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天涯飞絮:旅行家余纯顺谈(一)
正文

“……这些年来,我的脑海经常会发生连我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感觉,我觉得我好像不是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的人。我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在宇宙的什么地方”(余纯顺)

“我受够了那种一成不变、僵化我生命和创意的生活。自从我’落荒而逃’后我又重新找回了自我……” (余纯顺)

应该是在90年代开门不久,我阅读到《中国作家》杂志上余纯顺的一篇徒步中国的系列日记,从此对余纯顺的书欲罢不能。其实余纯顺在80年代徒步旅行不久既来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我的一位记者朋友孙伊斌就采访过他,并撰文刊登于《大兴安岭报》,那时余纯顺还没有出名,知道他的人也不多。80年代后期我去兴安岭旅行,曾详细向我的朋友询问了他的情况,那时余纯顺还不到30岁,刚从上海走到吉林、黑龙江的边境一带,只是每天记日记,还没成长为一个遍历大地、饱经风雨沧桑,并具有深刻观察力、及哲学思考力的本土旅行家兼作家。

-

阅读了《中国作家》杂志上余纯顺的系列日记(主要是记录徒步西藏阿里高原、及内心变迁的)我已经确认我又发现了当代一位本土“自生自长”的独有作家,他的语言朴实、真切,感情不做伪,善于读书和深思,注重实践,具有古典行者的勇气和意志,在自学的过程中向文化及作家的高峰不断攀援、且独具勇气。

后来数年我又读到他的在上海公开出版的“壮士中华行”系列2部书籍:《余纯顺风雨八年走中国日记选》《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边读边做了一些笔记,他的一些话非有特殊经历和特别感悟,无以写出,我喜欢这位时代旅行家及作家!一个有梦的大地作家!!……

余纯顺的两本书,我原来准备此生多次重读,经常复读一下,比如,他写吉林、辽宁、黑龙江边疆地区的,都极为生动、精彩,(我很希望有一天也能沿着他走过的路,再徒步旅行一些)(我年轻时乘车走过一部分),边走边参考他的书。

-

记得英国作家赫士列特与史蒂文森均曾说过此意:“徒步旅行是最好的方式”,“是真正的优美旅行,和最好的了解祖国和民众的方式”(大意)俄罗斯的巴乌斯托夫斯基也经常提醒写者,“对自己的祖国还缺乏了解”,“要首先在本土旅行”……。

只是可惜,后来我从东北去北京寓居13年,这两部书均遗失了!所以回到家中重新找到我记录的一些他的文字,重新阅读和打字,我感到很欣喜:“……同人类社会的误解、无知相比,自然界的侵袭并不可怕”. “……我意识到地球上的人类已经高度“组织化”了。但我因此感到了某种悲凉。……

-

-

余纯顺,上海人,1951年出生,1988年出发徒步旅行,1996年在青海的罗布泊探险中遇难,时年46岁。他走过23个省市自治区,他应是当代继一位阿根廷旅行家其后(忘记名字),徒步走过最多的第二人,他曾分别从川藏等几条路进藏,并徒步穿越环境险恶的阿里高原,行程达多公里,走访记录了33个少数民族聚集点,拍摄下沿途8000多张记录照片,创造了当代徒步走遍中国的奇迹,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旅行日记、旅途见闻、社会与自然考察、批评、批判、生命反思、哲学感悟等……珍贵文字。

可以说,余纯顺是建国后第一位成功的徒步旅行家兼作家,80年代改革初年,风气一新,人们想走走,看看,看看祖国,看看一切,思考一切。余纯顺在1988年从上海出发,时年29岁,先经过江苏江阴拜访过明代旅行家作家徐霞客故乡,其后一路北上斜向东北,走过东北后并开始遍及全国的旅行。

-

余纯顺的年代,是一个需要“新英雄”的年代、需要梦想人物的年代,需要新作家的年代,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作家”应运而生。

余纯顺的书,我当年阅读有一些诘问:可能出版时在原本日记做了一些删节(?),因此失掉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学上的意义,这大约是个无奈。但涉及个人部分大概没有改动。但余纯顺的观察、观点,仍然在书中很多处闪烁出来,不失为它的本质光辉。

打字的过程,我因为健康原因,住院,休息,耽搁下,一放快一年,总算断续打完。好在文字数量并不太多。

-

-

以下为我当年阅读他的二部书在笔记本做的摘录。

-

引录余纯顺的话:

“……走中国需要各方面的能力,需要文武兼备,需要很高的思想境界,需要献身精神,需要懂得一般社会及自然知识……”

-

“(回忆过去)不过这十年的农场生活,以及我童年时代的自卑屈辱,少年时代的艰难,对我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如果没有这笔财富,我现在不可能把中国走下来,可能还是一个平庸的人”

-

“(关于当年念夜大学)……这四年中我经常有这么一个想法:哪一天最好能取消考试”(对教育的批评)

-

“《大唐西域记》中曾提到类似玛旁雍错为“圣湖””

-

“(西藏人)……他们从洪荒而来,分担着地球上最严酷的生存环境,一直坚守到今天。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儿女们技艺,他们远离浮躁……是世界上最与世无争的人,是人类心灵朴实,对生命执着的代表,他们是超越人类苦难和生存艰险的人们”

-

“其实天下本应无事”

-

-

“我想说,在现代的时空里,最宁静的地方往往是最原始的,最原始的地方往往是最壮丽的地方。我还想说,最壮丽的地方往往是最冷酷的”

-

“老实说,走遍中国途中,我对国中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公厕始终不敢恭维”

-

“孤身徒步走遍西藏,一半靠自己的胆魄和智慧,一半靠运气”

-

“仰望苍穹,那来自虚空的高亢、舒展、略带忧伤和古意的无字长调又在而变,渐渐响起……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何处?我在干什么?”

-

“西藏也有部分沙漠”

-

-

“我觉得一些地区的民众强调自己“我们才是这里的主人”的意愿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应增加一些“你同时也是地球人类一员”的观念和胸怀”(谈旅途)

-

“……一位不速之客,披着一身征尘,跨进一家小店未及放下背囊便道:请来一罐啤酒。此后便自斟自饮,长久不语。通常,这是一个浪迹天涯的人一天中最出成就感、甚至哲学感悟的时刻……”

-

“我为我今生能在阿里这样卓越的地方淋漓尽致地感悟宇宙,排遣苦闷,抒发胸襟、坚守自我的个性和真谛而自豪”

-

“阿里是现今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最能体现“自然”和“朴实”的地方,阿里是一个能使踏上这片土地的某些人到此之后,或“宿命”或“感奋”的地方。阿里是地球上一块无法替代、甚至也无法破坏的一块净土”

-

“……这件事能给我这样一个感悟,你在世间辛苦寻觅的事物,到了临了,往往会惊觉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具体和显赫。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走完了这样一个过程,而支持者你走完这个寻觅的过程信念才最重要”

-

“浪迹天涯多年,去过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唯有在阿里我才那样真切地看到我们人类的’童年时代’生活的痕迹。我想象不出地球上还有哪里比阿里更朴实、耿庄里的地方……阿里的神秘并不染有矫情,阿里的荒凉并不显得可怖,阿里的静寂并无意味着虚无” ……

-

-

“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我少年时期母亲、姐姐得病,因此我从小就有宿命论,有一种消极遁世、甚至想削发为僧,遁迹山林、走入空门的想法……我觉得还是自学书籍和人类文化启发了我”

-

“后来的农场生活一下子把我催熟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很大的变化”

-

“我不需要什么’结果’,我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在我’走访中国’这一举动过程中”

-

“我清楚,要使自己保持自由、高尚和远大的目光,就要学会做出判断。因此,我还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尽管,常有人提醒我过于天真了”

-

“往事如烟。也许,我之所以浪迹天涯是基于渴求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渴望精神上更大的满足。纵观我的前半生,我从来都无法违心地去赞美那些我根本不喜欢的事物”

-

(之一)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7:12:09