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水火涅槃吐鲁番
正文

08年9月18日在宾馆用完早餐,我们开始了奔向吐鲁番的旅程。

上车不久,导游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顶新疆维族的小花帽,让我们不仅心花怒放,也更头脑发热,对今天的旅游充满了色欲的渴望。一路新奇而激动,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如此的置身如此的广袤,感觉第一次是如此的路漫漫。可以说是一路风光,也是一路风尘,一路风行,一路风动心动, 一路风起水落,真的不平常!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李白曾吟赋的诗,此时虽然天色已经很明亮了,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月亮,这真的让我惊讶,因为在已经发达了东部沿海,不要说白天看到月亮,就是晚上也是很难得的,而这里却居然还能“日月同辉”,而且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而不怪。

乌拉泊古城位于乌鲁木齐市区南郊乌拉泊水库旁,为现今乌鲁木齐市已发现的一座年代最早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距今已达千年左右。古城略呈方形,周长逾两公里。城垣基本完好,城墙夯筑,残高2—7米,建筑物大多无存,在若干城角仍保留有方形角楼遗迹。虽然只是作途径远观,但依然感觉到了这一路上历史沧桑曾留下的深深遗迹与难以磨平的烙痕。

路上一前一后,先后可以看以生产鱼蟹著称的柴窝堡湖和拥有中国死海之称的新疆盐湖两大湖泊。虽然两个湖泊相隔不过几公里,但是却一淡一盐,这是由于盐湖地势低于柴窝堡湖,盐份被河流地下水冲下之后,经过两湖相通的湖底,逐渐沉积于盐湖而形成。在柴窝堡,临街都是各种名号的辣子鸡店,虽然在车里闻不见其味道,但是觉得空气一定是飘香弥漫。

渐行渐远,渐渐的可以看到巨大的风车林立于在路两侧,擎天而立、迎风飞旋,与蓝天、白云相衬,在博格达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延绵数十里,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这里是新疆最早的风力发电厂,也是全国规模开发风能最早的实验场。我们在路边短暂停留,真的不到其近,不知其大,也难以想象在广袤的旷野上如玩具一般的风车,其高度就有四五十米,叶片长17米之巨。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达坂城的姑娘,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唱着你的歌儿,坐着那马车来”,达坂城虽然说是名闻遐迩,但它的名气,真的不是来自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不是来自醉人的民族风情;它没有惊人的古迹,没有特别的故事。它的出名,只是因为这一段优美的旋律和质朴诙谐的歌词——《达坂城的姑娘》。虽然叫城,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并不起色的普通小镇,不要说在这人烟稀少的中途半道,就是在繁华的都市,如果是有长发飘飘,两个明眸善睐的眼睛的姑娘,我想也一定让许多奔波的浪子能更加情人眼里出西施的。

小草湖是一个温柔中带着几分幽静的名字,但由此开始却是一段狂野不安的行程。如果说在达坂城风力发电只是初识风情,那么出了山谷,真的是对这里风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说是在前面达坂城风电处,只是感觉到风大,还只是感觉有点凉的话,而出了后沟,在休息站出口,此时的衣服是可以鼓起来的,是可以感觉力量,人是可以适当倾斜而不觉吃力,是如有手托与。进入到三十里风区,虽然人在车内已经感觉不到风力,但是看着来往的车辆,一些篷布的形状以及路边的一些车辆残骸,在黑色的隔壁之上,据说,这里真的是可以狂风大作让车倒人亡的。是经常是停开的,就像热带风暴来临之前的海上船只一样。据说在这里经常会处于避风警戒状态,车辆一律停驶,以保证人畜的安全。

说实在的,过了风区我才逐渐体会意识到:分居天山两侧的乌鲁木齐与吐鲁番之间虽然相隔180公里,但隔离他们的真的不是有形的山,而是无影的风。因为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本身就是天然通道,可以畅通连接,但与众不同的是这谷道不仅形成了路,更因为地势和气温的两重高低而成为了南北疆的气流通道,形成了非比寻常的风,相比与路的坎坷,风的阻力才是主要的。对于空气的风,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在这里真的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因为这里的风绝无春风之感,也不是一般的狂躁不安,当地民谣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大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唐朝诗人岑参也曾在这里写诗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不仅大——飞沙走石,而且多——朝夕相处,根据资料,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这使得路的风险概率真的是很高。当然也真因为如此,也才形成了今天看来世所罕见的风能资源。我感觉如果结合高温灼热的太阳,此一路用“风火轮”来形容真的很贴切,只是这风火之轮作为不是神仙的凡间常人也真的很难驾驭,真的是行路难难于上天山。

远离了风区,随着狂风平,我们就置身于热浪也难以心静的吐鲁番盆地。“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所幸我们开始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可以隔离拒绝炎热于厚土之外的坎儿井的参观。

坎儿井乐园位于吐鲁番市牙儿乡,距市中心仅三公里,其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葡萄园等几部分。置身其内,碧绿的棚架弥漫着串串诱人的葡萄,让我们这些游客一个个的惊叹不已,也垂涎三尺,但只能是有肌肤之亲而不能有口舌之实,因为如果想吃只能另外购买。坎儿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其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并由明渠将水引出地面用于灌溉,而涝坝作为蓄水池则主要是调节水量。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面河流基本上都难以为续,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也很坚固,可一劳永逸实现常年自流灌溉。此外,这种由内而外的结构也自然逐步调节了水温,使来自与高山上温度很低的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而不至于冷热悬殊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

不过说实在的,在坎儿井内虽然能一下子让人产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情,但坎儿井作为景色是没有太多的赏心悦目,没有太多的奇形怪状,也没有太多的宏伟场面,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土气,只是感觉进入了一个有流水潺潺的地下道,但细细思量,其平常但真的也是奇迹,表面与内涵,浅与深、高与低,雪与水就如此的完美而有力的结合在了一起。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吐鲁番,出现大片的绿洲的奥秘也就在于此,可以说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她就是这里的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是因为有了坎儿井才有了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想于此,你就会觉得坎儿井是值得尊重的,也是需要感恩的,也是需要赞美的,我真的不禁有感而发《坎儿井》:

坎儿井,

一竖一横,你用最简单的笔画,

在干旱的土地上勾勒出了绿色的美景!

一个个你,

如泉的路由器传送了水的善良,

满足了干热中人们对水的渴望!

无数的你,

如渠的继电器形成了戈壁的水网,

把河流默默的更远延长,

让甘甜漫漫的更广分享。

坎儿井——

你如这片土地上的乳房,

滋润了正嗷嗷待哺的土壤,

你如这片土地上的水囊;

浇灌了葡萄园的棚架长廊!

坎儿井,

你纤细却力量;

你平常但坚强;

把绿色生命无声的培养,

为百姓生息开拓了农场!

一切生活的瓜果飘香,

都是来自于你的流淌!

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有上千条,总长约数千公里,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但与前两者所不同的是,其不是什么国家政府一时兴起为所谓名垂青史而大兴土木的工程,而是民间的,而是普通的劳动者为了自己的生产长年累月、历经千百年不断挖掘逐渐而成的,是劳动人们的自我滋润。不过,我觉得一个个坎儿井真的就像我们老百姓,一个人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千万人集腋成裘,手拉手心连心,便在不知不觉创造了大象无形的奇迹神奇与丰功伟绩,就可以战胜一切的艰难困苦,取得一切的胜利,我不禁又<感怀坎儿井>:

苍天不老因绝情,厚地无仁道德经。纵横环球八万里,何处本来有公平?

赤道从来无雪景,两极有水皆为冰。平原常常思峻岭,山中抱怨路难行,

江河日下怕雨倾,五湖四海盼风停!沙漠孤烟撼心灵,寸草难生少救星!

万物有命也无命,定数定也从未定!人间奇迹坎儿井,唯有百姓真英雄!

离开坎儿井,我们直奔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处的葡萄沟。到达这里,我想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唤起小时的回忆,想起那篇小学的课文。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脉中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长7、8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布依鲁克河(葡萄沟河)横穿其间。一进沟口,铺绿叠翠,真的是别有洞天,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郁郁葱葱,栽种了无核白、马奶子、白加干、红玫瑰等近百种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而且景色秀丽,在溪流渠水和山泉的滋润下,沟谷拥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让你不得不不感叹葡萄沟是火洲吐鲁番的“桃花源”。穿行其中,如置身在不同的色彩与温度的层叠之中,一方面远处的荒山秃岭散发着一层厚厚的干热的漠气,另一方面眼前的葡萄沟又为你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清凉的梦。

九十月份的葡萄沟,真的是处处如天然珠宝遍地悬流,置身葡萄架或葡萄长廊,真的让人不由的想起“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的诗句。在葡萄沟,我们先后进入了阿凡提风俗园与一户维族家中参观游览。阿凡提风俗园内杏树成林,桑树遮日,不仅有常见的葡萄长廊、葡萄棚架,而且也充满了浓郁的维吾尔民间风情,有民俗博物馆、阿凡提文化广场、水上餐厅等民俗文化景观。在这里,我们走进了传说中那个到处劫富济贫,专与巴依们作对的智慧诙谐人物——阿凡提的故居,不过里面坐的已经不是一身袷袢、裹着缠头、骑着毛驴的阿凡提,是一位乐意和游客照相的百岁维族老人。不觉几年也已经过去了,不知道其老人家还在那里依然作秀否?在维族同胞的家里,确切的说应当也是一个庄园,其后面就连接着长长的葡萄园,真的甚是快乐!因为不仅有新鲜的西瓜,有晶莹的葡萄可以大朵快颐,有各种各样的葡萄干可以选购,而且还有维族帅男美女的歌舞可以秀色可餐,甚至你也可以戴上花帽滥竽充数其中载歌载舞。在维家庭院,我不仅目睹了真正延伸出去的葡萄田地,知道了什么是硕果累累和什么是望眼欲穿,而且我也近距离的见识到了如碉堡一般专门为晾制葡萄干而盖的晾房。记得在我调皮爬上后,也引得同行的弱女子金一凡也沿梯而上。晾房为平顶长方形,其多位于相对通风干燥的高处,墙壁是由土块砌成的可自由通风有孔花墙,而门设在北或东边,减少阳光的射入。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却是吐鲁番葡萄干制作方法的独特所在,也是品质远远优于其他世界各地葡萄干奥秘所在,因为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阳光曝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温烘干,而完全是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这样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实中的叶绿素,不仅使葡萄呈自然的干绿色,而且营养味道也更为的原汁原味,感觉地道。

由葡萄干我不禁想到了葡萄酒。吐鲁番的葡萄酒虽然色香味俱佳,酿制历史也十分悠久,但我觉得其外在的形象和地位总是与其品质和本然不是怎么匹配,尤其与所谓浪漫的法国红酒相比,虽然法国的葡萄固然也不错,但毕竟这里的葡萄是最好的,葡萄干是最好的,难道葡萄酒也应该是最好的吗? 而且“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的葡萄酒我觉得不仅仅是浪漫,也更具有一种豪迈,不仅是儿女情长,而且还英雄侠气,赤血丹心,而这一点是目前掺杂了很多崇洋媚外的成分在其中的法国红酒所不能比拟的。我想,假以时日,葡萄沟名闻中外的一定不仅局限晒出的葡萄干,一定还会有天山之水酿出来冠绝全球的葡萄酒!也许就叫葡萄沟的维语“布依鲁克”,什么拉菲都不宜再相提并论,因为已相生相克。

维吾尔古村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果勒村,毗邻交河故城,是一个展示维吾尔原生态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景区内的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立体地展示了维吾尔人历史变迁、生产劳动、民居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风貌,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院群。虽然是走马观花,但看完之后,我真的是由衷的赞叹敬佩维吾尔古人,也好想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勤劳与坚持,才在这土里土气的地形地貌的环境中,创造了如此难以磨灭的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

“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交河故城处于雅尔乃孜沟中黄土高台之上,为河心洲所在,因“河流分流绕城下,故号交城”。其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干涸的河床,故城以崖为屏障,形成天然壁垒。在故城南面入口下,有一座唐式建筑——交河故城文物陈列馆,里面展示有故城沙盘、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可以让人对古城做个大体的了解。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只是颜色是枯黄的,没有了生机;但我觉得其更如一巨大的航空母舰停泊在大地之上,虽然没有了乘客,但依然漫漫航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虽然我们到达之时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但交河故城的阳光依然很强烈,刺眼而燥热。在烈日的照耀与暴晒下,堆堆黄土前倨后恭,断壁残垣层层叠叠,如众多饱经沧桑的老衲在无声诉说其所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冲刷,让我们既在心中感觉到一种历史的苍凉,也在身体上感觉到了天气的炎热。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以南北向子午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三者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官署区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庭院,里面三面开设有窑洞住房,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不仅有宽大的阶梯通道上下,而且还有一条长长的地道与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据说曾经是昔日的王宫,也是都护府的治所所在。地下庭院外是城内唯一一处广场。在官署区北有一处奇怪的墓地,几百座小小长方形墓穴整整齐齐地排列埋葬着几百个婴儿,称为婴儿墓。交河故城有众多之谜,而尤其以此最为不可思议。西区的建筑相对比较密集,虽然有一些大街小巷还清晰可辨,格局还清楚明了,但有很多因为已经破坏严重而面目全非了,看不出这里曾是是繁华的市井之地。大道北侧是统称为大佛寺的寺院区,其规模宏大,塔群壮观,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中央是一座大佛塔,四面有佛龛,只是里面的佛像已经基本残缺不全所剩无几了,以至于其更像一个高高的平台。

交河故城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置身其内,看着密密麻麻、高低错落的城市遗骸,你也许能浮想联翩,会感慨它曾经的繁盛与辉煌,想象这里曾经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曾经高僧云集,佛韵悠扬,曾经有三教九流,有各种衣着打扮的商人、农民…,甚至刀客流浪者,但是更多的感触我觉得还是历史的沧桑厚重以及岁月的无情与无奈。我觉得交河故城就是一个城市的木乃伊,让人欣赏的同时,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伤悲!交河故城,不仅有古城的死去,国家的灭亡,种族的消失,而且也有佛教的衰落。昔日古代西域不仅是丝绸之路,也曾经是佛教的传播兴盛之路,但后来为伊斯兰教所逐渐替代而成为了遗迹。对于伊斯兰教我了解甚少,只能说是知道有默哈穆德和古兰经。不过就理念而言,我觉得如果说基督强调的是爱,佛教是慈悲,道教是自然,那么伊斯兰教就是平等,其崇尚和平,希望团结与强调求知,是一个很严格要求自我的社会思想体系,也许更适合协调约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但万法归宗,其与佛教也许本无高下,但只能说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妄言。面对交河故城,真的是苍天厚土,我想一个国一座城一种思想就在这里这样消失淡出于历史,一切最后都只是一抔黄土,何况人乎? 想于此,我真的不由有些沉重。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依然能奇迹般的保存下来,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但是我想其之所以衰败,应当说也是因为干燥。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自然的天地造化,但也许根本还是在于人:是由于人的过度开发以至于环境改变所致。因为这里也曾流水潺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也曾是人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福地。交河故城之所以废弃固然与战火政治有关,但何尝又不是人对于自然过于掠夺攫取而造成的自食其果呢?这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如今却难以为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深思与吸取教训吗?如今与其说很多地方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真的不如说是人的贪欲越来越严重。

告别交河故城,我们也就匆匆结束了吐鲁番之旅。到了吐鲁番,没有去火焰山,这真的是让我很遗憾,这倒不是因为简单的景点缺失,没有看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火焰欲烧空”的奇观美景,而是因为一天自己在优越条件夏还叫苦不迭的日晒与汗水,让我很佩服当年唐僧取经的毅力与坚韧,觉得应当去体验一下唐僧师徒的艰辛。

不过,由火焰山想到《西游记》,我又不禁想到了交河故城的佛教遗迹与婴儿墓和《西游记》中的另外两个章节:一个是比丘国昏庸的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以求得自己的健康长寿;另一个就是孙悟空在车迟国与虎力、鹿力、羊力斗法,让众多佛徒脱离了被奴役的苦海。我觉得这些故事的源头也许都真的发生在这里,只是后来变成了传说,成为唐僧西行的经历见闻,以至于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这里分解成了多个故事。且不说车师国与车迟国本来就很相似,就是这里的环境情形我觉得也与西游记中所描述的非常吻合。交河故城佛教曾作为国教非常兴旺,拥有僧众数以千计,其必定存在盛衰的波折反复和劫难发生;另外从悟空与三国师比试的六个项目来看,除去砍割头颅、开膛破肚和下油锅后三个为自身法术而与环境无关,其前三个项目高台上坐禅,隔板猜物、求雨也都与交河故城息息相关。高台坐禅,我想并非是云梯而就是在酷似平台的大佛塔之上,不仅其高度和位置可以做到众目癸癸有目共睹,而且热度对于坐禅而言也绝对是个不小的考验与挑战;求雨也自不必说了,一定是当时的举国所望,说明那时候这里已经逐渐开始干旱或者已经很干旱了;而隔板猜物,我想也是特殊建筑特点的反应和引发:交河故城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如一个庞大的雕塑,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可以说都是隔离与隔断而来的,而且其极其厚实,从不会担心隔墙有耳的问题,因此对于隔断屏蔽性有着习惯的信任。所以,我觉得有理由相信车迟国故事的原型就是来自于交河;由此及彼,我觉得比丘国也是此处,因为从佛教寺院区在古城所在的比重来看,其佛教的兴盛用比丘国来称呼真的也名副其实而毫不为过的。也许车迟国与比丘国都是对车师国的不同称谓而已,只是因为语言问题,唐僧当时语焉不详,后来也就在小说中变成了两个国名了。所以我觉得,婴儿墓也许就是这里曾经的一个昏庸国王信奉谣言而惨无人道所为,在《西游记》中因为唐僧师徒没有得逞,但事实上却真的是发生了。首先不可能是瘟疫所为,因为对于瘟疫早亡的孩子,自古以来不例外的都是弃之荒野,越远越好的,不可能是在王宫附近和城市广场的。如果是在城市广场,只能是有着的特殊的供奉祭祀的目的。其次,也不可能是战争使然,因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也不可能安葬于城市的中心,只有在和平时期有充裕时间才可能做到这样。所以我认为其中心广场的婴儿墓,就极有可能是某代统治者为特定的目的有组织的杀戮安葬了这些童男童女,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交河故城的死亡也许是罪有应得,此罪孽是在是太重。此外,因为交河二字谐音交合,我觉得交河形状也很似生命之源女性的阴部,可以说也是一个水土交合而孕育而成的城。这也让我从善意的想象出发,也许因此而存在着一定的生殖崇拜,融入了特定的风水含义,将孩童葬于此——城市的中心也许是为了求得城市的人丁兴旺,能够大量的繁衍生息,把整个城市隐喻成一个能不断生儿育女的母亲。如果这样,那么也许并非是杀戮,而是作为一种祈祷行为,是在城市人口大量减少或者一次孩童大量死亡的背景后形成。综上所述,我觉得此孩儿墓如果是同时形成的,那么前者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逐渐形成的,则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这说明当时了对孩童的重视,希望他们能够不断的出生,纵然是早亡了,还是予以供奉,希望他们能获得重生此地,以维系国家和种族的发展。如果是这样,也就还有可能是形成了每逢有孩子夭折,便予以供奉以求早日来生,长年累月也形成了这么多的婴儿墓。从理性的判断,我觉得前者大一些,毕竟有故事支持;从感情的角度,我当然是希望是后者,毕竟也是一种寄托。

水火涅槃吐鲁番,表面深层两重天。飞沙走石行路难,风车发电量无限。

雪峰之下戈壁滩,死海岸边沙漠连。绿洲因为坎儿井,种出举世葡萄甜。

交河故城废千年,破壁残垣成奇观。寸草不生山似焰,周边依旧有耕田。

沧桑正道物极反,艰难容易本互变。利弊优劣皆两面,存亡废用看心念。

顺其自然真金现,因地制宜价值显。人间如能巧转换,贫瘠也是富资源。

在回乌鲁木齐的路上,回想一天,虽然时间虽然短短,但是吐鲁番这个曾经的西域古国,丝路之上的明珠,真的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对于水火有了切肤至心的感受。这里因为源于雪山的水和如火般的热,才有了风干物燥,才有了坎儿井,才有了葡萄沟,也才有了交河故城的兴起与衰落,一切都是水火的涅槃而来,也因为水火的涅槃而成:一切对比都是那么明显,从风,到水,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山到盆地,我觉得在吐鲁番真的是可以用《涅槃》二字来概括:

沿途,湖泊涅槃形成盐田;

把天地里的化合默默沉淀。

让溶解了的元素重新结晶提炼。

路上,风车旋转实现了风的涅槃,

把大自然的不安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能源。

山上的雪涅槃形成溪涧,

虽然山高路远,逐渐的干涸不见;深埋没于土地的下面;

但坎儿井串并联,依然浴火重生了清泉,让暗流水潺潺,

戈壁涅槃形成了农田,把光与热涅槃产生了瓜果的香鲜和葡萄的甘甜。

让百姓得以生存繁衍;

交河故城是历史的涅槃,留下了历史的久远;记录了沧桑的容颜;

火焰山是岩石的涅槃,描绘了炎炎的画面,勾勒了壮美的奇观;

处处原本是荒原,一切原本是艰难;

吐鲁番,你本是自然的遗憾,

但你却经过汗水的涅槃,涅槃出了一个圆满!

张春耘游于2008年9月18日;写于08年---13年7月31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