管理人员,无非是部落的首领、酋长、氏族的族长。在母系社会中一氏族的首领(及管理者)笔者认为应该是一年长的,子女众多的女性。其实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一个氏族就是一个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氏族)代代繁殖人口多了就形成一个村落,氏族就是村落的雏形。 在母系氏族社会笔者认为氏族首领是按辈分大小自然产生的,不是任命、不是选举、也不是考核更不是禅让推荐的。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就不同了,父系氏族社会初期,那时一个氏族首领是有一定体力,武力,头脑机灵的雄性为首领,他的“官”位是抢占的 ,他用武力征服了这个氏族的雄性与雌性猿人,他就成为这个氏族的最高管理统治者了。《史记》中记载的蚩尤、黄帝这些部落首领,就是生而聪敏,体格过人的。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出现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家庭,人类开始进入文明,阶级社会,这时的(管理者)首领选用在我国古书有了记载,《尚书. 尧典》这样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从这段话可看出那时的官是天子任命的。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可绩三载,汝陡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从这些话可看出,舜是经大家推荐尧禅让于他帝位的。上古时除了推荐任命,禅让,还有一种以访贤径途发现人才委任以官职的,像商周时的傅説,伊尹,吕尚。 到了君王专制社会,官多是世袭制,当初先祖与天子起事,那他后代可世袭做官了,另外也有经人推荐(察举制)君王任命的如:百里奚、孙叔敖、胶鬲、管仲、诸葛亮皆是这样。到了隋唐以后开始实行考核制,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了,一直沿至清末。在君王专制的社会里还存在用钱买官,或献宝获得官职的,《屠夫状元》说的就是这事。 民国时期的官大多是武装运动产生的及参加革命的人或从参加过革命的人中推荐,任命。由于战乱,考核、选举那时还不是主要的选拔方法。文革时期呢,文革时期废除了高考,选拔干部主要是推荐(领导、群众),还有领导从基层中任命。 在当今我们的民主共和制社会里,选拔管理人员多是考核产生,同时产生了一种新的选拔管理人员的办法---竞争选举制。 从原始社会到君王专制社会再到民主共和制,选拔管理人员有以下几种: 一、 访贤(去基层去寻官)。 二、 推荐制(众人推荐,领导推荐,古代的察举制,举孝廉)。 三、 考核制。(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古代可读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四、 选举制。(可读读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五、 任命制(封官,从基层中选拔)。 六、 买官。 七、 世袭制,革命(用武装运动,军事运动夺权为官)。 如今其它方式少了,现在选拔干部多以考核制,年年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这样。再则是选举制,几年一次的上下大选产生两委会干部就是竞选制。推荐、任命制在企事业单位中,个体、集体企业中仍存在。第六种,第七种选拔方法现已不存在了。 选举产生的干部或说公务员能体现民意,能满足人民的意愿,能更好的为民服务和更好的与民沟通便于做思想工作。但它有个缺陷就是选举产生的人员文化水平不一定很高,工作能力不一定很强。 考核产生的公务人员,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理论水准也较高,但他不一定有工作经验和其它方面的体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思想品行从几小时的考核试卷中也难以真实的体现。 从基层选拔(包括群众推荐)然后有上层领导任命,这种方法产生的公务员有点不民主,但这些人中他们往往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工作中的各种体验也较多,这类人中有的文化水平不高,理论欠缺,对于这种公务员可实行补习、培训学习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现在我们国家选拔干部多以考核制,如从94年 开始施行的公务员考试选拔干部,还有一年一度的高考,其实这是一种改进了变革的科举考试制度,它有许多优点,但是创造力、品行在这儿考不出什么结果。一纸定命运,三日决终生,致使一些人只是死读书,只追求一些功名,残害了一些读书人。还有就是竞选制,这种制度假设剔除拉票现象那它确实是一种较先进的方法。 我们选拔人才选拔干部,笔者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方法,那样会浪费人才埋没人才。今天选拔人才的方法应多元化。我们既不能完全以考核为标准去选用人才,也不能完全用竞选制。 前文我说过它们各有利与不足。考核选拔的人才应让他多去实践,看看他的能力,用一年到三年的时间让他做一些实事,把问题成功解决了,他的方法在实践中产生了效益,那他合格了,发给他实践考核证书,那他可委以重任走马上任啦,反之衣锦还乡吧。凭那么短短的几天时间,凭那么几张白纸黑字的试卷就委以重任,就让他直接去管理一个车间,一个企业,一个村子,一个乡镇,一个市,想想有点可笑。上古之时我们的先祖尧委以舜天子之位时还考察了他三年呢。 一个大学生高考成绩很好,只说明他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好些,其它能力难以显见。竞选,竞选出的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那应多去学习,可进成人学校,边实践边学习,那效果更会好的,那他就是“本科生”了。 群众推荐、毛遂自荐、领导从基层选拔任命,这种选拔方法虽已过时,但它有一长处,就是对所选人员能了如指掌,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应留一席之地。另外还有思想品行,有的职位要有很高的品行和一定的能力,否则不利于民,宁要六分能力四分品行的,不要九分能力一份品行的,像一些政要、执法职位。《尚书. 秦誓》上有这么一段话:“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彛无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亦职有利哉!”古人选用官员是很注重品行的。 选拔人才应多元化,不拘一格,农民、商人,艺术家、医生、护士、律师、个体集体企业家、各层次的工人、等等,在政界都则占一定比例才是,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经历,对各自层次的细节有特殊的了解。再则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启用人才。他不是本科,他父亲历史有问题,他可是一普通工人,她是一保洁员,他是一看门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我们的思维(定式思维),不敢大胆去用人,这些应统统抛弃。 我提出一摸式可参考。 支书(村、乡镇、市、省),从基层选拔任命,亦可选举。 主任、镇.乡长、市长应民主选举。 如农委、治安、工商税务、各技术人员等可考核选用。 无论哪种方法选出的人员不能忘记,实践关,能力关,品行关,学历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