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家乡的记忆
正文

那山,那墚,那谷,那沟,那麦子,那柿子,那烤馍,那土蜂,那荆条花儿,还有我那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这些都是家乡留给我儿时的永恒记忆。

黄土烤馍可以说是我们村的一大发明,流传有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只是听老人们说,过去村上由于经常缺水,就想到了这种馍的做法,后经人们不断完善,就形成了一系列食物及其相配套的制作工艺。烤制的食品除了烤馍外,还有烤红薯饼,烤土豆饼,烤鸡蛋饼,烤蔬菜饼,烤南瓜饼等。这种烤制食物,虽有点土味,不大好看美观,但是吃起来又脆又香,如果能加一点芝麻小葱会更好吃。我上大学时,每次假期开学时母亲都会给我烤上一大袋这样的食品,一直能吃一个多月。改革开放后,几个有创意的小青年,又开发了烤牛肉饼,烤猪肉饼,烤羊肉饼等肉末烤饼。靠这些黄土烤食品,许多村民走出去,到各个城市开专营店,挣了不少钱,从此后这些人大多数就在外面安了新家,再也没有回来。

黄土烤馍的工艺很有讲究,首先是取土,不是什么土都能用的。我们村不缺土,但是烤馍用的土都是取自村东墚最高处的料疆土,因为这种土经历风吹日晒,外面风化的部分已被风吹走,余下的部分就比较硬,这种土不适合种庄稼,没有沾过农家肥,没有臭味,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污染。取好土后,第二步就是砸土,因为这土都是块状,必须用斧头把它们砸成玉米粒般的大小。第三步就是磨土,就是在石磨上把这些已经是小颗粒的土再进一步磨碎。第四部是箩土,这一步是要把磨碎的土箩成细面状。第五步是烧土,就是要把这些细面状的土放进大铁锅内,下面点着柴火,不断的加热烧,直烧到锅内土不断冒泡为止,这时一般锅内温度会达到二百度左右(土质不好的土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同时就把捏好的生面馍放进去,并用小铁铲不停地翻动,大约半个小时就可取出食用了。如果是烤制各种饼类食品,过程差不多,只是在发面,揉面和烤制时间上方面稍有不同,烤制过程都是一样的。鸡蛋,红薯,土豆,玉米都可以放进去烤,不到十分钟就熟。

儿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村东面的七彩墚,因为这里能够到达全村也是全乡的最高峰。顺着梯田边的一条蜿蜒小路一直往上爬走,穿过八八六十四层梯田,快的话也需要一个多钟头才可以到达墚顶。站在墚顶往下四处环看,顿觉心情舒服了许多。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来这里,因为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到老远处我们渴望而暂时不可及的世界,有时候受到大人的责罚,一撒气躲到这里,家人半天找不见。来的最多的时候是夏天,因为这个时节季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到草坡上抓蚂蚱喂鸡吃,鸡吃饱了可以多下鸡蛋,鸡蛋卖了我就可以买小人书看来了。墚顶呈圆形,很平坦,长满各色各样的草花,我们在这里一方面凉爽,一方面看远处的世界,一方面在草丛中捉迷藏,一方面说梦话,说大话,说瞎话……山下一块块麦田,伸向日落的地方,我们常常互问,太阳落到哪里了,那儿有人吗,也种小麦吗,也有黄土吗,也有山吗……大一点后,也经常来这里,有时候是母亲让来取土烤馍的,有时候是散心的,有时候是挖药材买钱的……再大一点,也就是上了高中,一放假期,和儿伴准来这里,或欣赏美景景,或安安静静读一会书,或幻想上大学的美梦,或试探对方心中最喜欢的女友……

从墚顶朝西往下看就是我们村,整个村就像在沟底深处的一个拇指般大的点,东南北三面环坡。这些坡全都是几十米到上百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黄土堆积而成的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墚。我们村大大小小有七七四十九道墚。北面有十四道墚,由于这些墚的土质以黑色赫色或褐色为主,所以统统取名小乌墚,也叫黒乌墚或黑山墚。南面有十八道墚,土质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加上这些墚上酸枣树和枣树非常多,所以就取名酸枣墚,也叫枣树墚或黄土墚,寓意既长酸枣土色又像枣皮。东面有一十七道墚,叫做七彩墚,因为这些墚的土质色泽多样,不同的地块土色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块,阳面和阴面的土色也不一样,非常好看和迷人。

关于这些各色黄土形成的原因,工作后我专门咨询过省农科所的土壤专家,说这是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造成的。他们还拿出我省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图让我细看,并解释说,我省的黄土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总体来说,黄土颜色自下而上呈现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接着他们又带我参观了一下土样样品实室,走进一看大开眼界,大大小小上千个瓶子里和盒子里装的全是我省各地的样土,有褐土、黑垆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黄绵土、风沙土……我逐个看了个仔细,但是就是没有像我们村东七彩墚一样的彩色土样,我仔细给他们讲述了一下我们村的土壤情况,尤其重点提到彩色土,他们说这种土可能是多种土混合成的,由于没有我们村的样土,他们一时又不好准确给以解释清楚,但他们很感兴趣,希望我有时间能多带点土样给他们。没有想到我们村还有土壤专家没有见过的土,这更增添了我的兴趣。工作之余,我几乎成了一个黄土谜,购买了许多有关黄土的书籍,从图书馆或网络上收集了许多黄土方面的资料,几年下来,我认为自己至少算半个黄土专家了。

我们村的黄土除了颜色多样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土质纯而厚,几乎没有石块,过去村民为了找到近一点的水源,在村西一块地势比较低的地里挖了一个百米多深的井,竟然没有挖出一块石头,于是赶快停挖,村民们知道,没有石头的井是不会有水的。

村里最热闹的一个季节是六月份,因为这时麦子正好成熟,是一年最忙碌的季节,每家每户都不用做饭,全村一起在队里上大灶。大灶上的饭很好吃,除了全吃白面馍外,还有各种蔬菜,像洋葱、蒜苔、西红柿等这些平常很难吃到的菜这几天都可以放开肚子尽饱儿吃,尤其是在家里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的猪肉、牛肉和羊肉等几乎每天都能吃上。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女们一起忙于用镰刀割麦,老年妇女和老头老汉们一般是把割好的麦子用麻绳捆起来,然后要用大马车把捆成一捆一捆的小麦一车车拉回到全队唯一的一块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场地先堆积起来,等全部收割完了还要把这些堆积成小山一样的麦子摊在场地上用牛或驴拉着石碌碡(liuzhou)一圈一圈的碾(以后有了拖拉机和脱粒机石碌碡就淘汰了),直到把麦穗上的种子全脱落下来,然后把上面压扁而断成几节的麦杆收起来,下面就是厚厚一层的麦粒……这是全村民一年最好的收获和希望。

上学的孩子们这几天也放了假,在老师的带领下拾麦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一点的学生用手拾,三年级以上的大一点的学生用竹耙子或铁耙子搂。每天都要把拾到的麦穗一起交到生产队里,还要称重量和登记。为了能多是一点麦穗,有些小孩跟在自己大人后面,大人捆麦子时故意留一点让孩子拾上……拾的越多不仅记的工分多,而且还能收到老师的表扬。

秋天也是村民最高兴的日子,虽然没有像收麦子时吃大灶的好日子,但是各种熟透了的瓜果梨桃柿子酸枣确实能让每一个人在欢笑喜悦中忙上一大阵。其中最忙碌最快乐就是摘柿子了,因为村上的柿子树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多,单从颜色上看有红柿、黄柿、青柿、朱柿、白柿、乌柿等;如果从果形上看有圆柿、长柿、方柿、葫芦柿、牛心柿;还有被称为“世界第一优良种”的大盘柿;河北一带出产的莲花柿、镜面柿,陕西泾阳、三原一带出产的鸡心黄柿,陕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古荡一带的方柿,这些被誉为中国六大名柿的品种我们村都有!。此外,还有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华县的陆柿、彬县的尖顶柿;山东青岛的金瓶柿、益都的大萼子柿等国内有名的柿子我们村也有。等霜降过后,气温降下来,柿子树叶就会哗哗落完,而一个个柿子还挂在树梢,看着满枝头红灿灿的像小灯笼似的柿子村民实在是不忍心去摘。记得我们家每年能分八九百斤柿子,这些柿子除了用温水泡几两天就可以直接吃一部分外(这叫漤柿,此法可去除柿子中的涩味),还有许多柿子是根本吃不完的。为了不让它烂掉,母亲就把这些柿子的皮儿用镟皮刀镟掉,放在太阳底下晒上一段时间后,再装进陶罐里,一个月之后这些柿子和柿子皮外面就会长出一层白白的甜甜的霜(这叫柿霜),这就是最好吃的柿子饼了(这叫发柿)。还有一些柿子就让它自然变软,这些软柿到了冬天用温水泡一会儿,吃起来像蜜一般的甜(这叫软柿),对于那些没有奶水吃的婴儿这些甜甜的软柿子可是最好的食品了!一些特别软而快接近坏了的柿子,母亲就把它们洗干净后放进一口缸里发酵,这样就可以制成柿子酒,时间再长一段,这些柿子酒就会变成柿子醋了——————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最环保的最有风味的特色醋了!

村周围的沟谷非常多,这些沟谷都位于墚和墚之间,也就是指那些地势低洼的地方,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些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形成的凹地或槽地。在四十九道墚之间少说也有三十六个谷,一十九条沟。其中小乌墚分布的谷为多,以动物命名,有猫儿谷,狼窝谷,野鸡谷和野兔谷;酸枣墚分布的沟为多,多以植物命名,有柿树沟,酸枣沟,红果沟,梨树沟等;村西只有一条沟,叫西蛇沟,因沟里有水有蛇故名;剩下的沟谷都在村东墚之间,名字繁杂,不太有规律,有以昆虫取名的,如野蜂谷,因有野蜂而得名;有以草花取名的,如山韭谷,因谷内有山韭菜而得名;还有以中药材植物命名的,如枸杞谷,因谷内枸杞比较多而得名。

这些沟谷中,村民去的最多的地方当然是猫儿谷,猫儿谷里有一个猫儿洞,猫儿洞内有一股泉水,是我父亲发现的,后来村民取名猫儿泉。是周围十公里范围内唯一的泉水。泉水发现之前村民饮用的是西蛇沟里的水,那里的水属于雨水,很混,味馊,不好喝,发现了猫儿泉水后,那儿水就再也没有人用了。后来父亲又带领村民从村子到这里专门修了一条山坡路,来回用驴驮一次水只需要个把小时。猫儿泉水不算大,但水质还可以,喝起来有点甜味。一户人家一天一般要驮一次水,人口多一点的像我们家每天要驮两次水,这些水驮回去后都倒在水池或水窖中。水池存的水少,一般建在院子背阴的地方,因为阴凉环境水不发酵,不变味,人口少的人家都建有这种水池。人口多的家户一般挖的都是地窖,地窖深约三五米,窖口到窖底都是圆形,窖底稍大,窖口稍小,窖壁是用当地细软的褐色土烧制而成的青砖砌成的,这种砖质地坚硬密度大,不透水。窖底是用很厚料疆土做基土,基土上铺有三层青砖。因为地窖存水多,又能收集院内雨水,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就不用去驮水,地窖中积累的雨水足够一家人洗漱饮用大半年,有时还能浇浇院内菜园。我家人虽多,却没挖地窖,只是建了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水池,池水装满后也能用上个半月。

猫儿谷是大人们最爱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地方。相比之下枸杞谷是每一个村民尤其是十几岁左右的小孩最渴望去的地方,谷内各种中药材非常多。像远志,一斤抽了筋的干远志根在七十年代年就能买一块二毛钱!这可是一个劳动力十天的收入!还有黄芪柴胡防风枸杞等价格都不菲。记得每年一放假我就和几个伙伴拿上镢头和箩筐带上馍馍和水壶从早上出发到很晚才回来,一假期下来都有好几十元的收入呢!那时候我上学的费用基本上都是来自我挖的药材卖的钱。

村民去的最少的地方就是野蜂谷。野蜂谷原名野风谷,因一年多风得名,是我们村最长最宽的一条谷。谷内地势比较险要,尤其是靠近南侧的一段长约一公里高约百米的绝壁更增添了野蜂谷的气势,绝壁半空中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洞穴,曾引起许多人的遐想,有人曾大胆的预测,洞穴内肯定有值钱的财宝,但是说归说,就是始终没有人上去过,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野蜂谷底还算平坦开阔,有几十几块大小不一的地块组成,小的不足一亩,大的足有五六亩,合起来足有五六十亩,据说这些地过去都是长庄稼的上等好地,后来家族选墓地时看中了这些地,说这儿风水不错,于是这儿慢慢就成了家族的墓地。随着墓堆数量的增多后来这些地就不再种任何庄稼了。时间久了,坟地里和周围坡地上长满荆棘。荆棘很高很密很恐怖,一般人没有什么事是不会到这儿来的。

但是1943年的一天几个日本人突然来到野蜂谷……他们来干什么呢?事件的起因还要从我家的祖坟说说起,从我爷爷说起。

家族人都姓裴,据传说,最先迁到这个村的是一个看护墓地的叫做裴狖(音同有,一种猴子)的人,这个裴狖起初是个挖墓人,有一身绝技,能在陡峭的崖壁上挖出一个墓洞,再把棺木放进去。裴狖上了年纪后,干不了那些力气活了,就被大户人家雇来到我们村这个地方看护墓地,由一个挖墓人变成一个护墓人。至于说为什么到这里护墓,更是传说离奇,有的说是野蜂谷绝崖上的几个洞就是裴狖挖的,里面放有几个大户人家族的棺木。有的说野蜂谷曾经是一个古代小国的墓园,里面有许多古墓坑,有许多值钱的东西……裴狖来后,觉得这儿土质肥沃适合耕作,于是也把媳妇和孩子全都带来正式安了家,结束了他多年没有固定居住场所的生活。几百年过去了,裴狖的后裔越来越多……我们村的裴姓人家都是他的后裔。

家族的墓地分两块个区域,都位于野蜂谷,相距不远,一块靠前,较大,埋得都是爷爷辈之前的人,靠后的一块较小,埋得都是爷爷辈之后的人。家人把这两块墓地分别称为老坟地和新坟地。

其实老坟地是我们村所有裴姓家族的共同祖坟,过去每逢清明节或像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一这样的“鬼”节气,人们都要先到祖坟祭拜之后才到各自的新坟地祭拜。新坟地大多数都是解放后逐步开挖的,基本上是每家占一块地,相互间有一定的间隔,但相距又不很远,远处看好像连成一片似的。

老坟地墓堆很多,足有几百座,坟地里长满荆条。这些荆条起初都是老辈人从周围墚上移栽过来的,听老人说,荆条根能在地下长得很大很深,时间长了这些根互相交织连在一起,既可以固土不怕洪水冲刷,又可防止盗贼盗墓。地上部分的荆条枝割下来可以编箩筐背篓等家用工具。

春天紫色的荆条花开后,会引来许多蜜蜂采蜜,也有当地的土蜂和马蜂。时间长了有些蜂就在坟地周围找个合适的地方安了家。父亲曾听爷爷说,光老坟地周边及其附近的土坡和崖壁上就有二百多个土蜂窝,土蜂窝口小肚大,一个土蜂窝住有上万只土蜂。马蜂窝圆球形,有篮球那么大,每个窝内有马蜂不下千余只,马蜂窝大多数是建在乔木树上,也有个别的建在像酸枣树之类的灌木丛中,其数量达百余个。蜜蜂窝数量更多,村民养殖的就有几十窝,野生的蜜蜂也很多,有的窝在土崖壁的洞穴里,有些干脆把窝挂在树枝上。

土蜂比蜜蜂身体略长,体色发黑,尾部有毒刺,毒性很强,人被蛰后轻者晕倒,重者休克甚至死亡;马蜂体长是蜜蜂的两倍,尾部毒刺的毒性更强,一只马蜂会把人蛰晕,两只马蜂会把人蛰休克,三只马蜂会把人蛰死。蜜蜂尾部也有毒刺,但毒性不强,不会使人致死的。

村民养殖蜜蜂的历史很长,过去基本上都是在院墙壁上或者自家地里墙壁上的挖几个深和高约一尺的洞,引进蜂王后,再把洞口封住,只留几个拇指粗的小洞门,不长时间就会形成一群数量可观的蜂群。村民养殖蜜蜂主要是酿蜜,蜜蜂的蜜虽然不是最甜的,但是产量高好养殖风险小,深得人们的喜欢。

土蜂都是野生,土蜂蜜很甜,比蜜蜂的蜜还要甜好多,但是土蜂蜜产量小,加上土蜂不好养危险大,所以村民一般不家养。土蜂蜜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入药,如果能和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一些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爷爷是一个掏土蜂窝的好手,经常带着头罩,披着棉大衣,冒险掏土蜂窝,然后将蜂窝放入铁锅内,加入少许水,熬制片刻,冷却,倒去上面的水,沉入锅底的就是土蜂蜜。如果土蜂蜜继续熬制,就会变成土蜂王浆,蜂王浆可以入药,一般跌打肿痛,敷上一点,即可消肿止痛。不过蜂王浆熬制要非常小心,因为加热后的蜂王浆挥发性强,一旦挥发出去,大批土蜂会蜂拥而至的,那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开始爷爷不知道这些,有一次熬制蜂王浆时,没有想到招来大批的土蜂围攻,幸亏爷爷躲避及时,否则会很危险,所以一般人是不敢熬制蜂王浆的,爷爷有了经验,慢慢掌握能准确掌握火候,所以家里从不缺土蜂蜜和蜂王浆吃。

由于老坟地有及其周围有非常多的能致人于死地的各种蜂,所以野风谷才改名为野蜂谷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是有一个外地的采药人,居然进了野蜂谷,不仅采了许多好药材,还在挖药材时挖到了一个陶罐,陶罐内有一个陶人,陶人双手拿端着一个乌金瓦亮的铜盘,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反正人人都这么传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来野蜂谷找财宝的人真不少,但当他们准备从我家老坟地走进野蜂谷时,看到“嗡嗡”飞来飞去的数不清的土蜂和马蜂时,许多人立马止住了前进的脚步——-他们担心,宝贝没有找见,命已休也。

财宝的消息不知怎么也传到二十多里外的驻守在周王庄炮楼的日本鬼子那里。有一天一个翻译官带着三个日本人突然朝村子方向来里,其中两个日本兵背着三八大盖,一个日本军官,腰挎盒子,手拿一把军刀。一见日本鬼子来了,许多家人忙紧闭大门。日本人进村后,道也非常客气,见了小孩还给糖吃,见了大人先点点头,然后让翻译问怎么才能走进野蜂谷。村民一听日本人也要去野蜂谷寻宝,直摇头,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不敢去,也有到说你们去找族长吧,他年龄大,知道的多,可能晓得。

解放前,我们村最大的官是族长。一般族长都是家族人口最多的,年龄最大的男人担任的。只有族长死后才由下一个年龄最大的人担任,不需要选举,自然升任。这一年我爷爷是族长。

日本人打听到爷爷家后,进了家门,非常客气的对爷爷说,我们是来野蜂谷搞考察研究做学术的,不是挖墓盗文物的。爷爷对日本人本来就没有好感,知道他们在撒谎,但看到人家这么客气说话,爷爷想了一会说,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不管,但是野蜂谷有财宝有没有古墓我们确实不知道,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最好等到冬天,因为冬天冷,蜂都冬眠,比较安全。日本人一听说还要等到冬天,现在离冬天还要好三四个月当然说不行,坚持说非要现在就得去。

爷爷本来是想利用这种方式把日本人支走就算了,等到冬天大雪一封山,谁也进不来,没想到人家不吃这一套。没有办法只好又想了一会说,现在去也行,我可以带路,不过要答应我几个条件:一要祭天地,二要祭鬼神,三要祭祖先,四要祭蜂灵。

日本人一听爷爷提出这样的四个条件,感到非常纳闷,去一个野蜂谷为什么还要祭这些呢,但是有求于人,也没办法,来硬的恐怕不行,只能不解地探问原因。

爷爷解释说,你们这些日本人只知道天皇,只会听从天皇的指挥,天皇让你们去那儿,你们就到那儿,到了那儿都是寻找你们想要的,稍有不如意,就杀呀打呀的。我们中国人不会这样,我们再苦再穷,我们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会守着这一片山,守着这一片地,慢慢建设它。我们虽然没有天皇,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天神,有我们的地神,有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有我们对大地万物生灵的热爱,有我们的原则和规矩,你们到了我们的黄土地,就得祭拜我们的天地诸神和万物生灵。

爷爷告诉日本人,祭天地表示我们对天地的崇拜和尊重,因为我们需要阳光和雨露的照耀和滋润;祭拜时需要用九色蓝纸裱糊出像战神刑天、星神夸父、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太阳神炎帝、金神蓐收、月亮神嫦娥,还有盘古、女娲、伏羲、燧人、黄帝、颛顼、风后、应龙、蚩尤、后羿、等各位天地诸神;还要烧99根祭天地高香,还要准备苹果,柿子,红果,蜜枣等当地的九种大小和颜色都一样的水果各9盘个,还要鸣鞭炮……祭鬼神主要是表达对人死后的关注,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祭拜时需要用九色黄纸裱糊出拾宫真君拾殿王,其中第一宫真君是秦素妙广,第二宫真君是阴德定休,第三宫真君是洞明普静,第四宫真君是玄德五灵真君,第五宫真君是最圣耀灵,第六宫真君是宝肃昭成,第七宫真君是泰山玄妙,第八宫真君是无上正度,第九宫真君是飞魔演化,第十宫真君是五灵威德。拾殿王分别是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六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祭鬼神时点的香是祭地神香99把,水果和祭天用的一样,但是要另加九只公鸡头,九只山猪脚,九只山鸡尾,还要有小麦,谷物,苞米,黄豆等各一盘;祭祖先时需要准备祭祖香,需要公鸡血,需要猪头,需要烤土馍,烤土饼;祭蜂灵时简单一点,除了需要香,水果外,还需要土蜂蜜九斤,白糖九斤……还没有当爷爷说完,日本军官拔出军刀,哇呀呀的指着爷爷说,良民的胡说八道的,胡说八道的,这些统统都不要,统统的都不要。

爷爷本想用这第二种办法难走日本人,一看这一招也不管用,忙改口说,我们只祭蜂灵只祭蜂灵,只需要几斤蜂蜜几把香,这些只不过是给蜂弄点吃的,这样蜂就不攻击人了,你们自然就可以进去考察了。日本人一听这觉得非常有道理,马上收回军刀说同意同意,并让爷爷马上安排。

村民对祭天地祭祖先非常熟悉,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还要祭鬼神至于祭蜂灵更是闻所未闻,都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管什么原因,人们来不及想这些,忙按照爷爷的吩咐准备祭品和用具去了。爷爷穿上他掏土蜂窝时才穿的衣服,把掏土蜂戴的帽子和平时熬制土蜂蜜用的小铁锅塞进一个布袋背在身上,一个人领着日本人拿着祭品朝野蜂谷出发了。

爷爷计划用他的第三招对付日本人。

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才来到祖坟前的祭祀台上,爷爷自己亲自摆好祭品,把点好的几把香插到香炉上,并叫翻译官去找来几块石头,叫几个日本人去周围拾一些干柴。然后爷爷把翻译官找来的几块石头围成三角形,从布袋中掏出小铁锅,放在石头上,把拾来的干柴放在锅底下的石头之间,用火点着,然后把土蜂蜜向锅内倒进一些,不断地吩咐日本人一边加柴一边继续烧,之后爷爷以柴火不够需要再捡为由,离开了……

日本人直知道按照爷爷的吩咐去做,至于什么原因,有什么奥妙,他们那里知道。

土蜂蜜被加热后,迅速挥发出去,不一会,四面八方的土蜂普天盖地的黑鸦鸦飞来……可怜的几个日本人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已经被爬满全身的土蜂蛰死过去了。

爷爷并没有去捡柴,而是直接跑回家。到家后,连忙召集村上几个有声望的人,述说了一下情况,进一步商量分析下一步对策。

爷爷分析,几个日本人和翻译肯定死了,他们出来这么长时间不回去,碉堡内的鬼子明天或后天肯定会来找的。经过周密的商议,爷爷他们制定了一个更大一次规模的计划行动,并把这个行动连夜通知了每个村民。

第二天一清早全体村民按照昨晚的吩咐,拿上自家值钱的东西,锁好门,到周边山上或什么隐蔽地方躲起来了。爷爷叫二叔和三个村民,都穿好掏土蜂时的衣服和帽子,把家里所有的土蜂蜜都带上,拿上几个铁锅,协助爷爷准备他们下一场的计划行动。

爷爷把想好的想法和计划一一交代几个村民,让他们去准备,自己坐在村口等待日本人的到来。

等了足足一天没有动静。但是第二天日本人来了……

躲在山里的村民没有几个人知道爷爷的计划具体是怎么实施的,没有人能想象到爷爷把日本人领到祖坟后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惨烈场景,人们只看看漫天的土蜂,马蜂,蜜蜂。。。。飞往野蜂谷,人们只看见祖坟的大火足足少了三天三夜,人们还曾听见“砰砰”的枪弹声……后来人们到了祖坟后才看到了十几具烧焦的分不清面目的日本人的尸体,看到的成千上万的黑呀呀的数不清的没有了翅膀的土蜂蜜蜂和马蜂的尸体……祖坟中一大片一人多高的荆棘全烧成了黑灰,二叔和其他几个村民不见了,爷爷不见了,野蜂谷飞舞的的土蜂少了许多。野蜂谷静悄悄的,静悄悄的……

奶奶和所有的村民都到处寻找爷爷和二叔他们,但是都不见任何人影,他们对着山谷喊,对着山梁喊,对着天空喊……

不知过了几天几夜,突然有一天早上,在太阳经常出来的七彩墚顶,有一个人使劲的喊唱着粗声门往下走来。声音越来越近,父亲和奶奶以及许多村民都走出家门,来到经常聚会议事的学校门外,伸长耳朵使劲的听……声音有点熟,像爷爷的,又不太像,唱词是什么,都互相猜,父亲听了一会说,第一句好像是“我爹是我爹”,惹得众人大笑;奶奶听了一会说,第二句好像是“我妈是我妈”,村民更是笑弯了腰;村西头裴老六的二娃说第三句好像是“你爹不是我爹”,村东头马三家的二狗说第四句好像是“我妈不是你妈”,说完这些许多人已经笑得搂着肚子说不出话了……

唱歌人走近后,村民才看清了,不是别人,正是爷爷。

爷爷满脸是血,左耳朵被什么打掉了半个,不觉得痛似的,见了人直嘿嘿不说话,好像有点神智不清不楚的感觉,嘴里还是不停的重复唱着那几句谁听不大清的歌词回家去了。

父亲和奶奶忙给爷爷换掉脏整衣服,擦洗脸,问二叔他们的去向,

爷爷一会说不知道,一会说没有看见,一会又唱起那几句听不清楚的歌词。

以后爷爷一直都是这样,见谁也不多说,有时没事老到处乱逛,嘴里老唱着那几句词,时间长了,听得多了,老少小孩都开始学着爷爷唱。

我爹是我爹

我妈是我妈

你爹不是我爹

我妈不是你妈

这样的歌声在村民中不断的传唱,不断的传唱……。后来村里的教书先生经过反复推敲和分析揣摩才知道爷爷唱的歌词其实是:

我的嘛就是我的嘛,

你的嘛就是你的嘛,

你的嘛不是我的嘛,

我的嘛怎么成了你的吗

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更愿意唱前面的歌词……

时过二十年,如今的家乡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从村边经过,自驾车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到家。虽然家乡的墚还是那么的高,沟和谷还是那么的深,但是家乡的水更甜了,柿子树更高了,祖坟上的荆条花儿更艳了,叔叔婶婶堂兄堂弟表姨姐表妹们的笑声更美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6: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